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歲月如何變化,磁器口的人間煙火,都烙印在那些必打卡的景點裡。比如,寶輪寺、明清建築古戲臺、鍾家院、清代吊腳樓、清代民居翰林院……日前,重慶晚報-廂遇記者就到了翰林院,一邊吃鬼園包子,一邊喝今年的明前秀芽,一邊聽清代翰林的後人講奇聞故事。
遊客被擠進翰林院
翰林院是重慶中心城區保留下來的古代私塾,當年很多學子嚮往之地,如今在磁器口依稀可以看到它的舊時光。
清朝乾隆年間,磁器口孫家有私塾學館,名“鯉石草堂”,百姓稱“鯉石學舍”。清代中後期,孫家先後高中三名舉人,同時,在此讀書的磁器口人黃鐘音高中進士,後任翰林院編修,另一名學生段大章也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因此,當地老百姓又稱鯉石草堂為“翰林院”,有“一門三舉子,五里兩翰林”之說。
目前,翰林院住了三家人:曹家、黃家和馬家。有兩間茶館,一間是曹姓老闆開的,一間是黃姓老闆開的。
當天重慶晚報-廂遇記者是被擠進翰林院的黃記茶館的,剛好碰到兩位從廣西飛到重慶的遊客,心有慼慼的和重慶晚報-廂遇記者分享這幾天的經歷:來了五天,打卡了洪崖洞、李子壩軌道站,然後今天在磁器口逛逛,看見人山人海,而這裡清幽,就躲入呆半天,喝茶拍照,等晚上的飛機回去。
黃老闆客氣地給她們添水加茶,然後請重慶晚報-廂遇記者坐在茶室的桌邊,聊起了他能回憶起的點點滴滴往事。
父親留下“雙打算盤”的酷
黃啟明的父親在五歲時用的七珠算盤
黃老闆,名叫黃啟明。他說:“我沒有讀什麼書,兩三百年前的這些舊事也都是聽說的。祖上是翰林黃鐘音,道光時的(1833)進士,說是翰林院編修(正七品),歷官湖廣道監察御史(正四品)、廣西按察使(正三品)。廣西任上往梧州視師,被太平軍圍數月而城陷,不屈而死。他有幾個孩子,我們是他哪一個孩子的後代,我都不清楚了。估計要回武漢的黃家祠堂查族譜,才能瞭解清楚。但父親的確說過,我們是翰林的後人,祖輩曾在這裡(翰林院)讀過書,中過進士。百年變幻,父母在1953年搬回磁器口的翰林院,這是兜兜轉轉的緣分。父親曾說,當時搬到磁器口,房子都被炸了很多,翰林院也炸了還沒修,就搬遷進來,是在廢墟的基礎上建的房子。不過,你可以看看旁邊的老廂房,那房子的木柱子都有戰火燎過的痕跡。當時地基都被炸移位,但是房子是穿鬥,松木的大柱子還屹立著。”
黃老闆給重慶晚報-廂遇記者指了這老松木的百年柱子,又接著說:“清末時的黃家後代如何不知道,我就知道以前條件相對差,我的太爺爺沒有讀書,爺爺也沒有讀書。但爺爺他會打金銀器,母親會做旗袍,當時在磁器口開了家店——九鳳紋,母親做旗袍,爺爺就打旗袍的配飾。奶奶覺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送父親讀了幾年書。別看父親就讀了幾年書,他很有文化。那時他的老師是個秀才,琴棋書畫詩,父親都跟著學了的。父母生了四個孩子,都是父親取名字,大哥生在春天,叫黃春,大姐生在伏天,叫黃福(伏),小姐姐生在冬天有臘梅花的季節,叫黃梅。我出生在清晨,當時天空有啟明星,就叫黃啟明。我的父親若還在,有一百多歲,當年和我聊以前的故事,我那時小也不認真聽,覺得沒有意思,現在想想很遺憾。他走後,我就把他的圍巾和5歲時就學的算盤留下了。你可以看看這個算盤,當年我的父親可以雙手打算盤,速度不比計算機慢。”
黃老闆說:“打算盤有口訣,可惜我當年沒有跟著父親學會,加減乘除比較難。記憶中,還有很多有趣打法:鳳凰雙單翅、三英戰呂布、獅子滾繡球……父親會雙手打算盤,就和現在說的珠心算一樣,真的又快又準又酷。”
母親留下“菊皇茶”的甜
茶桌上,有一隻不請自來的小鳥。(受訪者供圖)
回憶了父親,黃老闆又聊到他的母親。
他說:“我的母親沒有讀書,但是她懂得很多,父親口才好,母親跟著會說很多成語。她做的旗袍也漂亮,但我在翰林院住的記憶,最深刻的是母親做的菊皇茶。我現在覺得最好喝的茶就是母親做的菊皇茶,她不在了,但是把怎麼做茶教會了我。什麼是菊皇茶呢?不是那種大朵大朵的菊花茶。母親做的菊皇茶,是很多新鮮中草藥搭配的茶,比如白菊、荷花葉、白朮等,加冰糖和鮮竹瀝水,真是又清香又甜。是的,記憶中母親會很多,也很少生病。小時候,我們兄弟姐妹幾個生病,都是母親撿草藥醫治。比如發高燒,母親會熬老白茶或者艾草水給我們喝。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我有次發燒,喝了母親熬的艾草水,然後母親又放了一盆艾草水,熱熱的,溫柔喊我‘啟明,坐過來泡泡腳’。我一邊泡腳,母親一邊幫我搓腳,直到泡得紅紅的……現在想想都暖心。所以退休後,我就跟著隔壁曹老闆學,開了間茶館。我和鄰居曹老闆的關係不錯的,大家都是認識很多年的老鄰居了。翰林院後來賣給了周家,周家搬離後又租了出來。目前,曹老闆的茶室不錯,他那邊相對比較寬,環境也好,大概是當年大廳的位置,央視的記者都曾去採訪過。我這邊的茶室相對比較小,當年應該是臥室的位置。”
黃老闆說,開茶館也有很多樂趣:比如,這裡有很多小鳥飛過來玩,黃鸝、麻雀都有;比如,他之前遇到一個家門——黃姓的遊客,說起族譜,因為字輩無法確認,他提議去武漢祠堂查族譜溯源……“有一個遠方的侄兒,之前不認識,過來旅遊我還收了他茶錢。結果我兒子結婚的時候,我看到他,他還給包了一萬的紅包,說認識我,來喝過茶。真是血脈緣分啊,禮重了!”黃老闆說到這哈哈大笑,很是開心……
知多點 | 翰林的起源
“翰林”一詞,最早見於西漢文學家揚雄的《長楊賦》。“翰林”指文學之林,如同詞壇、文苑。翰林作為官名並設官署,始自唐朝。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命,如任免宰相、宣佈討伐令等。由於翰林學士參與機要,有較大實權,當時號稱“內相”。首席翰林學士稱承旨。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諮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清代沿用明制,設置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件;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據百度百科)
重慶晚報-廂遇記者 楊雪
責 編:張 亞
主 編:羅再芳
總值班:嚴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