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甲流很兇猛,難搞的天氣,又讓多種流感毒株交雜。更讓人難受的是感染後的一系列症狀,如題:咳嗽難搞、頭痛欲裂、汗多體虛……
本期,呼吸內科的李政木教授為我們繼續聊聊這些話題的治療。
無論哪種流感,咳嗽都是最難搞的症狀之一。因為甲流本身就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所以呼吸道的症狀自然是逃不掉的。

由甲流而起的咳嗽起病快,剛開始時,多為表症,只要對症下藥,病情很快就能得到遏制,如熱咳、寒咳、痰溼咳嗽,而痰熱咳嗽則是在咳嗽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後出現的一種咳嗽證型:
【食療推薦】川貝燉雪梨:雪梨(取芯留皮)100克、川貝20克,冰糖5克。
【症狀表現】喉嚨癢、痰白、稀且帶泡沫,鼻流清涕,伴有頭脹、身體痠痛。
【食療推薦】白蘿蔔杏仁湯:生薑20克、白蘿蔔500克、南杏仁20克、瘦肉200克。
①中藥泡腳:生薑30克搭配幹艾草30克或花椒20克,煮水泡腳15分鐘,水溫40℃左右為宜。
②40℃熱毛巾,摺疊後敷在大椎穴(脖子後凸起位置)上10分鐘。
【症狀表現】乾咳嗽聲重、有痰聲、咳痰黏稠、胃口差、大便爛。
【食療推薦】赤小豆薏米鯽魚湯:鯽魚500克、赤小豆30克、薏米20克、陳皮5克、姜3片。

【病因病機】痰熱蘊肺,鬱而化熱。該證與風熱咳嗽症狀上類似,但痰熱咳嗽更為嚴重一些,風熱咳嗽病程一般較急,痰熱咳嗽則屬於痰熱內蘊,病程較長,有一個加重、鬱而化熱的過程。
【症狀表現】咳嗽聲沉、痰黃而粘、口乾口渴、煩躁、尿少而黃。
【食療推薦】蘆根粥:鮮蘆根150克,竹茹15克,生薑3克,大米50克,煎藥,以藥汁熬粥吃。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食療方只是作為輔助之用,症狀較明顯者或病程超過1個月者,應儘快找醫生進行治療為上策。
治療咳嗽,除了內服中藥湯劑和運用食療作為輔助調理外,還可以通過各種中醫特色療法進行治療,比如針灸、穴位敷貼和中藥霧化等外治方式,和湯劑一起合力,共湊驅邪之效,效果會更明顯。
感染甲流後,頭痛也是很折磨人的一個感染症狀。所謂“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因流感而致的頭痛屬於外感頭痛的範疇,外感頭痛則多數是受到了風寒、風熱、風溼等病邪的影響。外感頭痛,一般發病較急,病程雖短但痛感強烈,非常難受,在病邪於體內佔據上峰的時候,即使服用了止痛藥,也難以湊效。
而中醫的治療上,醫生會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配合桑葉、紫蘇、川芎、白芷、藿香、防風等藥物進行袪風散邪的治療。
若感染後伴有頭痛症狀,可適當以按摩的方式輔助緩解,尤其是一些孩子頭痛的時候,家長可以助其按摩,可選取百會穴、太陽穴、風池穴等穴位進行按壓,每個穴位每次按壓1~2分鐘左右,1天內可多次操作。
若頭痛明顯,更建議進行中醫的一對一診治,醫生會從整體的角度把握患者的狀態,給與扶正祛邪的療法,頭痛、咳嗽甚至其他症狀都可以通過具體的組方來緩解。
雖然甲流主要影響的是呼吸道,但仍有相當部分患者會出現腹脹腹瀉的情況,尤其是南方的患者。南方近段時間雨水連綿,潮溼溫悶,不僅給了病毒和細菌滋生的可乘之機,還加重了脾胃本身的溼氣,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證型中夾溼的情況就很常見了,反映是消化道上就會產生腹脹、腹瀉、嘔吐或者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精神睏乏、身重乏力等的情況。
此時,醫生在治療中,就會加以健脾運溼,幫助患者改善這些消化道引起的不適感。
①藿香蘇葉茶(紫蘇5克、藿香5克、生薑絲2克,代茶飲)
②蘋果山藥水(新鮮蘋果1個,幹山藥20克,代茶飲)

無論是新冠感染還是甲流感染,很多患者在咳嗽等症狀基本痊癒後,都會出現汗多體虛、氣短氣喘等情況。
病後汗多的情況一方面有可能與發熱期間服用西藥退燒藥發汗太過,以及病後身體正氣未能完全恢復存在陽不固表的問題,這種情況往往還可能伴有畏風怕冷的症狀。
若汗多的情況沒有改善,並持續一段時間表現為平時沒有明顯活動、溫度適宜的情況下依然無緣無故出汗,則屬於中醫中“自汗”的情況;若表現為晚上睡覺中出汗、醒後汗止(孩子入睡後1小時前後出汗,過後無汗則屬於正常現象),則屬於中醫“盜汗”的範疇。

虛汗過多,是需要及時調理的。因為陽隨汗洩,氣隨津脫,久而久之會出現氣虛、陰虛等情況。此外,汗為心之液,部分病人還可能出現心悸、心慌、失眠的情況。
如情況不算嚴重,可以服用玉屏風散進行斂汗固表;若伴有氣短心慌等情況,可服用生脈飲進行簡單的調理。(用藥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目前北方的甲流已經呈持續下降的趨勢,高峰已過。而處於雨季的南方地區,甲流也達到了感染的高峰。有關專家預測,南方的甲流疫情還將持續2~4周。處於感染中的患者,若症狀明顯應積極治療;若已基本痊癒,也應該加強飲食和運動的調節,增強體質,讓身體正氣(免疫力)儘快恢復。
想了解更多甲流防治的問題
可長按下方二維碼
進群交流

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內科主任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方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顧問。從事中醫藥學的臨床、教學、科研30餘年,具有較堅實的中醫藥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證經驗。對方劑學的基本理論,尤其是方劑學的配伍規律的研究頗深,並注重方劑在臨床實踐中應用的研究。
內科支氣管哮喘、肺炎、急性或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氣腫,“三高”症、高尿酸血癥、胃痛、風溼病、婦科月經不調等病症的診治,以及中醫綜合調理,療效尤佳。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證論治,如有不適症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注:文章配圖來自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千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