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舌苔消失的“警告”

李可:舌苔消失的“警告”

小編導讀

關於無苔舌主病,一般認為多主陰虛,似乎已是定論。凡舌面無苔而幹,或中心剝蝕如地圖,或舌紅如柿,或見裂紋,各家皆主陰虛。然而李可卻有獨到見解,下面小編為大傢俱體介紹。

舌苔由胃氣所生,而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因此,舌苔的變化可反映臟腑的寒、熱、虛、實,病邪的性質和病位的深淺。正常舌有一層薄白苔,由胃氣而生。在疾病過程中,舌苔從有到無,是胃氣陰不足、正氣漸衰的表現。

但李可認為,臨床不少氣虛、陽虛甚至亡陽危證中,也會出現這樣的舌象。此時無苔舌不主陰虛,而是陽虛氣化不利,水津失於敷布所致,“津液不能蒸騰上達,便是病根”。治療應該舍舌從證,投以附子等回陽破陰之辛熱大劑,在主症解除的同時,舌上可以生出薄白苔,而且佈滿津液,裂紋亦癒合。這一觀點確有新意。

《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中指出:

人身氣化之根,在下焦腎中命門真火,此火一弱,火不生土,則胃氣虛;金水不能相生,水液便不能蒸騰敷布全身,故舌幹無苔。

明得此理,則對乾紅無苔舌的主病,便會了然於胸。

除溫熱傷陰之外,“在雜病中陽虛氣化不及,津液不能蒸騰上達,便是病根”。他引用鄭欽安的案例證明這一點:“清末蜀中傷寒大家鄭欽安氏曾治一唇焦舌黑、不渴少神之疾,斷為真陽衰極,不能燻蒸津液於上。鄭氏論曰:‘當知陽氣縮一分,肌肉即枯一分,此舌黑唇焦所由來也。四逆湯力能回先天之陽,陽氣一回,津液升騰,枯焦立潤。’治之而愈。此證辨析入微,啟人悟機。”

受此啟發,李可治療此種無苔舌倡用附子,“附子味辛大熱,經雲辛以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傷寒論類方匯參》),認為“附子致津液”,氣能升水之理,實發前人所未發。

李可總結道:

“我一生所遇此類舌證牴牾的病例,不下200例,全數按主證以相應的方藥而愈。經長期觀察,凡亡陽之格局已成,兼見陰虛舌者,一經投用四逆加人參湯,少則4個小時,多則一晝夜,乾紅無苔舌其中包括部分絳舌全數生苔、生津。”

這是其十分寶貴的經驗,茲舉案例如下:

病案1

一友人,45歲,舌中有5分幣大之光紅無苔區,尿熱而頻,令服知柏八味丸5日不效,無苔區反擴大,且乾裂出血,又見齒衄。

診脈沉細,不渴,膝以下冰冷,詢知近年異常發胖,又見面色發暗,斷為上假熱,下真寒,予四逆湯1劑,附子用30g,乾薑改姜炭,煎成冷服,於子時頓服,次日諸症均退,舌上生出薄白苔。

病案2

某女教師,62歲,患乾燥綜合徵8年,先用激素療法無效。口乾無津,飲水愈多,乾渴愈甚,終致舌幹不能轉動,不僅無唾液,亦無涕淚,陰道幹皴,大便乾結如羊糞球,舌光紅如去膜豬腰子,唇乾裂,口舌瘡頻發。曾服省內及洛陽名醫中藥數百劑,大率皆養陰增液之類,或辛涼甘潤,或養胃陰、存津液,歷年遍用不效。

診脈沉細微弱,面色萎黃無華,四肢不溫,雙膝以下尤冷。遂以大劑參附湯直溫命火,以蒸動下焦氣化之根,令陽生陰長,佐以大劑引火湯大滋真陰以抱陽,小量油桂,米丸吞服,引火歸原。10劑後諸症均退,舌上生出薄白苔,津液滿口。

好書推薦

霹靂大醫:李可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內容介紹

本書是《火神派著名醫家系列叢書》之一。作者廣泛收集了李可老中醫的著述,包括未發表的手稿,本著“理法方藥,系統歸納,突出特色,注重實用”的原則,重點歸納了李可三大學術特色、九大學術觀點、36首自制方、22個藥對簡方、10味要藥心得、21種病症的臨床經驗、14種疑難病症之思路與方法等。觀點鮮明,綱目清晰,資料翔實,切合臨床。

此外,本書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在整理學術的同時,對李可的人文精神也進行了探討,揭示其大醫精神世界,總結其成才之路和經驗,對民間中醫的成長具有啟發作用;二是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時,對有些問題也進行了探討。以上是目前有關李可研究和著述中很少見到的,對於名家學術經驗的總結作了有益探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