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準確理解與把握這一重大研究成果的實證意義,頗為重要。
“百萬年的人類史”的結論得以印證,很大程度上是借用體質人類學中“人種學”研究方法,對遠古人類骨骼所包含的諸多客觀信息進行深入探究,從而實現透過骨骼遺存提取人類信息。中國古人類化石的重大發現始於1918年,隨著考古工作的趨向深入,在中國還發現了雲南元謀人牙齒化石、陝西藍田人頭骨化石、湖北鄖縣梅鋪人牙齒化石、湖北鄖西白龍洞人牙齒化石,這些古人類化石的年代大多在距今100萬年左右。
所謂“一萬年的文化史”,是指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進入新石器時代之際,農業起源也隨之開啟,奠定了農耕文明的底色。目前已發現確認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大致可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區域。這些遺址所反映的古人類定居生活和耕種行為的遺蹟遺物,揭示出農作物馴化和農業起源在我國至少可追溯到一萬年前。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利用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穩定同位素等相關科技考古手段綜合表明,在距今5500年前後,黃河、長江等地分別形成了以“谷豕是饗”、“飯稻羹魚”為主要生業特點的農業社會,這為中華文明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生業經濟基礎。農業生產出現後,人們開始定居生活,逐漸有了社會分工、多樣化的精神世界,貧富分化漸次發生。隨著階級、階層和各種社會組織的出現,國家最終誕生。
考古發現顯示,在距今5500—5000年間的崧澤文化後期和良渚文化早期,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考古遺址數量突然劇增,尤其在杭州灣地區的良渚文化遺址分佈異常密集,反映當地出現了一次人口大幅度增長。大量聚集人口的生存,必須依靠相對發達的農業生產。農業社會的建立不僅刺激了人口增長,而且促進了城鎮化發展,直接導致早期國家出現。最具代表性遺址即良渚古城,其發現為中華文明回溯到五千多年前找到了實證。
綜上研究成果,足以證明中國古代文明是世界歷史上唯一具有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脈相承、不曾斷裂的歷史。
(原題《如何理解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摘自《學習時報》2022年6月20日)
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官方微店,訂閱《歷史評論》《歷史研究》和《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