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很早,經過一代又一代地發展,目前蒸餾酒共有6種,白酒就是其中之一。
時至今日,說起中國白酒的代表,仍然以濃香、醬香和清香3大類為首,而人們生活中對白酒的分類卻不以香型為主,反而喜歡以酒的度數為先。白酒的度數可以分為高度白酒(50-55度)、中度白酒(40-49度)、低度白酒(40度以下)。
中國目前對白酒的度數分類標準有15種,公認的可飲用白酒度數上限是68度,口感最佳度數是52-54度,據說在這個範圍內酒和水分子彼此融合點最高,但是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只有一個公式最能夠體現酒的度數和健康之間的關係,那就是飲酒量(毫升)✖酒精含量✖0.8(酒精密度),最終得出酒精攝入量。
由此可見,一個人喝的酒越多,攝入酒精越多,對肝臟的負擔和身體的損傷越大,38度、42度和52度的酒對人體的傷害也依次增加。
二、喝白酒能防癌抗腫瘤,是真的嗎?
白酒獨特的口感讓一些人愛不釋手,但是有傳言稱白酒含有眾多有益成分,能抗癌、抗腫瘤,不少人更是覺得,這下可以光明真正大的多喝酒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2015年,江南大學在題目為《科學認識中國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發表論文中寫明:白酒含有酚類化合物、雜環類化合物、不飽和脂肪酸、有機酸類等,並聲稱這些物質具有緩解酒精危害、預防疾病、調節生理節奏等的功效。
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公佈:酵母菌所有的“細胞自噬”機制有清除致癌因子的作用。而白酒中含有酵母菌。
2017年,江南大學在《釀酒科技》上發表了新的論文,聲稱:在白酒中檢測到能夠抗癌、抗病毒的脂肽類活性物質——地衣素。
以上3件事,經過一層又一層的傳播,最終成為了網絡上和朋友圈中“白酒能夠抗癌”的有利證據。但這些研究真的意味著白酒是好酒,不僅延年益壽,還能防癌嗎?
首先,白酒中確實含有酵母菌、地衣素和其它在醫學研究中對腫瘤細胞發揮了積極作用的物質,但是這些物質的含量並不高,其中最高的酵母菌在董酒大麴中含量也不超過50%,如果想要從白酒中獲取到足夠劑量的有益成分,恐怕一口氣要喝3升白酒,而這顯然不可能做到。
其次,白酒中的成分極為複雜,除了酵母菌也含有其他菌類,並非只有對人體可能有益的物質,其對人體的真是作用尚不明確。
最後,世界衛生組織將酒精列為1類致癌物,白酒尚不明確的益處和其危害相比,可以說是九牛一毛,總體而言還是弊大於利。
三、過量飲酒,全身都傷不起
酒精對人體有害早已是人間常識,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對這種害處沒有具體的概念,總有人覺得,喝酒少,不多喝,每天只喝一點點問題不大。殊不知酒精害人,愛飲酒,全身都傷不起。
酒精會對人的大腦損傷、肝損傷、心腦血管損傷、腸胃損傷、營養不良等負面影響。酒精會刺激胰腺分泌,可能引發急性胰腺炎,患上胃潰瘍、甚至胃癌的風險也會提升。部分酒精依靠肝臟代謝,長期大量飲酒可能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飲酒還會影響血壓,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
醫學權威期刊《柳葉刀·腫瘤學》上發表了一篇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主導的全球性研究,內容指出:2020年,全世界74萬人因喝酒新發癌症,其中中國佔28萬左右。在眾多醫學研究數據中,確鑿證據表明喝酒導致了18.97萬食管癌、15.47萬肝癌、9.83萬乳腺癌、9.15萬結腸癌,其它還有口腔癌、直腸癌、咽喉癌等等。
《柳葉刀》上另一項容納了全球2800萬人的研究則指出:酒精沒有“安全量”,最安全就是0攝入,也就是應做到不喝酒,沒有“喝一杯沒事”的說法!
四、4種方法或可降低酒精傷害
酒精對人體的傷害十分巨大,而且喝酒後造成的損傷是長期的,最好做到不要喝酒。但如果生活中遇到了不得不喝一杯的情況,就要學會降低酒精傷害。
1.喝酒前吃點東西
喝酒前吃東西,可以補充一定的營養,這些食物可以在腸胃形成保護,避免酒精和口腔、食道、腸胃黏膜直接接觸,減少刺激和損傷,而且食物也可以吸收酒精,延緩人體吸收酒精的速度,降低酒精濃度。食物可選奶類、豆漿、水果、全麥麵包等。
2.選低度酒,小口慢喝
酒的度數越高對人體損傷越大,所以優先選擇度數小的酒,飲用時切記一口氣大量攝入,小口慢酌最佳,可以避免因大量攝入而增加人體負擔,造成腸胃刺激和損傷。
3.喝酒的同時多喝水
水可以在人體腸胃形成保護,降低酒精濃度,加速尿液的形成,將酒精快速排出體外。
4.不要多種酒混著喝
多種酒和飲料的混合會導致酒的成分發生變化,度數變化,更容易對人體產生刺激和損傷,也因此很多人喝混酒後會發現更容易醉酒、眩暈,也容易產生酒後後遺症,比如:頭痛、酒後暈厥、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會酒精中毒。因此一定要避免混酒喝。
喝酒有害這句話很多人都知曉,但就是放不下酒杯,小妙在此奉勸大家,喝酒沒有安全量,儘早戒酒才是保護健康的有效方式。
如果是環境因素,避免不了要喝點小酒,那麼一定要學會上面4種方法,有意識地減少酒精損傷,保護自身健康。
小妙招,解煩惱,每天都能學到實用小知識,敬請關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