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問診是醫者通過口問,瞭解病情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於嬰幼兒不會說話,較大兒童也難以用語言正確表達自己的病情,因此,除年長兒可由自己陳述外,兒科問診主要靠詢問家長或保育員。(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小兒問診的內容除與成人相同者外,要注意問年齡、問個人史,還要結合兒科病的發展特點詢問。
(一)問年齡
詢問年齡對診斷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兒科某些疾病與年齡有密切關係,兒童用藥的劑量也應按年齡的大小而定。
問年齡要詢問實足年齡,新生兒應問明出生天數;2歲以內的小兒應問明實足月齡;2歲以上的小兒,應問明實足歲數及月數。
1周內新生兒易患臍風、胎黃、臍溼、臍瘡等;新生兒和乳嬰兒易患鵝口瘡、臍突、夜啼;嬰幼兒易患洩瀉;6個月以後的小兒易患麻疹;1歲左右的嬰幼兒易患幼兒急疹等傳染病;學齡前小兒易患水痘、百日咳等傳染病;12歲以後疾病譜已基本上接近成人。
(二)問病情
包括詢問疾病的症狀及持續時間,病程中的病情變化和發病的原因等。著重詢問以下內容:
主要問寒熱的微甚進退,發作時辰與持續時間、溫度高低,最好用體溫計測量。為了辨別寒熱性質,也需結合觀察、觸摸、詢問等。如通過患兒頭額、胸腹、四肢、手足心等部位的觸摸,或哺乳時的感覺,呼吸時鼻氣溫度來測知小兒是否發熱;通過觀察其姿態,如依偎母懷、蜷縮而臥、喜暖避冷,測知有無畏寒存在。
小兒惡寒發熱無汗,多為外感風寒;發熱有汗,多為外感風熱;寒熱往來,多為邪鬱少陽;但熱不寒為裡熱,但寒不熱為裡寒;大熱、大汗、口渴不已為陽明熱盛;發熱持續、熱勢梟張、身熱不揚,午後熱盛,面黃苔膩為溼熱內蘊;夏季高熱,持續不退,伴有無汗、口渴、多尿,秋涼後自平,常為夏季熱。
午後或傍晚潮熱,伴盜汗者,為陰虛發熱。夜間發熱,腹壁手足心熱,胸滿不食者,多為內傷乳食。
小兒肌膚嫩薄,腠理疏鬆,較之成人,易於出汗。常見入睡之時,頭額汗出,若汗出不多,又無他症者,不屬病態。(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若因天氣炎熱、室溫過高、穿衣蓋被過多、快速進熱食、劇烈運動後汗出過多,也屬正常生理現象。問汗主要詢問汗出的多少、部位、時間等。
若在白天汗出較多,稍動尤甚,不發熱者,為氣虛衛外不固的自汗;入睡則汗出淋漓,醒後汗止,為陰虛或氣陰兩虛的盜汗;熱病中汗出熱不解者,為表邪入裡;若口渴、煩躁、脈大、大汗者,為裡熱實證;若大汗淋漓,伴呼吸喘促,肢冷脈伏者,為陽氣將絕元氣欲脫之危象。
較大兒童能訴說頭痛、頭暈及身體其他部位的疼痛和不適。
頭痛而兼發熱惡寒為外感風寒;頭痛嘔吐、高熱抽搐,為邪熱入營,屬急驚風;頭暈而兼發熱多因外感;頭暈而兼面白乏力,多為氣血不足;頭痛如刺、痛有定處,多為瘀阻腦絡。
肢體痠痛而兼發熱,多為外感,或邪阻經絡;關節疼痛、屈伸不利,常見於痺證;腫痛而熱者,多為熱痺;腫痛不熱者,多為寒痺;肢體癱瘓不用,強直屈伸不利為硬癱,多為風痰入絡,血瘀氣滯;痿軟屈伸不能為軟癱,多因肝腎虧虛,筋骨失養。
小兒有下肢關節疼痛陣作,發作為時短暫,關節肌肉無變化,亦無其他症狀者,可能為生長階段出現的暫時性絡脈不和,俗稱“生長痛”,不必認作病態。
患兒大小便的數量、性狀、顏色、氣味及排便時的感覺等情況,有些可從望診、聞診中獲悉,通常是通過問診瞭解。
若大便酸臭,或如敗卵,完谷不化,或腹痛則瀉,瀉後痛減,多屬內傷乳食;若大便溏薄不化,或先幹後溏,次數較多,或食後欲便者,多為脾虛運化失職;若便瀉日久,形瘦脫肛者,多為中氣下陷;若大便呈水樣,澄澈清冷,瀉下無度者,多屬脾腎陽虛。
便次多而量少,瀉下黏凍,或見膿血,並伴裡急後重者,多為痢疾;大便稀溏,顏色灰白者,多為黃疸;便時哭鬧不安,多為腹痛;大便困難、幾日不解,伴腹脹有矢氣者,為腸燥便秘;若大便不通、腹部滿硬、無矢氣,伴見潮熱口渴者,為熱結陽明。
小便的多少與飲水量的多少和出汗的多少以及大便的幹稀等因素有關。
一般而言,小便頻數而短赤者,多是下焦溼熱,或心熱移於小腸;小便清長量多,甚或遺尿者,多是腎氣不足,下元虛冷;小便淋漓,伴尿急尿痛,多為溼熱下注膀胱之熱淋;排尿不暢或突然中斷,或見尿血鮮紅,或排出砂石者,為溼熱煎熬之石淋;小便過多,兼多飲多食者,是消渴;小便特少,兼一身浮腫者,是水腫。
飲食包括納食和飲水兩方面。(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小兒能按時飲食,食量正常,不吐不瀉者,為脾胃功能良好的表現。
若不思飲食,或所食不多,兼見面白神疲,為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脘腹脹滿,或兼吐瀉者,為乳食積滯;善食而不充形骸,嗜食異物,多為疳證、蟲證;渴喜冷飲,多為熱證;渴喜熱飲,或口不渴,多為寒證;渴欲飲水,口舌乾燥為胃熱津傷;渴不欲飲,或飲亦不多,多為溼熱內蘊;多飲多食,形瘦尿多,為陰虛燥熱之消渴;多飲少食,舌幹便秘,為胃陰不足之厭食。
6.問睡眠
正常小兒睡眠總以安靜為佳。年齡越小,睡眠時間越長。
小兒白天如常、夜不能寐、啼哭不休,或定時啼哭者,為夜啼;睡臥不安、煩躁不寧,多屬邪熱內蘊,心經鬱熱;寐不安寧、多汗驚惕,常見於佝僂病,脾虛肝旺證;睡中齘齒,或是蟲積,或是胃熱兼風;寐而不寧、肛門瘙癢,多為蟯蟲;睡中露睛,多為久病脾虛;入夜心懷恐懼而難寐,多為心神失養或驚恐傷神;出現昏睡或嗜睡,在熱病中多為邪入心包,或痰蒙清竅所致。
包括胎產史、餵養史、生長發育史、預防接種史等。
1.胎產史
要問清胎次、產次,是否足月,順產或難產,有否流產以及接生方式、出生地點、出生情況、孕期母親的營養和健康情況等。
2.餵養史
包括餵養方式和輔助食品添加情況,是否已經斷奶和斷奶後的情況。對年長兒還應詢問飲食習慣,現在的食物種類和食慾等。
3.生長發育史
包括體格生長和智能發育,如坐、立、行、語、齒等出現的時間;囟門閉合的時間;體重、身長增長情況;對已入學小兒還應瞭解學習成績,推測智力情況。
4.預防接種史
包括卡介苗、麻疹減毒活疫苗、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白喉類毒素、百日咳菌苗、破傷風類毒素混合製劑,乙型腦炎疫苗,流行性腦膜炎菌苗,以及甲型肝炎減毒活疫苗、乙型肝炎血清疫苗等疫苗的預防接種情況。記錄接種年齡和反應等。
(四)其他方面
問診中尚須注意問清主要痛苦、發病時間及經過、病因及治療情況,即現病史;以往曾患何種疾病、治療效果,即既往史;家庭人員健康狀況,即家族史等。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選自《中醫古法 嬰幼養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覆數字 2023,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視頻]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視頻]彭鑫博士座客央視——如何給寶寶捏脊
[精品文章]“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精品文章]偏方到底能不能吃?
[精品文章]大德必得其壽:心胸豁達是養生第一理念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