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湖南張家界天門山景區遊人如織,人們在這裡踏青、登山,樂享春光。
同時,有4名遊客(3男1女)翻越了安全護欄,準備跳崖,被人察覺。
但為時已晚,3名男子已經跳下懸崖,女子被及時阻止後,緊急送醫,誰知,她早在跳崖前,已經服毒,經搶救無效死亡。
一人來自福建,一人來自河北,一人來自河南,一人來自四川,互相都不認識。
來自天南海北的4人集體跳崖,是早有預謀還是被誰蠱惑了?
是什麼讓他們選擇以這樣殘忍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經公安部門查明,4人均系自殺,排除刑事案件及其他因素。
天門山景區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安全巡視,在重點區域加派人手。
天門山,海拔1518.6米,山勢險峻,雲霧繚繞,還有萬丈深谷。
而山頂西線玻璃棧道懸於1400多米的絕壁之上,在上面走著,已覺步步驚心,往下看一眼就腿軟了。

△圖源:張家界天門山景區
據瞭解,4人均是農村出身,常年在外打工。
女孩來自四川,在廣東生活,出生於2000年,性格開朗,愛笑。
讀完初中後,她便輟學外出打工了。父親患有癌症,正在醫院治療。
村裡人說:“今年過年的時候孩子還回家看望了父母,沒察覺到有什麼異常。”
女孩的好友也納悶:“你看她笑盈盈的,怎麼會自殺呢?”
年紀最大的一位男性,來自河北,有兩個哥哥,一個妹妹,20多歲離家,在南方各個城市打零工。
我們不是當事人,無法切身體會他們的心情。
但他們可能本不必走投無路。
這4人來自天南海北,跳崖前壓根不認識,為什麼會約好一起自殺?
警方透露了原因:這4名死者通過群聊的方式溝通策劃(自殺),其中一名死者是帶頭人。
2009年11月,香港一名15歲的女中學生,打算在學校跳樓自殺,被同學及時阻止。
本以為是一時想不開,沒想到從女生口中獲知了一個驚人內幕:
有人在社交網絡上建立了一個名為“我要練習自殺”的群組,吸引了大批香港青少年網友加入,甚至發出了“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集體自殺倡議。
這個群裡充滿了負面情緒,多是“生不如死”、“活著無聊”等字眼,有的人甚至“曬”出自己的自殺經驗,交流自殺方法。
之後,這種“約死群”猶如病毒般,快速傳播到了網上的各個角落,包括百度貼吧、QQ群等,並引發了一出出悲劇。
2013年3月,因工作生活不如意,5名青年男子相約到東莞萬江鎮一旅社,集體燒炭自殺。
2016年,湖南20歲大學生小偉和網友相約去峨眉山跳崖。
其父親得知後,假扮女網友臥底QQ群,成功勸住另一名輕生者。
第二天卻收到警方消息:小偉已另約他人,在長沙雙雙跳樓身亡。
2018年5月,三名年輕人相約,在武漢的出租屋內,燒炭自殺。
類似的現象屢屢出現,且幾乎全是年輕人,大好青春,戛然而止,旁人唏噓,父母更痛心。
於是,有的家長開始潛入“約死群”,想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最後發現:“約死群”就是一個負面情緒的放大器,很多人沒必要死,是被“同伴推了下去”。
加入“約死群”的都是失意者,或是欠了貸款、賭債,或是感情受挫,或是有學業壓力,又或是抑鬱症患者。
但很多人只是暫時受挫,一時迷茫,無法紓解,便來到了“約死群”,想要尋求解決方案,對於死亡,相信他們是在猶豫的。

△圖源:壹圖網
然而,他們來錯地方了,“約死群”只提供一個解決方法,那就是一了百了。
進了群后,跳樓、吃安眠藥、燒炭、跳海、割腕,是日常話題;發出自殺邀約,成了表達“友好”的方式。
群裡無時無刻不在散播著負面情緒,所有人都在告訴你,自殺是唯一的出路,此時,即便是心態良好的人,都要被煽動得抑鬱了。
兒子自殺後,曾潛入群聊的胡建國就曾表示,在這個灰暗的網絡世界裡,覺得心情壓抑。
還有此次事件中輕生的女孩。據女孩的朋友說,女孩之前發的朋友圈,都是她養的小狗圖片,近期的內容卻變得比較消極。
一開始,未必真的想死,但當你處在一個負能量滿滿的氛圍中,當所有人都在興奮地談論著死亡,當有人真的約自殺成功了,你對死亡的恐懼會消散。
尤其跟其他有輕生念頭的人聚在一起時,會產生一種社會感染,自殺念頭會越來越強烈,最後付諸行動。
“約死群”確實是在懸崖邊,推了人一把。
但這時候,如果有人開導他們,有人傾聽他們,幫助他們,他們就不會想到自殺,更沒有什麼“約死群”的存在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我國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礙,需要專業人員干預的人數估計達到1.9億人。
身體健康是肉眼可見的,但對心理健康的關注還不夠,比如,很多時候,家長根本沒有發現孩子抑鬱了。

△圖源:壹圖網
小米是個學習成績優異、安靜乖巧的短髮女孩子,有著較嚴重的抑鬱傾向。
剛上初三,小米出現頻繁的自殘行為,林老師判斷她情況惡化。
林老師獲得小米同意後,讓校方與家長進行交流面談,希望家長能帶小米到正規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
初三學習緊張,壓力大,在撒嬌偷懶罷了,看心理精神科只會浪費時間;
休學更不可能,本來成績就有些退步,怎麼能缺課?
幾經溝通失敗,校方也無法跳過家長為小米求醫,只能讓小米家長簽署知情書。
而就在那一年的暑假,小米在房間直播吃老鼠藥自殺……
幸得同學發現及時通知了老師、家長,一場悲劇才得以避免。
歸根結底,社會也好,家長也好,多關心,多開導,多提供解決辦法,“約死群”才有可能完全消失。
醫院選擇:一般選擇三級甲等專科或綜合醫院,二級醫院不一定有相關科室業務。
科室選擇:兒童精神心理科、精神心理科、臨床精神科、臨床心理科都可以。
花費(診斷評估):各醫院差別較大,部分醫院為500~1000元/次。
生死之外無大事
有事多找人聊聊
1、大象新聞,張家界跳崖離世女子親友:警方透露4人群聊“約死” 遺書內容相同
4、張子淵,約死群裡的勸生者們:很多人其實並不想死 希望抓住群主以儆效尤
5、百餘青少年網約自殺香港互聯網驚現“自殺群組”
6、《家庭醫生》雜誌,2021.05,發現孩子抑鬱的,為何不是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