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歌賦《玉龍賦》第幾講了?21講了。
老師講學呢,跟一般講師有所不同,我們經常美言佳句頻出,智語慧語閃現,這些美言佳句、智語慧語從哪裡來?《中華聖賢經》。
別小看這本小冊子,裡面有成千上萬句格言金句,常常打開來一頁紙呢就有三五十句,它集合這個《格言連璧》啊,《菜根譚》啊,《小窗幽記》啊,《增廣賢文》啊,通俗易懂,雅俗共賞,令人深刻的句子。
所以平時呢,一冊在身呢,講論說話呢都不一樣的。
世間好語書說盡。
你們這些金句好語呢,《中華聖賢經》都說盡了。
所以我給你們幾個地方都備了一套。
你們要學這個金句治心錄,這個金句從何處學?《中華聖賢經》。
這部小冊子號稱重印三十多次,發行量突破45萬冊,全國優秀暢銷書,廣東省優秀圖書,它是年年重印,歲歲暢銷。
好書應該相互推薦。
俗言講:
學會增廣會講話,
學會幼學走天下。
這裡面就有大量《增廣賢文》,《幼學瓊林》上的重點金句。
比如說,我隨便翻開來,翻到一頁。
雄鷹不怕大山高,
海燕不怕暴風雨。
這個不怕精神,勇敢精神,兩句話,這個託物言志,託這個雄鷹海燕,不怕山高風雨暴,來體現這個君子呢應該迎難而上,醫子呢應該奮力進取,不應該安於一隅。
所以要展雄鷹志,學海燕心。
下一句:
男兒不展風雲志,
空負天生七尺軀。
就說好男兒如果沒有這個翱翔天際風雲之志,那麼你這個天生七尺軀浪費了。
最大的浪費不是丟一兩碗米飯,而是此生呢沒有創造出千萬盆米飯。
所以男兒應該有開創事業偉業的風雲之志,而不是簡單的鄙吝勤勞。你看,還有啊:
一燈能除千里暗,
一智能滅萬年愚。
智慧像燈一樣,對黑暗迷途的人來說,那是作用相當大。
什麼叫一智?每一句金句都是一智。你不小心領悟到了,咀嚼到了,含英咀華,一朝開竅,人生從此坦蕩光明,你的心燈被點亮了。
所以《菜根譚》講: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
好像拿不出很多錢來幫人,但是:
遇人痴迷處,
出一言以提醒之。
遇人畏難處,
出一語以解救之。
亦是無量功德。
那你如何在人痴迷畏難的時候,用三言兩語就幫他化解,把《中華聖賢經》背下來,用多久?十年。
所以我說,你離開老師這裡,你只要這本藏在身邊,帶在身邊十年,你絕對比同齡人要有口才,要有內涵,要有思想,要有見識,要有智慧。
無論你現在多麼愚笨,不怕腦筋笨,只怕不勤奮,不怕沒知識,只怕不讀書。
這個太厲害了,還有這個:
奢侈富而不足,
節約貧而有餘。
這個奢侈了,你再富有都會顯得虧虛。
你節約了,雖然呢這個物品很少,但是也會有餘的。
不以成功而喜,
不以失敗而悲。
不以眾譽而驕,
不以共毀而沮。
這叫四不以,成功不會得意忘形的人,他會連續成功,所以這叫不以成功而喜。老師每次呢講完一堂課,講成功了,但是我不會得意,我會想到下堂課如何更成功,這叫不以成功而喜。
得到了一本書了,好開心,但是我想到能不能得到更多的好書。
不以失敗而悲,這個事情搞砸了,不會憂傷。
像王陽明,人以科舉落榜為恥,他以落榜而動心為恥。
曾國藩曾公,人以打仗失敗恥,他以打仗失敗了卻不能奮起為恥,這個就不一樣。
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有失敗感。
人可以生病,但不可以有生病感。
就說生病人人都會,但是我跟你講,強者它就有一種過硬的心理素質,我雖然生病了,但是我的心永遠不會在病的陰影裡,你生病的陰影,你休想套住我的心。
人可以經歷像這馬兒飛奔一樣,經歷坎坷,但是不可以有坎坷挫折感。
這就不一樣了,你一旦有這個坎坷挫折感生病感挫折感病痛感的時候,你就是一個病夫、懦夫、弱夫,三夫,那真的是無人可救。
所以老師沒什麼特別本事,就是擅長讓失敗的人消去失敗感,生病的人剔除病痛感,挫折的人呢消滅挫折感。
要像皮球,你給它多大力,它就給你反彈多起。
不以眾譽而驕,啊,大家讚美你,別當真,讚美的話,別當真,不要驕傲。
不以眾毀而沮,大家不理解你,誹謗你,你不要沮喪。
舉世不解何足怪,
力行無顧真英豪。
我們曾夫子曾鞏說的,唐宋八大家,舉世如果不理解你的行為你不要怪他們。
力行無顧,就是說堅持做有利於社會,有利於自身的事,真英豪。
所以老師講聖賢經,我跟你講,我輕鬆一講,就講了十來句了。
真的天天隨便哪頁翻出來,都是這種品級的,都是非常美的,所以這麼小的冊子,居然囊括了中華兒女呢數千年俗語俗諺格言警句的智慧。
所以才達到呢,重印三十次,年年暢銷,歲歲重印。
一包煙的價錢,但是好多家庭裡,他沒有福報得到這本書,雖然重印這麼多次,但是有些人他一輩子都聽聞不到。
老師有一雙擇書眼,就是擇法眼,非常刁利,你是不是好書寶書,我一拿在手上,掂量一下就知道了。
所以你平時苦於這個短才了,肚子文墨不多的這些人呢,講話老覺得打頓的,趕緊,《中華聖賢經》,無論怎麼樣,天天讀它一頁兩頁,讀到深刻了,你就把它勾起來,把它背誦了,那麼不出三五年呢,你居然會成為這個口吐妙香的才子了。
憑隻言片語,就能夠幫到人,與人為善的智者,誰都希望得到貴人智者的提拔、幫助、點化。
我跟你講,所有的貴人智者,他們的DNA他們的基因都化為《中華聖賢經》,文化基因,所以我們為何不把它們嫁接過來,與我融為一體,讓我自身成為智者、聖賢,高人、貴人,能點化他人者。
老師一直在這點上,是向上一指的,在這個人生追求上面,我是寧可努力做他人貴人,也不輕易去求貴人。
我以呢能成為眾人貴人為榮,以受到貴人的幫助為恥。
這個初發心就與眾不同,所以才有後面的不同凡響。
但是這些體驗呢,我跟你講,聖賢經你常燻修,都會成就的。
好,今天看這個新的穴位《玉龍賦》。
陰交水分三里,臌脹宜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