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承旭最重要的女人,不止林志玲

言承旭最重要的女人,不止林志玲

FashionGirl
乾淨又脆弱
來源:伊姐看電影(ID:eemovie)文:伊姐(周桂伊)葉子姚
這個春天,一部偶像劇意外地火了。

因為言承旭,這個46歲的“老男人”。

22年前,他是《流星花園》裡的道明寺,霸道深情,一句“如果道歉有用,要警察干嘛”作為爆款金句,保質期已逾20載。



22年後,他是《夏花》裡的蕭寒,頹喪大叔,與小21歲的姑娘談戀愛,幾乎每時每刻每一幀畫面,都是溢滿屏幕的荷爾蒙。
故事其實很簡單,身患絕症的富家女偶遇避世沉默的男主角,彷彿在無望生活裡看到光。
直視慾望,主動勾引,相互拉扯,直到言承旭飽滿的胸肌、健碩的手臂和清晰的肌肉線條,治好了大批女性觀眾的內分泌。

大家也很誠實:好看,不因無腦劇情和MV畫面,只為這男人是言承旭。

是凍齡未老、身材沒跑的“道明寺”,換個人來,誰也不行。


很難相信一個男人時隔二十年還在偶像劇裡談純愛,但說意外好像也不意外。
言承旭身上集合了各種衝突感,比如強硬的肌肉與脆弱的心靈,大叔的年紀與少年的忐忑。

它們在不惑之年成為言承旭的特別之處。讓他的霸道與深情,與“油膩”無關。

憑什麼呢?

前幾天看到《人物》對言承旭的一個採訪,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好像正是答案本身。

“成也自卑,敗也自卑”。


言承旭當年因“道明寺”爆紅亞洲,甚至一度被對標木村拓哉。而他的現實人生,卻恰恰是道明寺的反面。

“窮”是言承旭的童年底色。12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靠廉價工養活他和姐姐。

為貼補家用,他上小學時就開始做打工人。在流水線上包過玩具,在超市做過服務員,在酒吧做過吧檯,在工地搬過磚頭。


關於原生家庭,言承旭直言不諱:不是普通家庭,是非常窮。
連地震後牆體漏洞都沒錢修補的那種窮。

除了物質的貧瘠,言承旭還有愛的匱乏。

父親生前常對他拳打腳踢—“姐姐發脾氣,我爸從來不會碰她,我放碗稍微大力一點,下一秒就死定了”。只有生病的時候,父親看他的目光才有一些溫柔。(來自《人物》)

他覺得自己在出生前就不被愛,從小就自卑,有很深的自我懷疑。


最近看到一段漫畫:
你的夢想是什麼?統治世界,統治宇宙…….還有更厲害的嗎?我想被愛,僅此而已。

大概就是這種想要被愛的破碎感,放在言承旭身上,成了保護色和“除油劑”,激發不同年齡段女性的某種母性與保護欲。

《人物》採訪裡,言承旭提到很重要的兩個女人:張鈞甯和林依晨。


“如果沒有她們,我可能也不是現在的我。”

張鈞甯和言承旭合拍過《白色巨塔》,這部劇也算是言承旭作為演員有意轉型的一次嘗試。

言承旭低谷時,張鈞甯罵言承旭不要繼續逃避,要主動去找導演,工作、拍戲。

林依晨和言承旭在臺灣一起上過一個表演課,前後有兩年時間。其間因為課業表現不佳,被老師罵,言承旭差點放棄,林依晨給他發了一條很長的短信,鼓勵他堅持下去。


46歲在熒幕前談純愛,沒有讓人感官不適,最重要的不是肌肉(畢竟這幾年男演員靠健身重塑形象的也不少,早前就有60歲一身腱子肉的張豐毅了),是他身上的自卑、敏感與脆弱感,讓他成功遠離油膩。

畢竟,“好為人師”的油膩感與莫名其妙的優越感,還常在自認為“人類高質量男性”身上發生。

這反而成了言承旭難以被模仿的“殺手鐧”。

同時,這也成為他的侷限。


從臺灣桃園的鄉下男孩,到風靡亞洲的當紅明星,這種“逆襲”與飛昇,的確改變了言承旭的命運。

但巨大的名利註定需要巨大的個人能量來支撐。言承旭的能量與能力,很長時間,都力不從心。

《人物》採訪裡言承旭有大段的自述,我記住兩件事。

一是有一次狗仔隊跟拍F4幾個人吃飯,他在吃雞腿飯,太累太餓大概吃得狼吞虎嚥,他覺得吃相不好看,就拜託不要拍他吃飯。結果報道出來了,特意註明只有言承旭最難搞,耍大牌,吃飯不讓拍。

二是一位身邊的工作人員過生日,他準備了很貴的禮物,結果送禮物時不小心聽到對方在打電話,全是在罵他。而平日裡,表面上,這個人向來說他好、說他棒、有事沒事還會擁抱鼓勵。


如他所言,貧窮與單親,讓他額外好強。
這也意味著他對外界的反饋更敏感,要按耐住自卑、又要不斷向外索取肯定獲得“自信”。

這是他的心境,也是困境。

過去二十年,唱歌、電影、電視劇都涉獵過的言承旭,最大的記憶點,還是《流星花園》。


以至直到現在,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流星花園》,道明寺頭上的那條髮帶,就是流量。

參加綜藝《萌探探探案》,整個環節都做成F4再現,連同場藝人楊迪、張一山都扮成了西門和美作。


參加《朋友請聽好》,出場bgm 就是《流星雨》,同期與吳建豪一起,主打“夢幻同框”,連杜海濤都喊“我的青春回來了一半”。

連《夏花》裡也放進《流星花園》的經典。
言承旭時不時帶著道明寺的髮帶。

演女主母親的黃奕說著“道歉有用,要警察干嘛”。

言承旭是做過努力的,也想過擺脫“道明寺”的枷鎖。但認真講,很多職業的確需要天分。演藝圈,更講“老天爺賞飯吃”,一是賞天賦,一是賞運氣。

拍《白色巨塔》,言承旭一個鏡頭NG太多,被導演大罵,演技不行,他就不再嘗試現實題材。


拍《魔幻廚房》,有鄭秀文、劉德華搭戲,他卻以對香港不熟、時間緊張、對演技沒信心為由,總想逃避。後來也不再嘗試大熒幕。

雖然出過專輯,但在五月天演唱會上做嘉賓,唱歌走音,又被圍攻。

言承旭的自卑,更快速地被放大,腫脹在那些名利如潮湧的日子裡。

在《披荊斬棘的哥哥》裡,還能看到年過四十的他,社恐、敏感、又愛哭。


節目裡,言承旭與張雲龍關係最好,甚至很“依賴”這位弟弟,因為張雲龍是第一個主動與他說話的人。

排練節目時,同組林志炫只是多誇張雲龍幾句,言承旭就又會自我懷疑“他唱的時候,你好像更開心”。

節目收官,哥哥們例行公事,都會發個微博。只有言承旭,發了一個長篇作文。

回憶參與節目的過程,自己想過逃跑,坦白自己的嘴笨與慢熱。

回頭看那段讓人意難平的戀情,這般自卑的、脆弱的、情緒與內核都不夠穩定的言承旭,與林志玲的分手,毫不意外。

與是否因爆紅沒時間陪伴、是否擔心被曝光只能在對方受傷時偷跑去探望,都沒關係。

沒被好好愛過的小孩,會長成不懂如何去愛的大人。

兒時父親拳打腳踢,母親表達愛的方式,不是溫柔撫慰,而是生氣訓斥。

活在保護殼裡,不習慣建立深度情感鏈接,很難把愛直接說出口。

言承旭曾在《王牌對王牌》與“犯花痴”的賈玲互動,當時大家還開心地去磕CP。不是開玩笑,是真覺得言承旭身邊需要賈玲這般自我能量強大的人。

當然有人對46歲的言承旭還在演偶像劇嗤之以鼻,我反倒對他沒什麼額外的期待。
也沒必要拿他去對標年紀相仿的實力派的逆襲,比如張頌文。
還是那句話,人的天分不同,“吃過生活的苦”並不是逆襲的充要條件。
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愛說“跳出舒適圈”,但其實守住“舒適圈”需要付出的努力,未必比跳出去要少。
不易碎的“花瓶”也不是那麼好當的。
比如為了拍《夏花》,言承旭每天吃水煮菜、水煮蛋從開機吃到殺青,吃到懷疑人生。
如今這一身肌肉,也曾跟著劉畊宏在健身房練到要吐。
他當然清楚自身的侷限,也明白呆在所謂“舒適圈”要付出的代價。
比如,他會說,“要一個40+的男生脫光上半身”,很痛苦。
是的,他說這句話時,用的依然是“男生”,這個46歲的男人啊。
作者簡介:伊姐(周桂伊),14歲出版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3歲出版暢銷書《認知差:你比人生贏家差在哪》。專訪明星十餘年,愛電影的媽媽,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於育兒、關於婚姻、關於愛。原創公眾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