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本文的五個嘔吐醫案,個有其特點,雖然起病情況各異,但證則一也。作者辨證應用五苓散,均收到很好的療效,特別是對於女性結紮後的嘔吐及新生兒嘔吐經驗總結,大有專病專方的感覺。
嘔吐乃胃氣上逆所致,為臨床常見病之一,治法當以和胃降逆為主。諸嘔吐篇中方藥濟濟,但未見有用五苓散者,筆者卻於常法之外,喜用五苓散於諸嘔吐之中,茲舉數例如下。
-
妊娠嘔吐患者
餘某,23歲,1980年春因妊娠嘔吐甚劇,經多方治療無效,不得已中止妊娠,刮宮流產後不兩月又懷妊,反應如前。患者形體消瘦,食入即吐,水入亦吐,故而食飲全停,常須輸葡萄糖鹽水等維持。餘複診多次,舉凡妊娠嘔吐之方都經試用無效。
觀其面色晄白,口唇潮紅,口渴引飲,舌質紅瘦,脈搏滑數。初看似胃陰不足,胃氣上逆之證。
細詢患者,飲水後有噁心腸鳴否?告日有之,始悟。
疏方五苓散,重用獲苓30克,白朮15克,復加半夏以和胃降逆化飲,囑其頻頻飲服,終獲食進嘔止之效,至期順產一女嬰。越二年又懷妊,嘔吐雖犯,其勢較輕,仍進以前方。足月分娩一男孩。
-
女性結紮後嘔吐
患者唐某,30歲,於1983年4月行雙側輸卵等結紮。手術過程順利,術後除腰腹疼痛外,且嘔吐不止,飲食入口即吐,不食亦乾嘔,全身疼痛。尤以下腹部及兩腰部掣痛不可近手,小便短少澀痛,經中西醫治療四天,病不少減。
餘診時,視其少腹飽滿拒按,兩腰亦然,小便不利。考慮患者素有水飲之病,術後引發,致膀胱氣化不行,水蓄太陽之腑。患者之全身疼痛,並非外感,乃水飲之泛溢,太陽經氣不利之故;飲邪犯胃,故嘔吐不止;小便雖短少澀痛,但舌苔仍白滑,非膀胱溼熱可知。
擬五苓散化氣利水,水去則嘔止,復加人參,仿春澤湯意,俾利水而不傷律,服一劑諸證悉減,續服兩劑而痊。
近半年來,我鄉女性結紮二千多例,凡遇術後嘔吐者,悉以五苓散治療,無不隨手應效。
-
新生兒嘔吐患者
鍾某,嬰兒,出生後常有嘔吐,尤以吮乳後即時吐出,歷時半月,無發熱小便不利之證,精神亦好。
爾以為分娩時吸吮羊水所致,處以五苓散,服兩劑即完全不吐,後凡遇新生兒單純嘔吐無旁證者,皆以此方治療,一二服即愈。
-
溺水後嘔吐患者
黎某,女,12歲。83年4月因至河邊摘野菜,不慎跌入水中,喝水甚多,經人及時打撈搶救,倖免一死, 但遺有嘔吐一證,吃飯喝水大半吐出,歷時十多天。形體消瘦,腸中漉漉有聲。
予五苓散,服三劑,後半月病家來告,嘔吐消失,身體健康云云。
-
急性胃腸炎嘔吐
患者鍾某,男,17歲,八二年五月突患惡寒,身痛,嘔吐不止,伴大便洩瀉,腸鳴,但大便次數不多,舌苔白膩,脈緩。
此外受風寒,內傷水溼所致,擬五苓散加藿香、蘇葉,服二劑汗出寒解,嘔吐洩瀉亦隨之而愈。
-
按
五苓散是張仲景治療膀胱蓄水證方,論中(包括金匱)敘述五苓散的條文有五,其指徵是:
指徵
1.中風發熱,脈浮數。
2.煩渴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
3.小便不利,臍下動悸,少腹滿。
4.吐涎沫而癲眩。
論中雖未明言治嘔吐,但從“水入則吐”和“吐涎沫”等條文來看,嘔吐之病已在其中。若再從方測證,本方能化氣利水,健脾祛溼,可見它是祛除水飲的方劑之一。
水飲為患,變幻不一:迫肺可致咳逆喘息;犯胃則為嘔吐;內蓄膀胱可出現少腹滿,臍下動悸;水停氣阻又會消渴引飲。考其成因皆由腎陽虛弱,膀胱氣化失司以及嗜飲受溼過度,損傷脾陽所致。
案中之妊娠嘔吐和女性結紮後嘔吐,皆為腎虛宿有水飲,由妊娠和結紮而誘發,側重內因。
新生兒嘔吐和溺水後嘔吐,則純屬飲水過多,傷及脾胃所致,側重於外因。
急性胃腸炎嘔吐又介於脾虛復加外感寒溼,二者相兼而起,內外之因不同,根源水飲則一,故均以五苓散而獲愈。
下載【靈蘭中醫app】免費學習
近200本中醫古籍
近7000篇中醫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