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詩畫裡,
閱讀一個鄉村孩子
內心深處的孤獨、牽掛和渴望。
“蔚藍色的天空
白雲幾朵
鳥兒正在尋找自己的小夥伴
門前的草坪
翠綠翠綠的
好像媽媽綠色的連衣裙
我把房子的屋頂塗成紅色的
這樣的話
小鳥可以找到我家
我就能多個朋友
而遠在廣州打工的爸爸
也能看到我的家”
在電話的另一端,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高公鎮徐郢小學的申子飛校長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六年級學生的詩畫作品,並一字一句地輕聲朗讀起來。
● 小陽的作品《我心中的小房子》
從申校長的話語間我們得知,這幅作品的小作者是小陽(化名),他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這個以《我的家鄉》為主題的作品中,他畫下了家裡那棟用鐵皮搭建的“小小的平房”,校長和老師們把這件作品送去參加一項公益比賽,獲得了全場的特等獎。
“其實並不是說這幅畫畫得有多好,而是我們每個人,包括在場的評委,都在詩畫裡讀到了一個鄉村孩子內心深處的孤獨、牽掛和渴望。”
申校長描繪著當時的場景,不禁感慨起來:“這是很多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他們大都缺少親情的相伴,但通過美育教育,他們學會了通過畫面、文字等等方式,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
把時間軸拉回到2009年,剛剛調任到徐郢小學擔任校長一職的申校長,面臨的可謂是“一窮二白”的局面。
學校位於渦陽縣西南較為偏僻的位置,地處三縣交界處,當時全校學生僅有40餘人,老師只有4名,這其中還包含了要兼任三個班數學教學的申校長本人。不僅如此,當時的徐郢小學是被納入待測評、兩年後將面臨撤併的學校名單上的。
“當時我擔任校長的時候也沒有教室,我們需要租房子當作教室,那幾年特別艱苦,連最基礎的語文、數學老師都不夠,更別說美育老師了。那時候家長、學生甚至老師對美育的認知是非常淺的,幾乎都以為畫畫課就是美育課。大多時候給孩子們買的也都不是專門的畫紙,是用價格更低的紙張替代的。”申校長介紹起剛來學校時的情況。
● “芭莎·課後一小時”項目送來了軟硬件美育資源
從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申老師對這裡的一切都再熟悉不過。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直到十七八歲去讀中師學校,才第一次摸到籃球、第一次知道什麼是素描、第一次聽別人說什麼是八開的畫紙、第一次有了學習教材以外的課外書。
“我自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走出來的,我想回到這裡,慢慢改變這些情況。我覺得美育教育不一定能培養他們將來成為畫家、作家或者是非常拔尖的人物,但對他們來說可以是一個愛好,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
● 孩子們五顏六色的作品被展示在教室的牆上
當申校長被問到之所以如此重視孩子美育教育的原因時,他聊起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和情懷:“我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既然當上了校長,就必須把這裡的學校管好,想把學校搞出特色、搞出亮點來,想為我們當地的教育作點貢獻,也想讓當地的小孩享受更豐富的教育資源,算是有一點家鄉情懷吧。”
除了擔任校長的職務,管理整個學校大大小小的事務,申校長也一直親力親為、以身作則,不僅積極鼓勵老師組織各種美育活動,還會深度參與自己負責引進的各類公益項目,在“芭莎·課後一小時”美育公益項目落地後,他便負責六年級的美育教學。
“我感覺芭莎美育課的課程設置得很豐富,加入了許多傳統文化的內容,對小孩來說不光教他畫畫,而且還教給他們一定的理論知識、幫助他們提升文化素養。”申校長分享起自己的教學心得。
● 申校長提到孩子們在美育課後更加自信開朗了
“我自己聽直播課也常常感覺受益匪淺,學生畫的時候我也是跟著畫,我也鼓勵其他老師多學習。”
作為學校的引路人,申校長堅信著一條原則: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從一個面臨撤併、只有40名學生的學校,到一個規模最大時有近300名學生,引進並開展了大量美術、閱讀、體育等多元美育課程的學校,這場看似不可能的“鄉村小學的逆襲”,是申校長和所有老師共同努力十幾年的成果。
● 申校長帶孩子們一起打籃球
在這麼多年的一線實踐中,申校長將自己對鄉村教育的感悟,也濃縮在這樣的一段樸實卻有力的話語之中。
正如申校長所說的那樣,前行在鄉村教育這條路上,我們並不孤單。
* 圖片來源:本期項目校老師—申子飛校長
📑
監製:CY
責編:哲Zhe
撰文:小山
排版:Zz
📖
推薦閱讀
✦
點擊【閱讀原文】👇
助力孩子們的美育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