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護制度,作為古代王朝邊疆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始於漢,盛於唐。
唐代在西漢西域都護府制度的基礎上,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先後設立了多個都護府,其中以安西、安北、單于、安東、安南、北庭六大都護府最為有名。
之所以要設立如此多的都護府,與當時唐朝邊疆形勢有關。

鈐蓋有“交河郡都督府之印”的《交河郡馬料文卷》。來源/王春法主編《萬里同風— 新疆文物精品》
630年,唐將李靖等率兵擊敗東突厥,降眾十來萬。如何處置這些投降的突厥人,李世民展現出超前的遠見卓識,他採納溫彥博等人建議,在當地設置州縣,任命突厥人首領擔任管理者。這些州縣,稱作羈縻府州。顧名思義,以這些府州間的相互牽制保證邊疆地區的穩定。
眼見最強大的東突厥被滅,北方其他如鐵勒、吐谷渾、党項、羌、契丹等少數民族紛紛歸附。唐太宗對他們一視同仁,一應設立羈縻府州來管理。隨著唐軍強大武功的延伸,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在周邊少數民族中產生強大影響力,歸附的人越來越多,唐朝的疆域也不斷擴大,東到朝鮮半島、北到貝加爾湖、西到今天的伊朗和阿拉伯半島、南到越南,都在唐王朝管轄範圍之內。相應的羈縻府州也越設越多,最高峰時達到了856個。為管理這些羈縻府州,唐朝廷決定設立都護府。
640年,在平定高昌國後,在高昌西州的交河城設立首個軍府建制安西都護府,後移治西州,轄今新疆天山以南大部分地區、蔥嶺以西、波斯以東、阿姆河以南等十六個都督府。剛開始,安西都護府重軍事而輕行政,高宗時對此進行了改革,將其改造為集軍事和行政管理為一體的機構,在當地戍兵屯田,開墾荒地,發展經濟,發行唐朝貨幣。如此一來,安西都護府既增強了唐朝中央政府在邊疆地區的存在,對周圍羈縻府州形成威懾,又保衛了邊疆地區,發展了當地經濟,可謂一舉兩得。
都護府的一把手名叫大都護,從二品,是朝廷正式任命的高官,其他官有定員、職有專任,所有軍事民政事務都有專門機構負責。642年,西突厥的乙毗咄陸可汗反唐,時任安西大都護郭孝恪率軍很快平定叛亂。
也許是從這一事件中看到了都護府的巨大軍事價值,之後的唐王朝堅定不移地沿襲這一行之有效的邊疆管理政策。647年,唐軍擊敗漠北的薛延陀部後,在當地設立燕然都護府,統轄漠北鐵勒諸部各府州(今蒙古和西伯利亞一帶),高宗時改為安北都護府。同一時期,在擊敗東突厥車鼻部後,設立單于都護府,轄今內蒙古中西部一帶。668年,擊敗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轄今吉林、遼寧南部、黑龍江下游、朝鮮半島一帶。679年,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轄今雲南南部、廣西西南部、越南大部分地區。702年,擊敗西突厥叛亂,設北庭都護府,轄今新疆北部、中亞楚河以北、裡海以東廣大地區。
概而言之,六大都護府實際上是唐為解決邊疆問題,鞏固邊防而設在四周的行政與軍事的權力機關,其主要任務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覘候奸譎、征討攜貳。”即管理邊疆眾多的少數民族,統轄並安撫各羈縻府州,同時抵禦外來侵略、討伐叛亂。從設置的區域看,六個都護府中,有四個分佈在西部和北部,這從側面反映了唐朝的戰略重心所在;其二,除了安南,其他都護府都是伴隨著戰爭誕生的,也就是說,這些都護府既是唐王朝強大軍力的展示,也是一種武力的延伸。
唐時期全圖(二)。來源/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
這裡其實也潛藏著一個危機。當唐中央王朝實力強大、撫慰到位時,各羈縻府州尚能安分守己,邊疆便能保持穩定;當朝廷內部不穩、實力下降時,昔日降附的邊疆各族勢力開始蠢蠢欲動,不僅對代表著王朝政權存在的都護府發動攻擊,甚至屢屢侵犯內地城池。如此一來,各都護府既面臨著朝廷因自身實力不濟而從都護府抽血的尷尬局面,還要考慮自身的生死存亡。
自武后親政至開元初年,唐朝內部政局更迭、動盪不安,突厥、契丹、吐蕃等見勢輪番在邊疆發起攻掠,太宗、高宗時積累的羈縻成果被消耗殆盡,都護府的職能不斷萎縮,最早遭受打擊的是單于和安北兩個都護府。
683年起,北方的後東突厥勢力在首領頡跌利施可汗帶領下,頻繁襲擾單于都護府治所及周邊城池,都護府司馬張行師被殺。單于都護府位於漠南,這塊區域的動盪,直接影響了長安城與漠北安北都護府的聯繫。在實力上已無法像之前那樣碾壓突厥人的情況下,安北都護府先遷同城,後繼續南遷至甘、涼二州,漠北成為突厥人的天下。
至此,單于、安北兩都護府原有的羈縻功能被弱化。玄宗時雖又重建其都護府建制,但由於邊疆地區安全形勢一直未有好轉,包括單于、安西兩個都護府在內的六大都護府也未再有往日的高光。
安史之亂爆發後,全國人民都痛恨安姓。唐肅宗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改名行動。安西、安北、安南三個都護府受到牽連,分別改名為鎮西、鎮北和鎮南都護府。這是這場叛亂給三個都護府帶來的直接影響。後來唐代宗時又把名字改了回去。至於安東都護府,雖然缺乏明確記載,但當時安東都護府與朝廷的聯繫保持正常,按照常理推論,應該如安西、安北、安南一樣也改名了。
第二個是對邊疆防務的影響。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後,派使臣到安西和北庭要求出兵勤王。安西都護府當時的實際負責人叫梁宰,他派大將李嗣業、段秀實等率步騎兵五千人入關。同時,考慮到邊防安危,他自己還保留了一部分兵力。北庭都護府的實際負責人為司馬李棲筠,則幾乎派出了手上的全部七千人馬,包括李棲筠本人在內,北庭副都護高耀、兵馬使王惟良等皆主要將領悉數隨軍出征,如此一來,北庭的防禦力量就幾乎被完全抽空。
趁著大量邊兵勤王的機會,吐蕃對河西地區大舉進攻,至安史之亂結束時佔領了河西、隴右的大部分地區,導致安西、北庭兩都護府與長安政權聯繫斷絕。在長安朝廷看來,這兩個地方可能早就被吐蕃所佔。留在安西和北庭的僅剩數千唐軍,得益於高宗朝的改革,在郭昕、曹令忠的帶領下,通過鑄造朝廷貨幣、屯田的方式,維持唐朝對西域的有效管理;同時,與周邊的回紇保持良好關係,共同對抗強大的吐蕃。他們數次派使者前往長安,都因交通問題無功而返。
唐王朝宰相李泌提出北和回紇,南通南詔的遏制吐蕃計劃,並得以成功實施。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781年,在失去聯繫十五六年後,安西和北庭終於與長安城取得聯繫。朝廷這才驚喜發現,在萬里之遙的西域,還有一片地區仍然控制在唐軍手中。但此時朝廷衰微,德宗皇帝正熱衷於同吐蕃開展和平談判,對這些戍守邊疆十餘載的官兵只給了些口惠而實不至的嘉獎,比如提升郭昕為安西大都護、曹令忠為北庭大都護,並賜姓李,改名元忠。
790年,吐蕃急攻北庭。回紇出兵相救,被吐蕃打敗。北庭在六大都護府中第一個陷落。不久,北庭又被回紇人奪回並按回紇的語言改名為別失八里。安西的陷落在北庭之後不久,具體時間不詳,有人認為是792年,也有人認為是在795年之後。但不管怎樣,在當時唐朝對其已經棄之不顧的情況下,安西的陷落應是確定無疑的。
此時的單于、安北兩大都護,已名不副實多年,管轄的範圍也縮水很多,尤其是安北,其原來管轄下的河曲諸部羈縻府州受安史之亂影響,人口流失,紛紛解體,失去管理對象的安北都護府最終在784年左右被撤銷。此時,唐朝在河東地區只剩下單于都護府。安史之亂後,單于都護府也早已失去了原來的性質,成為振武節度使下面的一個軍鎮,845年,改名為安北都護府。但此安北非彼安北。從唐初設立都護府的初衷以及其所承載的使命而言,單于、安北兩個都督府至此已經全部消亡。
相較於上面四個都護府,安東並非唐王朝的主要戰略方向,安史之亂前就已經在唐王朝的邊疆戰略中處於邊緣地位。設立安東都護府不久,唐朝在與新羅政權的戰爭中敗北,被迫把治所從平壤北遷至遼東故城,後又遷到新城、平州,隸屬平盧節度使,安東都護府從都護府體制轉向節度使鎮軍,被賦予的職能主要在東北方向的防禦上。這也表明唐朝已在事實上放棄了朝鮮半島。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東都護府位於安祿山的大後方,對叛軍構成威脅。安祿山派人前來勸降,平盧節度使呂知誨眼見形勢對朝廷不利,決定倒向叛軍。以副大都護馬靈察為首的安東都護府將士卻堅持忠於朝廷、決不妥協,馬靈察被誘殺,誘殺馬靈察的平盧節度使呂知誨又被對他不滿的其他平盧將士除掉。平盧軍隨即攻擊叛軍的大後方。
761年冬,平盧節度使兼安東都護侯希逸因與叛軍連年打仗,加上契丹、奚等族趁亂南下,襲擾州縣,就放棄了治所營州(今遼寧朝陽),渡海南下至山東青州。有人據此認為,安東都護府在這一刻就已經廢置了。也有研究指出,平盧軍南渡後,安東都護府的建制仍然存在,只不過改換門庭隸屬幽州節度使管轄,理由是當時的地理學家賈耽在《道里記》中提到,自都護府經新城、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據此,至少在德宗時期,安東都護府仍然是聯繫中原和東北諸族的重要橋樑。
唐晚期,隨著回紇衰落,原來一直受壓制的契丹族開始強大並向安東都護府管轄的西北界進行軍事滲透,蠶食領土。907,契丹族建立遼國時,原安東都護府所管轄的遼東地區已全部陷入遼人手中。一年後,唐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安東都護府幾乎堅持到唐朝滅亡的最後一刻。
同樣,安南都護府也差不多堅持到最後,而且,它的建制也基本沒有變過。
也許是出於地理和距離的原因,安南都護府在安史之亂中雖鮮有出兵勤王的記錄,卻也未遭受戰火塗炭。它的正面威脅主要是南詔。
南詔自安南都護府建立後就一直襲擾邊境。唐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曾多次出兵征討,但敗多勝少。安史之亂後,已經強大的南詔野心更加膨脹,聯合吐蕃騷擾唐劍南道南面邊境,被唐軍打敗。南詔與吐蕃的聯盟出現危機,唐趁機拉攏南詔,雙方訂立“蒼洱之盟”。此後南方保持了20年的和平,816年起,南詔再次出兵襲擊安南都護府,不過,襲擾規模並不大,而且南詔在襲擾的同時還維持著與唐朝的臣屬關係。而安南都護府依靠散佈周邊的羈縻州,形成對南詔的天然屏障,讓南詔也不敢放手攻擊。
宣宗時,這一平衡被打破。安南都護李琢錯誤估計形勢,撤銷了原駐紮在一線用來防備南詔的政府駐軍,而把當地部族推向防禦一線。此舉導致當地部族首領產生棄唐之心,轉而投向南詔,安南都護府頓時門戶大開,都護府被南詔全部攻陷。朝廷為此一度撤銷安南都護府的建制,但不久又恢復。866年,新任安南都護高駢率軍徹底擊潰安南地區的南詔軍隊,收復安南。唐王升高駢為檢校刑部尚書,鎮守安南,以都護府為靜海軍,由高駢節度,兼諸道行營招討使。此後,直至唐亡,安南地區總體再未發生大的戰爭。
西壁嵌有碑文,中段刻唐宣宗敕封詔書;下段刻唐宣宗所賜的信物名牒。來源/莫高窟017窟主室西壁
總體看來,六大都護府的興衰歷程,也是唐代中央政權和邊疆少數民族勢力此消彼長的一個過程。當王朝強大時,邊疆各族或懾服於武力,或敬仰於文化,總體尚能保持穩定。但這種大一統的局面本身又是脆弱的,終唐一世,邊疆的戰火始終未停。早期,各大都護府尚能具備滅火的功能,安史之亂後中央王朝積重難返、自顧不暇時,都護府的式微以及跟著王朝一起消亡的結局,也就成為必然。
王世麗.安北與單于都護府——唐代北部邊疆民族問題研究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