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輸就崩潰?一難就退縮?說句扎心大實話,你培養孩子抗挫力的方法可能錯了!

一輸就崩潰?一難就退縮?說句扎心大實話,你培養孩子抗挫力的方法可能錯了!

昨天晚上看CC和一群小夥伴在樓下玩“貓抓老鼠”的遊戲。

輪到有個小女孩當“貓”,她一離開家(一棵大樹)去抓“老鼠”,“老鼠”們就飛快的跑回窩裡(另一棵大樹)。
小女孩本身跑的也不是特別快,她追了兩次沒追到還被其他老鼠趁機偷走了家裡的油。
小女孩頓時就不幹了,哭著喊 “我抓不到你們,你們都跑的快,不公平”。
她媽媽在旁邊指導她,說你該假裝追那個人然後突然轉向抓另一個,那孩子還是氣呼呼的說“哼,我不玩了!”。

嗯,“輸不起”的娃家家都有。

不管你承不承認,很多孩子在經歷社會毒打之前都“那麼普通,又那麼自信”。
他們總覺得,這事,我能贏
結果,輸了
好麼,痛苦程度直接爆棚,一個剎不住,就給你哭到昏天暗地。
所以,接受“毒打”,提高“抗挫力”這事兒,還是得盤。
我養倆娃這些年這種大風大浪也是見過不少的。
經歷過CC練琴不順崩潰大哭;也面對過DD搭不好積木吱哇亂叫。
心得自然也踐行出了幾條。
今天就撿著我覺得比較重要的給大家總結一下。
1、先引導孩子看別人的失敗

先聊個扎心的問題。

孩子因為一件事輸了/失敗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
大部分人可能都會安撫鼓勵孩子:
沒關係,下次我們努力做更好;
你已經很棒了,媽媽都不如你呢;
在媽媽心裡你永遠是最棒的。
然後,你會發現,這種模板化的鼓勵並沒有什麼卵用。
因為有個更扎心的事實,抗挫力可不是被安慰出來的!

所以,咱回到問題開始的地方:孩子輸了為什麼哭?
因為小朋友們的自我評價機制,最初都是建立在外部基礎上的。
別人覺得好,我就好。
他們接受不了自己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覺得“別人接受不了他輸”。
那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讓孩子去看別人的輸贏,就像你看TA一樣。
看看你弟弟,每次跟你玩“誰先跑到終點誰贏的遊戲”,輸了一準哭,你覺得他是個沒能力的娃嗎?
當然不是,他只是還小,他要像我一樣大了,說不定比我跑的還快。(客觀能力)
看看你爸爸,上次運動會,親子接力你第一棒跑第一名,他第二棒給你整個倒數第二,你覺得他是個沒本事的爹嗎?
當然不是,他已經盡力了,而且我爸爸只是跑步不快,別的地方本領可大著呢!(不以偏概全)
在看看你老孃我,一做飯就炸廚房,十菜九難吃,你會覺得我整個人不如奶奶嗎?
當然不是,你只是做飯不如奶奶,別的地方你也比她棒啊。而且,也只是因為你練習的少,不過不影響你是個好媽媽。(失敗也被愛)
有個成語叫推己及人,其實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推人及己
別總是引導孩子看誰誰多優秀誰誰多成功,這世上多的事不如意之人,讓她看看這些。
她可以對別人的失敗寬容,那麼大概率,自己的失敗也是可以被他人理解和接納的。

當你引導她跳脫出來看這件事的時候,她才能明白,“輸了也沒關係”在自己身上也十分合理

2、在孩子眼裡逆境存在“可持續性”
抗挫力差的人,大多有一種固定型思維,覺得輸了不僅僅是某項能力的問題,而是會把它上升到我整個人就是不行,沒有這方面的天賦。
有次帶CC下樓騎自行車,一個媽媽帶著他兒子在小廣場踢球,看到CC騎車就跟她兒子說,“你看人家這麼小自行車就騎的這麼好了,你也趕緊學啊,給你買了自行車,你也不拿出來騎。”
那男孩就表現的很抗拒,“我不學,我就是學不會騎自行車。”
之後我們閒聊了幾句,她說她兒子小時候也很想學自行車的,練習的時候摔了幾次就再也不肯碰了,還說自己“就是學不會”。
這個男孩其實就是延長了“困境”的持續性

他把一次學自行車的失敗,自動劃歸為我會一直失敗,覺得這就是我天生沒有騎自行車的天賦,再努力練習也不行。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及時“點撥”一下,扭轉他們的思維方式
比如,用“暫時”替代“永遠”。
CC剛練琴那陣,經常會說一句話:
“媽媽,我高抬四指、五指時非常費勁,根本就抬不起來,可能我手柔韌度不太適合彈鋼琴……”
我就用這個思路悄悄修正她的表述方式:
“你只是暫時抬不起來,多練習就可以鍛鍊手的柔韌度。”
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幫助孩子快速調整心態,關鍵點是什麼?
暫時這個詞,代表的就是,它是可以改變的。
你只是暫時沒做好,又不是永遠做不好。
你通過學習也好,練習也好,能夠改變當前的現狀。

在她眼中,困難就不再可怕了。

3、體驗失敗情緒,才能實現人生昇華
是那句話,抗挫力不是安慰出來的,說一千道一萬,這道坎孩子必然是要自己扛過去。
失敗,反而可以成就孩子的“高級情緒”。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生活的意義就是跌倒之後,學會如何站起來。”
我心目中的抗挫力,在與挫折的對抗裡,逐漸發現兩個部分:
1、可抗的部分:那些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結局、甚至可以發掘為自己優勢的。
CC最初學圍棋,天天躍躍欲試的想找學過的親戚家小哥哥挑戰,頗有一種“又菜又有癮”的趕腳。
但是對手畢竟比他大兩歲且多學了一年多,所以每次挑戰多是失敗告終。
有一次連殺3盤,回回都輸。
CC直接情緒上頭了,“不行,為什麼老是你贏。哥哥你太討厭了。”
說完還哭著跑開了。
我知道,這個時候,安慰和指導都沒有任何的效果。
她需要用自己的方式處理當前的情緒。
果然過了一會兒CC就調整好自己出來了。信誓旦旦的跟我說:
“今天不下了,等我回家練好了下次一定贏他。“
後來回家後,CC對學圍棋就更上心了,有時間就喊我當陪練。
因為她心裡有了個目標——贏哥哥一次。
去年疫情在家磨鍊了一年棋藝之後,今年再去親戚家CC已經可以和哥哥打個平手了。

孩子就是在這樣,要在失敗——受挫——崩潰——重啟——再次嘗試的過程中,逐漸征服自己內心的情緒、征服對失敗的畏懼,而變得更勇敢,更有彈性。
2、不可抗部:努力過、改變後意義也不大,接受自己平庸的那部分。
有時候,承認自己的平庸,也是成長的必修課之一。
輸了,通過努力能取得成績固然是好的,可真實的世界,並非每件事都能“守得雲開見明月”。
這就是為什麼鼓勵孩子的時候,我不願盲目地說,再試試你就成功了啊,再堅持一次你就贏了啊。
很多時候,我們努力了也不一定能贏。
就像CC放棄了的那個舞蹈班。
她當時也很好強的,要跟其他小朋友一樣,劈好豎叉、下好腰。
為此她也在家裡努力的練習了。
但她本身的硬件擺在那裡。每次練習,全身的骨頭都在叫囂“臣妾做不到啊”。
你說她不挫敗嗎,當然不是。
每一項的“技不如人”都令她感到難過。
那體驗這種挫敗就沒有用嗎?
也不是。
每個人都有不擅長的事,我們不可能事事都能比別人強。
與其在做不到的事情上拼命爭輸贏,到不如適時放棄,另尋他路。
人生無坦途,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所謂抗挫力,從來都不是隻有從輸到贏這一條路可走。
而是在面對這「八九成不如意」的時候,發現哪些可以迎難而上,逆天改命;那些不需要做無謂的犧牲,只需適合而止,及時止損。


〖歡迎轉發、評論和點在看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點開公眾號名片,點擊右上角,再點擊“設為星標”即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