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初診2012年2月20日。患者患冠心病已多年,三年前已裝一個起搏器。去年起出現腳踝腫,西醫診為心功能不全二級,刻下:足踝腫,全身無力、雙腳尤甚,常至提腳不起,納差,四末冰冷。舌淡暗,苔薄白,脈細。
此心脾腎陽虛,三髒陽虛,氣化不及,水溼流下之證也。此宜健脾化溼,溫補心腎之陽,但得春暖陽和,津氣自化,水溼自行。方擬:黃芪六君子湯合真武湯加減。紅參10g,白朮10g,雲茯苓12g,炙甘草6g,陳皮6g,半夏6g,杜仲12g,懷山藥20g,補骨脂9g,香加皮3g,北黃芪45g,玉竹26g,砂仁5g,蓽澄茄5g,雞內金10g,附子9g。
二診2月27 日。精神好些,腳有力些,口味好些。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澀。步上方加鹿銜草20g,附子改為15g。7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
三診3月5日。腳腫已消,力氣好些,胃口已好,但有時有乾嘔,舌淡暗,苔薄白,脈沉細。步初診方去香加皮,加麥冬10g,五味子9g,鹿銜草20g,麻黃3g,附子7g,細辛2g。
四診5月3 日。(其女代診)足腫消失後未再出現,乾嘔已經消失,面色轉紅潤,精神已好很多,但走路稍久仍乏力,有時有點頭暈。步上方加天麻15g,蒺藜15g,杭菊15g。28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
按:本案以辨病結合辨證論治。從證而論,確屬心脾腎三髒陽虛,故治以黃芪六君子湯溫補脾氣,真武湯溫心腎之陽,但得離照當空,陰霾自散,此治本之道也。以病而論,則方中除附子紅參黃芪等藥,能擴張血管,強心利尿外,香加皮有顯著的強心作用,玉竹亦有增強心肌收縮的作用。綜觀全方,既能調節心脾腎之陽氣以治人,又能增強心臟功能以治病,治其病而又不忘治其人,治病必須治人,此之謂也。
邱某某,女,78 歲,住湖南省長沙市遠大路太平洋西店外貿宿舍。
初診2010年12月30 日。2008年初發病,全身浮腫,下肢為甚,稍勞則心悸怔忡、短氣,咳嗽,吐白色泡沫痰,腹脹,納呆,消瘦。西醫診斷:風心病合併慢性心功能不全。舌淡暗,苔薄白,脈細弱。有關節疼痛病史。
此脾陽不足,寒溼阻肺,宣肅失常,鬱久化熱之證也。治宜寒溫並用,補瀉兼施,補脾益氣、溫肺散寒以復其宣肅之能,清熱解毒化氣利水以復其津運之常。
方擬丹芪六君子湯、四逆湯、參附湯、黃芪防己湯、桃紅飲、決瀆湯加減。
附子9g,紅參12g,白朮15g,雲茯苓15g,炙甘草5g,陳皮5g,半夏5g,乾薑5g,細辛3g,五味子5g,威靈仙12g,桃仁12g,紅花9g,北芪30g,丹參30g,鬱金15g,銀花30g,車前子30g,絲瓜絡15g,木防己5g,仙鶴草30g,魚腥草24g,蓽澄茄5g,砂仁5g,雞內金10g,焦三仙各15g。
二診2月24 日。咳嗽吐清稀泡沫痰消失,浮腫減輕,仍腹脹,納呆,晚上心怔忡。舌淡暗,苔薄膩,脈沉細。步上方去幹姜、細辛、五味子,加藿香12g,蘇葉9g。7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
三診6月16 日。藥後又自配二診方30餘劑,直至咳嗽未再出現、全身浮腫、腹脹均完全消失,食納有味方停藥。近來又腳痛,頭疼,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步初診方去木防己、仙鶴草、魚腥草、乾薑、細辛、五味子,加吳茱萸10g,藁本10g。7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
患者半年後以外感咳嗽來診,原水腫心悸未再出現,獲得了較久的緩解。
按:稍勞則心悸怔忡、短氣,心氣虛損明顯,咳嗽,吐白色泡沫痰,為水飲之氣阻肺可知,消瘦,為脾虛不化飲食不為肌膚所致,腹脹,納呆,不僅脾虛而且胃弱,全身浮腫,下肢為甚,心脾腎陽氣皆虛,不能溫陽化氣行水。此外,心主血,心氣虧虛,行血無力而致血瘀,血瘀則津亦凝而為水,津血同源,水氣互化故也。證情複雜,病機涉及多個層面,故治當兼顧。方用參芪益心脾之氣,參附乾薑溫心脾腎三髒之陽,心氣足則行血有力而瘀可自化,陽氣復則水化為氣而腫可消,姜辛味夏溫化阻肺之水飲而咳嗷可止,六君子湯加澄茄、砂仁、雞內金、焦三仙補脾健胃助化燥溼而化其痰飲,決瀆湯化氣行水而消其已成之水腫,桃紅飲以丹參易川芎,活血化瘀以治其次要病機,且方中有威靈仙能通行十二經而祛其久客之風溼,藥味多而不雜,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也。周學廷謂“有雜合之證,斯有雜合之方”,良有以也。不僅方與證合,且藥與病機,亦絲絲相扣,故而投劑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