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原文
人有口渴飲水,忽然大瀉,一日或十餘行,或數十行,晝夜之間,瀉至數百次,完谷不化,直下無留,人以為火瀉也,誰知是腎水不足以制火乎。
夫胃為腎之關,胃火必得腎水以相制,腎水一虧,胃火必旺。而內火無資,自索外水以相濟,然外水只可少止上焦之炎,不能竟助下焦之水,故外水入而腎不受。腎與膀胱為表裡,而膀胱亦不納,水無從而化,乃直趨於大腸而作瀉矣。
但胃火既盛,渴飲涼水,宜變為汗。今不為汗,而作瀉者,故因腎水不能制胃火之炎,胃火必欺腎水之弱,於是挾水以侮腎,不洩汗而瀉水耳。及其後也,不特水之驟崩,且火亦驟降,關門不閉,上下盡開,不啻如崩湍倒峽,建瓴而下也。
論其治法,自宜急救其標,然而徒止其瀉,不急救其陰,則亡陰立盡,何以制火以存其胃氣乎?
方用生陰止瀉湯:
山茱萸(二兩) 車前子(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芍(二兩) 肉桂(三分) 白朮(一兩) 甘草(五錢) 山藥(二兩) 薏仁(一兩)
水煎服。
一劑瀉減,再劑瀉又減,三劑瀉全止矣。
此方純是補腎補胃之藥,非止瀉之劑也,然而止瀉之妙,已存於補陰之中,蓋陽火得陰而即止也。倘作胃虛有火治之,亦能止瀉,然下多亡陰,雖止瀉於一時,而陰虛何能驟復?何若此方既能止瀉,而陰陽兩不相傷之為得哉。
此證用存陰湯亦效。
熟地(二兩) 山藥 茯苓(各一兩) 車前子(五錢) 白朮(二兩) 甘草 澤瀉(各二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