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世界知識 關注並星標
每天與你一起
製造業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近年來,關於“美國製造業在衰落”的聲音比較多,持此觀點者主要有三點理由:一個是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持續下降。1990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2%,2021年降至17%。二是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持續下降。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之比約為28%,2021年降至11%。三是製造業就業人數及佔比不斷下降。自1939年以來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持續增長,至1978年達到頂峰(1933萬人)。2022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為1298萬人,雖較2020年曆史最低水平有所上升,但仍處於低位。並且,2022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的比重僅為8%,處於歷史最低水平。從這些指標看,美國製造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創造就業的能力的確有所下降。但如果就此判斷美國製造業“已經衰落”為時尚早。
總體規模仍在增長
2000~2021年,雖然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從規模來看依然增長明顯。以2015年的不變價計算,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1.74萬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2.44萬億美元,年均增速為2%,快於同期的德國(1.7%)、日本(1.6%)。美國製造業規模增加但佔GDP比重下降,主要是因為服務業增速快於製造業。有觀點認為美國服務業佔比過高,製造業佔比過低,因此經濟結構並不健康,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美國服務業中超過一半為生產性服務業,是為製造業進行配套的可貿易服務業,而非不可貿易的生活服務業。
也要看到,美國的海外製造業規模龐大。由於美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拓展海外市場等原因,美國企業將部分製造業轉移出美國。美國商務分析局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對外投資規模從2009年的438億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565億美元。截至2021年末,美國製造業對外投資餘額為9126億美元,佔美國全部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16%。美國主要是通過跨國公司在海外設立子公司的方式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自身不具比較優勢的製造業。根據美國商務分析局的統計,截至2020年末,美國製造業跨國公司總資產規模超過2500萬美元的海外子公司共有11293家,總資產規模為3.52萬億美元。2020年這些海外子公司實現營收2.5萬億美元,淨利潤1906億美元,製造業增加值為5510億美元。
雖然這些製造業轉移出美國,但高附加值的部分仍然留在美國,美國母公司仍然保留研發中心和管理中心的地位。2020年,美國製造業跨國公司研發支出中的美國本土支出規模為2138億美元,海外子公司僅為317億美元。並且,這些轉移出去的製造業產生大量利潤匯回美國。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通過《減稅與就業法案》。該法案對美國企業留存海外的利潤進行一次性徵稅,鼓勵美國企業將海外利潤匯回美國。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企業將海外囤積的6649億美元現金匯回美國。
當前之所以出現“美國製造業衰落”的認知,並非美國製造業真的出現衰落,而主要是因為中國崛起。過去20年全球製造業格局最大的變化是中國崛起,美國製造業在發達經濟體中的地位並未發生變化。全球製造業最強的主要有四個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德國和中國。考慮中國的情況下,2000~2021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4.7%下降至16.8%。然而,不考慮中國,同期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比僅從26%降至24%。並且,美國製造業規模與日本和德國相比依然維持較大領先優勢。2000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相當於日本、德國之和的132%,2021年這一比例上升至142%。也就是說,美國製造業增加值相比於全球其他兩個主要製造業強國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出現擴大。
競爭力仍有“美國之長”
需要看到,雖然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有所下降,然而美國製造業實力依然很強。首先,仍是全球製造業區域生產中心。目前全球有三大生產網絡,分別位於歐洲、北美和亞太,美國仍為北美地區製造業中心。二是,產業鏈地位較高。在全球主要製造業國家和地區中,美國位於全球產業鏈上游,歐洲和日本位於中上游,中國處於中下游,但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部分領域擠入上游。三是,研發投入遙遙領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研發支出規模高達6641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一;中國研發支出規模為5641億美元,排名第二。從研發強度(研發支出/GDP)來看,美國近年來維持上升態勢。2021年,美國研發強度升至3.45%,超過其他主要製造業國家中國(2.4%)、日本(3.26%)和德國(3.14%)。四是,品牌實力強大。波士頓諮詢集團(BCG)日前評選出2022年全球最具創新力的50大企業榜單中,美國企業有27家,中國企業有7家。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中,美國企業有7家,分別是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特斯拉、莫德納和IBM,多數為製造業企業;中國企業華為入選。
此外,美國製造業出口結構依然較好。2000年以來,雖然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美國製造業的地位,但美國仍是製造業超級強國。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將製造業分為三個技術類別,分別是中高技術(MHT)、中級技術(MT)和低級技術(LT)。這種分類法是基於研究與開發(R&D)支出與製造業增加值的比例。根據國際標準行業分類第四版(ISICRev.4),中高技術有7個行業,中級技術有5個行業,低級技術有12個行業。2000年,美國在三個類別全部排名第一,佔全球份額比重分別為25.9%、23.9%和24.7%。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低級技術(佔全球份額比重為26.3%)、中級技術(佔全球份額比重為38.5%,2000年為9.6%)和中高技術(佔全球份額比重為35.7%)產品的領先製造者。然而,美國在所有三個技術產品類別中仍排名第二。並且,在聯合國跟蹤的23種製造業門類中,美國有5種位居第一,在其他15種中排名第二,這也凸顯其製造業的廣度和競爭力。
由於美國生產力水平持續增長,製造業產品附加值較高,美國製造業工資水平也不斷上升。1990~2022年,美國製造業平均時薪從10.93美元上升至25.64美元,年均增速為3%。並且,自2014年以來,美國製造業工資水平有加速上行的趨勢。2021年,美國製造業平均時薪增速達到5%,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高水平。美國製造業工資水平持續上升帶動服務業工資以及整體工資水平上行,這對於促進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起到重要作用。不斷增長的工資水平也為美國消費市場繼續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也要承認,自奧巴馬後期開始推動的製造業迴流美國取得進展。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以重振製造業。奧巴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先後頒佈《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美國製造業促進法案》《創造美國就業及結束外移法案》《稅收減免與就業法案》等多部法案鼓勵製造業發展。拜登政府上臺後進一步強化對美國製造業的支持,先後頒佈《芯片與科學法案》《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等法案。據美國“迴流倡議”協會(Reshoring Intiative)估計,2022年美國製造業迴流創造的就業崗位數量達228723個,製造業迴流和FDI創造的就業崗位數共計351431個,均創歷史新高。Wind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從2009年的1148萬人上升至2022年的1298萬人。製造業就業人數回升疊加勞動參與率低於疫情前水平使得當前美國勞動力市場異常繁榮。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23年1月美國失業率為3.4%,為1969年以來最低水平。
綜上所述,雖然美國製造業部分指標有所下降,但總體依然強大,仍為世界頭號製造業強國。並且,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製造業有所恢復。然而,美國仍從全球產業鏈的發展中感受到了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制造業進步對其形成的競爭壓力,在以稅收優惠、政策吸引、立法強制等手段推動製造業迴流的同時,妄圖通過貿易霸凌、關稅壁壘、產業補貼等非正常、非市場的辦法打壓對手的競爭力,把自己製造業的繼續興盛建立在損害別國利益的基礎之上,對經濟全球化的完整性和世界產業鏈的穩定性構成嚴峻挑戰。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既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大國博弈能否勝出的關鍵所在。我國要客觀判斷競爭對手的實力地位,進一步提高緊迫意識,同時保持足夠自信,在業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礎上,依託世界最為齊全的門類,繼續強化對製造業的支持,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早日實現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
(作者為金融學博士、高級經濟師,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