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疼痛達40餘小時的病案,用“倒邪法”而安

一則疼痛達40餘小時的病案,用“倒邪法”而安

中醫書友會
第348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臨床中,我們的治法多種多樣,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今天我們介紹一種治法,名為“倒邪法”,並舉驗案來說明其特殊之處。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倒邪法1例治驗
作者/王業龍

倒邪法由傷寒論蜜煎導法和通下法演繹而來,不同於蜜煎導法(只宜待其自便時,以蜜納入穀道,因其勢而導之,使大便排出),亦不同於西醫灌腸法(用於排便、排氣、給藥,補充營養及液體或清洗腸道)而是在患者不能口服的情況下,通過對患者的辨證論治,處以對症方藥,借直腸輸注入藥液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倒邪法或者說是中醫通下法的變用,自《內經》提出下法之後,歷代醫家無不注重通下法在臨床上的應用。


東漢張仲景創大承氣及其類方,《傷寒雜病論》在36個方劑中使用了大黃等通下藥物。華佗的《中藏經》載方62個其中15個方中有大黃。


張子和對通下法認識更為精闢,他指出:


凡積聚陳莝於中,留結寒熱在內,都應逐去,宜用下法;下法能使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營衛昌。再如將通下法用於瘡瘍腫毒。

明清時期通下法廣泛用於溫熱病、溼熱病,許多傳染病採用通下法以實現“祛邪逐穢”。清代唐容川、王清任、張錫純等名醫均對通下法有深入的研究,不僅將本法分為寒下、潤下、攻補兼施等,還和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和解陰陽等法合用,其適應證也突破了傷寒、雜病、溫病的範圍。


但由於疾病的千變萬化、邪氣輕重不同,如積聚陳莝於中,糟粕滯於腸(胃)腑,壅塞不通,水藥入胃,旋即吐出,愈極愈吐,愈吐胃氣愈損,胃液愈枯,腸腑愈結,必須改用倒邪法,根據病因、病機辨證處方用藥,煎成藥液輸注入直腸,使藥液在腸道局部滲灌吸收,直接發揮治療作用,使病邪(陳莝和糟粕)隨大便瀉出,腑氣一通,病隨邪去。


  • 病案

鮑某,女,34歲,患肝管結石疼痛發作某醫院住院2日,經抗炎解痙治療,上腹疼痛緩解,現左下腹臍旁劇痛,脹痛攻逆,按之有條索狀物,疼痛達40餘小時,病人幾近休克


查無手術指徵、院方囑繼續抗炎治療,病家不願,轉診中醫。首予開塞露一支塞肛,移時解出數枚硬糞如蠶豆大,疼痛終不休減。漸至加重,呻吟徹骨,涕淚交流,痛不欲生,鎮痛、解痙毫無效驗


詢知病人於發作前曾有過度勞累,飲食不節(食豆麵)史,今糟粕結滯於中,腑氣不通,痛不能減。急取厚朴50g,萊菔子炒50g,枳殼20g,芒硝30g,以水400毫升,先煮前三味去渣衝芒硝成250ml,於100ml注射器接灌腸器皮管插入肛門第次注入藥液,囑半小時內不要登廁。


藥後數分鐘開始呃氣,繼則全腹有氣竄逆,腸鳴開始,40min後排出藥液。2h後排出半痰孟褐黃色糞便,惡臭異常,腹痛始減。是夜3時許胃脘疼痛,約半小時後漸安。


  • 解析


該方聚行氣除滿、寬中散結、瀉下通便為一方,量大功專。


方中厚朴辛溫性熱,瀉結除滿,現代藥理研究有肌肉鬆馳作用;萊菔子下氣寬中,消痰涎,除宿食,攻胃腸積滯,現代藥理研究有治便秘的作用;大黃攻積滯、清溼熱、瀉火、涼血、化瘀、解毒,迅速善走,盪滌積垢,無堅不破,現代藥理研究主要成分有番瀉甙,有瀉下作用;芒硝鹹寒軟堅,通燥結,與大黃相須而治,破蓄積,除痰癖,有推陳致新之功。


芒硝中的主要成分硫酸鈉,入腸腔後其硫酸根離子,不易被腸粘膜吸收,在腸內形成高滲鹽溶液,保持大量水分,腸道被擴張,引起機械性刺激,促進腸蠕動,有利於燥結糟粕的排洩。


前述病例在治療非常棘手的時刻,手術不能,治無效驗,病情日甚,進退維艱,僅此倒邪法一施,力挽狂瀾,轉危為安,足見祖國醫學寶庫中多寶多玉,有待發掘,有待提高。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光明中醫》(2004)丨作者/王業龍丨薦稿/張春雲丨編輯/居業、思含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下載【靈蘭中醫app】免費學習

近200本中醫古籍

近7000篇中醫好文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