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部電影的媽媽,都治癒了自己,從此家中再也無怨婦

看了這部電影的媽媽,都治癒了自己,從此家中再也無怨婦

近期,國內上映了一部印度家庭喜劇片——《印式英語》,女主人公莎希的故事狠狠戳痛了我。

莎希,是一名全職家庭主婦,在外人看來,擁有著令人豔羨的生活,丈夫事業有成,兒女也聰明可愛。
拿到如此完美的人生劇本,按道理說,應該不會有什麼煩惱了吧?
可事實並非如此。
看似幸福美滿的表象下,卻流露著無盡的苦楚:
每天忙裡忙外,操持家務,但在丈夫眼裡,她唯一的優點就是做飯好吃,其它啥也不懂。
事無鉅細地照顧女兒的飲食起居,卻因為沒有文化不懂英語,就遭來女兒的諷刺和嫌棄。
影片中有一個片段,最為扎心。
女兒學校要召開家長會,丈夫由於工作無法出席,讓莎希去參加,女兒聽到後卻極力勸阻。

“你連英語都聽不懂,還是別去了。


不需要,我會說你生病了,爸爸出差了。”

被這句話刺激到的莎希堅持一定要去。
可到了學校,面對班主任的反饋,莎希卻聽得一頭霧水,最後只能懇求老師用印度語交談。
女兒站在一旁,滿臉的尷尬和嫌棄。
回家的路上,依然不停地抱怨,說她丟臉,不僅不會講英語,說話也毫無水準……
長達十幾年的付出和委屈求全,以為可以換來丈夫和孩子的理解,沒想到竟是這樣的下場。
但其實,莎希的困境,只是一個縮影,影子之下還有著無數媽媽的辛酸和眼淚。

有多少媽媽,為家庭傾其所有

卻忘了愛自己?

我有個閨蜜,外貌優越,氣質絕佳,工作時能力也十分突出。
可後來生了孩子,就辭了工作,過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剛開始我們都很羨慕,丈夫能幹、孩子乖順、物質豐裕,這樣的生活誰會不愛呢!
可日復一日洗衣、做飯的日子,並沒有讓她收穫到家人的肯定和感恩,反而讓她與社會脫軌,變得和丈夫無話可聊,和孩子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大。
以前買上千塊的保養品,她眼都不會眨,現在卻連用最基本的護膚品都要慎之又慎;
以前她的生活裡,有電影、音樂、閱讀、健身,而現在卻只剩下油鹽醬醋、家長裡短。
長久下來,怨念自然越來越深,最後,夫妻以離婚收場,孩子也嫌棄她怨氣太重,不願和她生活在一起。
不禁想起美國作家蘇茲·盧拉在《母親進化論》一書中,說過一句話:

一個內心匱乏、沒有好好關照自己的母親,就像一輛油箱已經空了的車子,無論你如何使勁踩油門,都不過是在空轉。

媽媽的偉大,不是靠拋棄自己,用自我犧牲來換取的。
一個不愛自己的媽媽,又怎麼會有能量去愛護孩子,經營家庭呢?
閨蜜如此,電影女主人公莎希更是如此。
但幸運的是,莎希在一次偶然的契機下,開啟了一場絕望主婦的“自救”之旅,最終贏得了圓滿的結局。
在報名英語學習班後,莎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的樂趣中,當被老師讚賞時,她第一次肯定了自己,原來自己是“企業家”,不是隻會做杜拉球的主婦。
在她把時間和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的那段時間裡,她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只為自己而活的快樂和興奮。
曾經的她以為是生活和歲月迫使她喪失了魅力,丈夫才會無視她的價值,最後發現無視她的正是她自己。
而當她看見自己、愛上自己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向她投來了愛慕的眼光,包括她的丈夫和孩子。
影片最後,莎希的一段話,頗有深意:

當你不喜歡自己,就會不喜歡周圍的一切,當你學會愛自己,原來沉寂的生活,就會煥然一新,變得更加美好。


只有學會自我成長,自己幫助自己,婚姻才不會終結,家庭才能幸福美滿。

孩子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先去愛自己,才有能量去呵護孩子,繁榮家庭。

無私的媽媽

養不出有內驅力的孩子

作家蘇芩曾說:

“女人身上所有的焦慮和戾氣,都是被虧待出來的。”

見過太多的媽媽,吃也不敢吃,穿也不敢穿,竭盡全力只為給孩子提供最好的。
可這種自我犧牲感,長久下來只會積累滿腹怨氣,一旦孩子取得的結果和我們的付出不成正比,情緒就會面臨隨時崩塌的風險。
經典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裡面的媽媽就是如此。
為了把女兒培養成才,海歸碩士畢業的媽媽,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女兒身上。
可女兒的成績,依然沒有取得如願的結果。
媽媽心有不甘,覺得女兒對不起她的這份犧牲,常常對著女兒就是一頓抱怨和指責:

“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為什麼我放著教授不做,在這裡受你的氣啊。”


“你不好好讀書,我怎麼休息?外面有多少人在等著你們兩個,這個臉我丟不起啊。”


“這些費用都是我省吃儉用的,好好唸書,不然就不孝啊。”

日常生活裡,媽媽的口頭禪也是:“你對得起我們嗎?”
沒有一個孩子能承受住父母放棄自我的壓力,最終這份窒息的母愛,導致女兒患上抑鬱症,深夜跳樓自殺。
付出太多,害了孩子;給予太重,孩子無法負荷。
媽媽只有優先滋養自己,才能給孩子更充沛、更具溫度的愛。
就像演員孫儷,兒子等等出生後,她將生活的重心大部分都放在了兒子身上,導致很長一段時間都焦慮不已。
後來她把注意力轉移,堅持練普拉提,學習書法,插花釀酒,做美食……開始把自己放在首位後,每天都是能量滿滿。
孩子們在她的感染下,也是充滿陽光和自信,做什麼都內驅力十足,一看就是在充滿愛的家庭中滋養出來的。
真正高質量的愛,有時候就是得“自私”點。
不必像蠟燭一樣去燃燒自己,把自己活成一束光,自然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力量。
正如電影《塔利》中的一句經典臺詞:

“你應該好好放鬆一下,不能照顧好自己就不能當個好母親,所以,好好享受吧!”

對孩子來說,你善待自己,他們才能更加瀟灑自如,活出精彩。

富養自己

家庭才能鬆弛而幸福

最好的家庭關係,不是媽媽的單向付出,而是整個家庭的雙向奔赴。
一個女人,只有把自己經營好了,才能給丈夫一個好的戀人,給孩子一個完美的母親,一家人才能凝聚在一起,把日子過得越來越香甜。
前段時間被媒體瘋狂報道的三孩媽媽張枚,就有著這樣一份清醒的認知。
雖然已經貴為哈佛商學院校友會董事,榮登美國旅行雜誌A+榜單的“中國專家”,但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張枚仍然沒忘記好好地投資自己。
一有時間,她就會到全國各地旅行,豐富自己的見識;
事業開展的風生水起,經常受邀開展講座;
如今年過半百,又重返校園,和孩子們一起在名校求學。
在她看來,父母給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讓孩子看到,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事實證明,她的這份執著和從容得到了回應,三個孩子在她的影響下,從小就很有主見,一家人的相處也越來越和諧鬆弛。
作家周國平說:

“在人世間的一切責任中,最根本的責任就是真正成為你自己,活出你獨特的個性和價值來。”

然而,很多女人在結婚生子後,就迷失了自我,在母親和妻子的角色中跳轉,忘記了自我的成長與進步。
最終在日復一日的歲月中,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披頭散髮的中年婦女。
可是,沒有一個孩子會愛上一個無知的媽媽,也沒有一個丈夫會忍得了一個無聊的伴侶。
如果你不懂得投資自己,經營自己,就會滋生一肚子的怨氣,最終整個家也會被搞得烏煙瘴氣。
所以,任何時候,媽媽們請記住:富養自己,就是富養孩子,愛自己,才能造福整個家。
在日常生活中,試著給自己一些“款待”吧,不是說要買多貴的奢侈品,而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滿足一下自己;
偶爾給自己放個假,旅個遊,重點不是去多麼豪華的地方,而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擴大格局、提高認知;
閒暇的時光,也要給自己留一些獨處的時間,讀讀書、聽聽音樂,這些精神上的滋養,將會為你的好情緒持續供能。
你的情緒好了,家庭自然會鬆弛而幸福。
《先斟滿自己的杯子》一書中說:

“不要等待別人來斟滿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的無私奉獻,如果我們能先將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滿,心滿意足地幸福快樂了,才能溢出幸福給別人,也才能快樂的接受別人的給予。”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焦慮也時有發生,有的媽媽選擇抱怨,不知不覺就將自己活成了一個“怨婦”;
而有的媽媽則能隨時充滿電,為孩子續航,為家庭揚帆。
這兩者的區別,往往就在於媽媽懂不懂得愛自己、關照自己。
只有一個善待自己的媽媽,才能釋放出愛意,也只有一個富養自己的媽媽,才能用積極的心態,將幸福的能量回饋給家庭。
人到中年,不成為“怨婦”的至理名言,就是認真地愛自己,好好地富養自己。

點個“在看”,與所有媽媽共勉!

〖歡迎轉發、評論和點在看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點開公眾號名片,點擊右上角,再點擊“設為星標”即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