信心迴歸 生活在場 區域效應 | 2023香港巴塞爾藝博會觀察

近日,萬眾矚目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簡稱“香港巴塞爾”)圓滿落幕,本次展會是自2019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據藝術巴塞爾官網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在5個展會日的時間內吸引了超過8萬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訪客。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77家畫廊,其中42家畫廊於疫情後再次迴歸,並有22家畫廊首次於展會亮相,印證了巴塞爾藝術展持續履行推廣主辦城市和亞洲及亞太地區傑出藝術的承諾,超過2/3的參展畫廊於該地區設有空間,其中包括33家在香港設有展覽空間的畫廊,並創下不俗的銷售佳績。藝術與藝術市場相伴而生,作為全球藝術市場的“晴雨表”,走到第十年的香港巴塞爾在今年釋放出哪些訊息?  

連接亞洲內外的藝術圖景

首先,主畫廊展區“藝廊薈萃”既包括高古軒、豪瑟沃斯畫廊、厲蔚閣、佩斯畫廊、貝浩登、卓納畫廊等作為國際藍籌畫廊的老面孔,以及香格納畫廊、維他命藝術空間、天線空間、北京公社、空白空間、星空間、千高原藝術空間等來自中國內地的畫廊,亦包括Gallery Vacancy、Galerie Christophe Gaillard、Jan Kaps等22家首度參展畫廊。從參展畫廊名單中可以發現,今年展會的西方參展畫廊有一定程度的缺席,而與此同時,出現了更多亞洲畫廊新面孔。  

中國內地的參展畫廊共有24家,數量較之2021年明顯回升。在經歷3年疫情防控、國際交流受阻、國內博覽會取消或中止之後,中國內地本土畫廊終於行至今年的香港巴塞爾現場,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行、藏家、觀眾久別重逢。相較去年內地畫廊紛紛選擇“開源節流”,以小規模的個展或雙個展及衛星展位的形式保持國際藝博會的在場和發聲,今年的參展畫廊在與香港久違的重逢後,紛紛選擇以包含眾多參展藝術家的群展形式呈現畫廊在這3年之中的工作成果。此外,上海的多家畫廊參展“藝術探新”單元,膠囊上海、Vanguard畫廊與Gallery Vacancy分別帶來王凝慧、廖婓與沈心怡個展。  

在展會專門設立的“亞洲視野”展區,中國內地的一批當代代表畫家如嶽敏君、袁運生、羅中立、陳文驥、何多苓以及法國華裔畫家趙無極的作品紛紛亮相。趙無極的《甲骨文》、劉璍的《無名》電子風格的筆墨演繹、邵帆的《以兔為名》四扇屏宣紙水墨畫、李華忒的《水墨金鐘墨韻》都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轉譯,並進行了深度空間與時間的跨文化對話。而來自日本及韓國的畫廊則呈現出傳統與當代並進的面貌,討論和呈現書法藝術運動、多媒體藝術、數字繪畫,乃至當下正在熱議的人工智能議題,並將對特定藝術形式的探索擴展至世界範圍的藝術實踐之中,呈現當代亞洲多樣化的藝術圖景。  

除了畫廊得以在線下重聚之外,香港巴塞爾往年的多個特色展區也一併迴歸視線。其中包括致力於呈現紀念性裝置的“藝聚空間”展區,以及“策展角落”“光映現場”和“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而“藝聚空間”展區也是首次走出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展會現場,在香港太古廣場中庭展出了由安沃·艾力克創作的巨型充氣雕塑《重力》——一尊高達10米的金色圖坦卡蒙半身像。圍繞“此刻·當下”的主題,本次“藝聚空間”帶來的15個藝術項目都與我們的狀態緊密聯繫——或是個人,或是集體,希望引發人們對“如何透過藝術活在當下,與人相聚並互相維繫”的思考。  

在展現當代藝術前沿之作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中,不僅可以見到格哈德·裡希特、菲利普·古斯頓、呂克·圖伊斯曼、馬林·杜馬斯、伊麗莎白·佩頓等重要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也可以看到近年在國際博物館展覽和雙年展中備受關注的裡克力·提拉瓦尼、安妮卡·易、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等藝術家的表現,而近期重回美術館舉辦新展的中國重要當代藝術家張曉剛、張恩利等人也帶來了新作,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年輕藝術家娜布其、藝術團體菠蘿核、楊沛鏗等在展會的重要單元都有大型作品出現。值得一提的是,眾多國際一線畫廊在本次展會中都選擇帶來現當代藝術大師的經典創作以及當代藝術明星與新興藝術家作品並行的呈現,展示來自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層次豐富的實踐與對話,乃至包含衝突、顛覆與拓展邊界的實驗。  

藝術探新與收藏風向

為了挖掘和呈現全球新一代藝術家的創作面貌,香港巴塞爾通過設立“藝術探新”板塊,將視角延伸至更具實驗性和更具挑戰性的媒介與實踐。在今天當代藝術所體現的高強度互融和流動的背景下,許多第一次參加香港巴塞爾的海外畫廊表示,希望可以藉由“藝術探新”單元獨特的“冒險”氛圍,在展示藝術家具體的個人項目的同時打開他們在亞洲地區的知名度。  

除了畫廊之外,來自歐美和亞洲不同地區的收藏家也聚集在香港,匯聚成為展開國際對話的高密度能量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提出的“將藝術帶到生活本身”的理念充分體現在這屆展會中,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接近生活的活躍氛圍,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藏家群體關注和收藏當代藝術,且收藏趣味愈發多元。但也有藏家和行業人士指出,本次展會參展作品相對保守,而過於保守地追求穩定與“不出錯”,實際上對藏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家關東元就指出幾個針對收藏的關鍵性問題,即在當代藝術範式越發難以界定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嚴肅的收藏?如何建立迴歸藝術本質的收藏體系?如何不受潮流的影響獨立進行判斷?重聚、迴歸、再思考、再審視,重新出發或許是此次香港巴塞爾的收藏風向。    

香港藝術市場的韌性與活力

“信心”“熱度”“重逢”無疑是今年香港巴塞爾的核心關鍵詞,其火熱聲浪證明了亞洲一級藝術市場強勁的韌性和實力,也證明了香港作為亞洲藝術中心的地位無可取替。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年間,香港藝術和文化發展蓬勃、持續蓄力:2021年11月國際級的視覺藝術博物館M+正式對公眾開放;2022年7月,同樣位於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對外開放;在市場方面,隨著世界三大拍賣行佳士得、蘇富比、富藝斯紛紛宣佈加大在香港的投入,設立常設拍賣中心和更大的展覽空間,近些年香港本地新生的畫廊、藝術家和藏家也快速湧現。這些舉措也進一步證明了香港巨大的文化潛力以及市場對其的認可。  

在展會現場,香港本地的30餘家畫廊及非營利機構與香港畫廊協會一起做東,構成了數量龐大的社群,觀眾能夠感受到香港當代藝術行業的團結緊密,以及他們試圖將香港藝術與文化推向世界的願望與決心。而香港本土藝術家在展會中的表現也頗為搶眼。僅從“藝聚空間”單元15件展品席位香港本土藝術家佔了2席就可見一斑。“香港的藝術現場規模呈指數級增長,我們的藝術展不僅成為本地區現當代藝術的首要平臺,也深深地嵌入了城市的文化肌理,參與著這座城市越來越強大的藝術現場。”樂思洋說。

總之,香港巴塞爾仍然以它多年積累的、無法替代的影響力,為亞洲藝術生態帶來全球性的聯動能量,正如巴塞爾藝術展行政總裁Noah Horowitz所說:“我們的展覽再次證明了其作為該地區頂級文化盛事的地位。來自中國香港、內地以及亞洲乃至更遠地區的收藏家紛紛湧現,見證了本地藝術界在新一代收藏家和世界開放的支持下的非凡成長與活力。香港再次證明了其作為亞洲領先藝術市場中心無可爭議的地位及其在全球貿易中的關鍵位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