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健識】國際護胃日|你開心,“胃”快樂 ——淺談消化系統的心身疾病

【掌健識】國際護胃日|你開心,“胃”快樂 ——淺談消化系統的心身疾病

做健康的傳播者,路同行,一起成長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年輕有為,三十餘歲的年紀,官拜大都督,在遇到諸葛亮之前,意氣風發,揮斥方遒。遇到諸葛亮之後,幾乎被碾壓,抑鬱不得志,最後,大叫三聲“既生瑜,何生亮”,嘔血三升而亡。根據《三國演義》的描寫,周瑜30餘歲,無基礎疾病,無既往病史,推測最後死於消化道出血,最大的可能就是情緒極度激動導致應激性潰瘍,累及動脈血管導致大出血,急性失血性貧血、失血性休克,最終導致死亡。可見情緒對於消化系統疾病是多麼的重要。胃腸道像是一個心理器官,也像情緒的鏡子和靈敏的壓力感受器,不良情緒會通過胃腸道不適來表達。

PART 01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組發生發展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症狀表現為主的疾病,主要特點包括:

①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表現為軀體症狀,有器質性病理改變或已知的病理生理過程;

③不屬於軀體形式障礙。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學尚缺乏大樣本的流調資料。國內資料顯示,在綜合性醫院的初診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非精神科醫生很少關注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這些他們認為是內科的疾病而看成與精神疾病相關,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軀體治療,心理社會因素方面很少得到關注。在這裡,我們來談談消化系統的心身疾病。

PART 02  

消化系統的心身疾病

我們總說“心病還需心藥醫”,所以很多人(尤其是上一輩的人)往往存在這樣一種誤解:心理性、情緒性的疾病引起的生理症狀都是幻覺,不需要吃藥。這個誤解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可以說是非常典型和普遍:“心理疾病”等於“沒病”,“情緒問題”等於“沒有問題”,“心理作用導致的難受”等於“不是真的難受”。所以周圍人老是試圖通過“安慰”、“開導”、“鼓勵”來讓我們無視症狀、“戰勝”症狀。很多人會片面地認為,胃部疾病都是由於飲食不規律、不健康導致的,比如我就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今天沒吃什麼不乾淨的東西呀,怎麼會肚子痛呢?”其實大多數胃痛是由於胃黏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引起的。“胃部疾病都是由於瞎吃導致”這種片面的觀點,是由於常見的胃黏膜攻擊因子確實是刺激性食物(例如冰油辣燙)居多。然而情緒性胃病它也是胃病,也會有真真切切的軀體症狀存在,甚至引發器質性病變,比如胃黏膜損傷、消化性潰瘍等。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是一種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屬於典型的心身疾病範疇。有研究顯示,心理壓力產生的焦慮導致胃腸道疾病的比例在50%以上,比如,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遷居、考試、人際關係衝突等。消化性潰瘍主要由於反覆的精神刺激或長期的精神過度緊張或幽門螺桿菌感染或不良的生活習慣等而使胃與十二指腸壁的血管痙攣、胃粘膜屏障遭到破壞、粘液分泌減少、粘膜抵抗力減弱、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蝕能力增強,從而導致胃與十二指腸發生局部性圓形或橢圓形潰爛性病灶。應激性潰瘍是急性應激導致的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特殊類型。其中的應激事件包括重大手術、劇烈心理刺激等。雖然,《三國演義》只是小說,周瑜的死因也診斷依據不足,但是死因的推測結合科學研究合情合理。

我們老百姓通常所說的“胃病”範圍廣泛,其實包括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胃潰瘍、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十二指腸球炎等一切上腹部不適疾病。消化系統是除大腦外神經元最多的器官,其神經調節較為複雜,是體內唯一受中樞神經、腸神經和自主神經共同支配的系統,任何一個環節異常,都會引起胃腸功能或結構異常,產生疾病。這種在不同層次中將胃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聯繫起來的神經-內分泌網絡稱為腦-腸軸。腦腸軸功能紊亂導致了胃腸功能性疾病的發生,多種神經遞質與腦腸肽在其中發揮重要媒介作用,心理因素導致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病可能與腦-腸軸及相關神經遞質功能異常、內臟神經髙敏感有關。

PART 03

胃腸道是一個情緒相關的器官

門診的病患中,很多的患者上腹部不適、腹痛腹脹、噁心反酸、胸悶噯氣,固然很多病人行胃鏡檢查可能存在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甚至胃癌,但大多數病人僅僅表現為淺表性胃炎,經調整飲食及服用抑酸劑(PPI)後效果不佳,但加用氟哌噻噸調整情緒,改善胃腸神經功能後,症狀明顯緩解。此類病患通常伴有情緒低落或焦慮,出汗,夜間睡眠差,由治療效果推測情緒對於消化系統疾病的影響很大。為什麼性格開朗的人患消化系統疾病的機率明顯低於性格內向的人呢?為什麼高強度的工作及工作壓力大時罹患“胃病”的人明顯增多呢?原因就在於,胃腸道是一個情緒相關的器官,你開心,“胃”就快樂。

“老胃病”是一種慢性疾病,臨床症狀控制後很容易復發,常年反覆發作、需要維持治療、服用多種藥物不能徹底根治等;家庭工作的壓力、有創的內鏡、醫療費用的負擔,診療過程中醫生不恰當的語言、表情、態度和行為、一切一切的周圍人和事,都可能會引發患者異常的心理生理反應,上述因素聯合作用於患者,使患者的軀體不適與精神心理障礙相互影響。患者緊張、焦慮、擔心、痛苦、失望、無助,處於一種慢性應激狀態,形成軀體症狀與情緒障礙的惡性循環。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都證明慢性應激可以導致食管下括約肌一過性鬆弛、胃排空延緩,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胃黏膜因缺血導致糜爛,甚至潰瘍等,損害程度與應激程度成正比。慢性應激可能通過腦-腸軸,壓力應激等導致胃腸動力紊亂,內臟敏感性增加從而發揮作用,加重消化系統疾病的症狀表現。

消化系統疾病是一種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心身疾病,精神心理干預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應用。心理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身體及精神狀態,緩解臨床症狀,防止復發。精神心理因素不僅影響PPI的治療效果,同樣影響各種手術治療的療效,大量臨床研究已經證實精神心理因素是PPI治療無效的最常見原因。因此,對於難治的“胃病”,應分析難治的病因,積極尋找可能的原因。調整診斷思路,詳細瞭解患者既往病史、發病誘因、疾病演變和治療的情況;還要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及童年成長過程;從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全面評估患者的整體情況。特別要注重心理應激因素的識別,關注患者的情緒狀態、睡眠情況以及家庭社會環境、人際關係、工作壓力、經濟收入、生活經歷等。對懷疑伴有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可以藉助相關的量表進行評定。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特別需要從心身結合兩個層面做出正確病情評估,治療胃部疾病的同時,給予精神心理治療。胃部疾病的治療在實際醫療中普遍且充分,在此不再贅述。

PART 04 

精神心理治療

精神心理治療主要包括抗焦慮及抑鬱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認知治療同心理調節藥物一樣重要,分析患者的思維活動和應對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並加以糾正,改變不良認知模式,正確調控身體的反應和情緒行為,改變患者的症狀及情緒體驗。醫務人員應該在整個診療過程中體現對患者的關注、傾聽、理解。心身整合治療能夠從生物、心理兩方面消除消化系統疾病的病因,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和內臟的高敏感性,從而改善患者的相關症狀。而對於患者來說,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建立信任,放鬆心情,遵從醫囑,至關重要。曾經就有患者帶著醫生給配的抗焦慮藥物,來門診討說法,說我不是精神病,你給我開精神病的藥物;還有的患者拿著藥品說明書說,你看這麼多副作用,這藥還能用嗎,不會把肝腎功能吃壞吧;還有精神因素導致的噯氣,持續不斷地發作,所有藥物治療均無效,而一旦患者停止焦慮,用心傾聽醫生說話地時候,噯氣就會自行停止。我們要相信醫生,既然醫生給我們開了相關藥物,就能為我們的疾病負責,凡是藥物均有這樣那樣的副作用,但在治療劑量下,副作用一般很小,可以忽略不計,與醫生充分溝通後,遵醫囑服用藥物,調整情緒才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消化系統心身疾病也是一種病,不僅需要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更需要進行心理治療。只有心情愉快,胃腸道才能正常穩定愉悅地工作,你開心,“胃”才快樂。我這麼說,說明白了嗎?

(圖片源於網絡)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消化系病專科分會青年委員會

作者:史先芳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消化科

審核:沈錫中 上海市醫學會消化系病專科分會主任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開拓醫學科普新局面。持續開展“健康方向盤”、“架起彩虹橋”和“青年醫學科普能力大賽”三大系列品牌活動。青年醫學科普能力大賽已經成為滬上乃至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醫學科普比賽之一,培養了大批醫學青年科普人才,為青年醫學工作者打造了新時代“有情懷、有溫度、有傳承、有創新”的四有科普舞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添磚加瓦。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