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慢性病,這絕對是絕大多數中老年人無法擺脫的深深累贅,比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梗、痴呆、心血管等很多種疾病,這些都是屬於老人高發疾病,基本上10個老人中就有8個身患其中一種,甚至多種。
而這些慢性病,在平時養護得當的時候,看上去沒什麼大礙,但是一旦被刺激了,那就是要人命的惡魔!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國著名醫學大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國家重點學科心血管內科負責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胡大一醫生特意給咱們老人講了一些如何在生活中,用不動刀、健康的生活方式去治癒慢性病的觀點。
胡大一醫生提出的“要與慢性病為伴”的觀點,很新穎也很有效,他的講話一出來就得到了另外一個醫學大家——著名神經病學專家、現任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和教授的馮周琴強烈認可!並也附上了他的一段對話。
在這段對話中,有很多地方是對咱們老年朋友很有好處的。
因此,現在國醫將其轉過來,分享給大家一起看看,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穫,得到一些啟示。
“在生活中,我們對疾病的態度,應該是不與慢性病為敵,要與慢性病為伴,合理管控,正常生活。
如果一個人,與慢性病為敵,過度治療它,它一定也會以你為敵,更加傷害你的健康。”
而對於胡大一醫生的這個觀點,馮周琴教授表示: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
大一教授:你好。我完全同意你不與慢性病為敵,要與慢性病為伴,合理管控,正常生活的觀點。
由於檢查設備的使用,現在,要想證明一個人沒有任何病,很難。要想證明一個人有病,很容易。
你身體再棒,也經不住B超、CT、MRI、DSA和各種化驗的考驗。如果按照正常標準,可以證明人人都有疾病,特別是中老年人。
加上,有的人本來就為本沒有任何症狀的檢查中偶然發現的異常非常敏感。
加上,有的醫生也不瞭解檢查中發現的異常,如腦內脫髓鞘啊,腦萎縮啊,腔隙性梗塞啊,某條腦血管狹窄啊等等。常常會把危險因素當成疾病,把陰天看成已經下雨。
在社會上,如果一個人,還沒有下雨,就穿上雨衣,撐起雨傘,穿上膠鞋,那大家一定會認為他是“神經病”,但在治療疾病時,這樣的“神經病”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也沒有感到大驚小怪。這真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我們看到自己臉上有皺紋,頭髮變白了,從來不會去擔心害怕,但看到自己頸內動脈有一個斑塊,就天天惶惶不可終日。
你看看你們家的水管,看看你們家的茶壺嘴上是否有水鏽,這斑塊不就是血管用時間長了的變化嗎?如果都沒有變化,那秦始皇到現在恐怕還活著。
因此,我完全同意大一教授的與慢性病為伴,不能與慢性病為敵。你與它為敵,過度治療它,它一定也以你為敵,更加傷害你的健康。
我遇到過一個59歲的女幹部,沒有任何症狀,卻強烈要求在體檢中增加一個腦血管檢查項目。
暌別46年後, 再回當年下鄉地避暑: 憶往昔知青歲月稠!
MRA檢查發現她左側大腦中動脈狹窄,她又強烈要求放支架。支架術中,血管破裂,導致腦出血,昏迷,一週後就告別人世。
實際上,介入治療(支架)的適應症,是正規抗栓治療無效和症狀性顱內供血動脈的嚴重狹窄。她一條都套不上,而非要裝支架,真是何必呢?
看到兩位教授關於對待疾病的精彩對話,真是受益匪淺!說的太好了。
看到這,小編突然想起此前在胡大一醫生個人公眾號中看到的一個病例,那位患者的結局正好跟上文中59歲的女幹部結局相反。
據文章顯示,胡大一醫生此前也接診過一位患有下壁心肌梗塞的患者,患者當時30歲,無高血壓,無糖尿病,血脂正常,體重理想,身體健康,
無早發冠心病家族史,但她在妊娠最後階段,突發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當時急診干預,保守治療後,病情平穩後,順利分娩。
手術後,這位患者經過檢查發現自己的右冠狀動脈近端狹窄90%,但供應心肌的血流已恢復正常,患者運動中無不適。
對此,給她檢查的專科醫院主診醫生很快建議她放支架,但患者覺得自己年齡輕,不想在血管內放入金屬異物,沒有同意接受手術。
最後這位患者找到了胡大一醫生,胡大一看了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後,明確告訴患者,建議不做支架!因為患者在當時並沒有任何不適,突發的急性期也已經過去,因此胡大一併沒有建議患者放支架。
在聽取胡大一醫生的建議的一年後,這位患者激動的告訴胡大一醫生:多虧一年前我沒同意接受支架手術,我的血管狹窄消失了!心臟正常了。
由此可見,對待慢性病,還真的不能當敵人,一旦手段粗暴,反饋到我們身上的病症反而可能更嚴重,甚至是死亡!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好好的對待它,還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上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看完兩位醫學大師的對話,相信很多人都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和一語點醒夢中人的感覺。
可以說,咱們老年人已經苦慢性病久矣!
這也造成很多老人在面對這些慢性病的時候,難免會陷入惡性循環,擔憂、做手術、吃藥,然後一不小心就越來越嚴重,越嚴重就更要吃藥手術,這就造成了老年人的身體越來越糟糕,自然也就活不久了。
為了不造成悲劇,咱們老年朋友生活中,千萬要正確看待年齡,看待自己的身體,正確看待疾病,看待醫院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