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
既有李白驚歎的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也有杜甫低吟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還有一條河流,千百年來低調地活在世人眼中。
這就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系——珠江。
迥異於黃河、長江的主幹凸顯,
珠江屬於一個由西江、北江、東江
及珠江三角洲諸河匯聚而成的大型複合水系。
珠江串聯起廣袤的空間:
西江的人們,領略過它的大氣磅礴,
它自雲貴高原奔騰而下,幾度迂迴,一再低降,
貫穿兩廣流長二千一百多公里;
北江的人們,領略過它的嫋娜多姿,
它發源自南嶺山地,澤被粵北各縣;
東江的人們,領略過它的純淨秀美,
它從江西尋烏椏髻缽山流出,
至河源市幻化出青山環抱的萬綠湖。
滑動查看|左至右:西江、北江、東江 · 圖蟲創意 ©
它還串聯起綿延的時間,
見證了千年前的南荒之地,
搖身一變,化身錦繡繁華的南國奇蹟。
它更串聯起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
來自珠江源的聶耳,
以一首《義勇軍進行曲》奏響序曲,
誕生在珠江入海口一側的冼星海,
再以一首《中國狂想曲》
將中華民族的解放史推上高潮。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就此踏上,開放而包容的珠江文明之旅。
三龍吐珠,八門入海
2億年前,
珠江各大水系原本獨流入海,並不相連。
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流水反覆侵蝕、沖刷,
塑造出氣象萬千的岩溶地貌(即今喀斯特地貌),
並切穿崇山峻嶺,明暗河勾連,
形成了今天獨具風采的珠江流域。
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長的一段水道,
因流經著名的海珠島(石)而得名,
後來才逐漸成為西、北、東江
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條河流的總稱。
關於珠江的得名,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約莫兩千年前,有位波斯商人
重金購買了南越王趙佗
生前視為鎮國之寶的陽燧寶珠,
準備帶回國,
就在這段曾經寬達2000餘米的江面上,
他拿出寶珠把玩。
一時狂風大作,白浪滔天,商人一怔之際,
寶珠跌落江中,化作一塊圓形巨石,
成為了後來的海珠石。
現實中的海珠石,
是從前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島,又名海珠島。
宋朝時該石仍居江心,
後因河道泥沙沖積,漸與珠江北岸陸地相連。
珠江自各源頭奔流而下,
溶洞、石林、瀑布星羅棋佈,
不勝枚舉,景觀分外妖嬈。
而珠江就像一條綵帶,
將沿途無數的名山秀水、奇峰異洞連接起來。
三江之中以西江為最長,
西江干流各河段有著不同的名稱:
上游一段叫南盤江,會北盤江後叫紅水河;
進入中游會柳江後稱黔江,會鬱江後稱潯江;
直到在梧州市會桂江以後,才稱為西江。
南北盤江流域由於斷層多,落差大,
造就了許多巨大瀑布,
譬如貴州的黃果樹瀑布和雲南的大疊水瀑布。
其中,黃果樹瀑布是我國最大的瀑布,
寬約二十多米,高達五六十米。
瀑布位於北盤江支流打幫河上,
滔滔的白水河從懸崖瀉下,
白沫凌空,隨風飄灑,遠達市街,
夕陽一照,霞光萬丈。
這一盛景便是“雨灑金街”和“雪曬川霞”。
柳江流域分佈著不少石灰岩,
所以多峰林和溶洞。
這種天然洞穴為古代原始人的棲身之所。
1958年,在柳江通天巖內曾發現“柳江人”化石,
它的時代和北京周口店
“山頂洞人”的化石相當(距今約五萬年前)。
桂江在興安縣境有一條支流和湘江上源非常接近,
而且其間分水嶺較低。
兩千多前的秦朝,勞動人民利用這個有利地形,
開鑿了一條運河——靈渠,
把湘桂兩江聯繫了起來,
迄今仍是珠江和長江兩流域間唯一的運河。
桂江的水源有一部分是從湘江分離出來,
因此久有“湘漓同源”之說(桂江上游有灕江之稱)。
桂江上游最大的城市是號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離立峰林拔地而起,各峰形態萬千,
像駱駝、象鼻、玉筍、翠屏,比擬不盡。
在獨秀峰上俯視全城,流水伴著青山,
悠悠地旋繞過市區,
真可謂“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
由桂林到陽朔,沿灕江兩岸的八九十公里間,
森壁回峰,水清沙白,江隨山轉,景色更奇,
以至於又有了一種說法: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由於流域內石灰岩遍佈,
桂江河水特別清澈,含沙量比紅水河要小得多。
因而,當桂江在梧州匯入西江的時候,
一清一濁,經久不混,有“鴛鴦江”之稱。
作為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之一,
肇慶除了“嶺南第一奇觀”七星巖和鼎湖山,
還有頂有名的老古董“土特產”——端硯。
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
就是用羚羊峽中的石塊製成的硯臺,
磨墨不易幹,質剛而柔,
按之如小兒肌膚,且有叩木之聲。
肇慶古稱端州,因之得名。
三江之中的北江,干支流均發源於南嶺山地,
南嶺是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之間的分水嶺。
北江一帶向來是廣東最重要的林區,
從高空望去,多數山嶺都被樹木所覆蓋,
彷彿綠色的大海中起伏著巨浪。
“綠葉”叢中是豔麗的“紅花”。
北江流域內有不少
由紅色砂岩和頁岩構成的紅色盆地,
如南雄盆地、仁化盆地等。
紅砂岩為流水切割後常形成陡峭的山峰,
這種地形以仁化丹霞山最為典型,
因而稱為“丹霞地形”。
色丹如霞,壁立如削,令人歎為觀止。
圖片|丹霞山 · 圖蟲創意 ©
北江流域同樣存在著古人類的蹤跡,
人們在韶關市南十餘公里的馬壩石灰岩洞中,
發現了“馬壩人”化石。
它的時代晚於北京人,但比柳江人早。
東江在整個珠江流域的最東部,三江中流程最短,
幹流僅為西江的四分之一左右,卻幾乎自成一局。
東江流域最著名的高山是羅浮山,
山跨博羅和增城,號稱四百餘峰,
又被稱為“嶺南第一山”。
飛雲頂是羅浮山的最高峰,
這裡距海不過一百多公里,
雲開霧散的清晨,可以觀看到海上日出奇景。
三江在出南海時互相接近匯合,
形成河網紛雜、縱橫交錯的珠江三角洲。
由於水網密集,縱橫交錯,方向莫辨,
僅出海口就有8個,分佈在廣東省境內6個市縣,
被形象地描繪為“三龍吐珠,八門入海”。
其中,虎門形勢險要,
是我國大陸南方通海的重要門戶。
清代,林則徐在虎門銷燬了販運到廣州的鴉片,
廣東軍民在這裡同英國侵略軍展開血戰,
中國近代史在此寫下不朽的一頁。
大河古風,歲月如歌
盤古開天地,舜帝南巡,
珠江流域遍地是傳說。
“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之位焉,是為帝舜”。
蒼梧之野,相傳是舜帝殫精竭慮,
為珠江蒼生獻身之地。
然而,五嶺逶迤,林莽蒼茫,
自古就是嶺南與中原交往的屏障。
直至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兵分五路,揮戈直指嶺南,
珠江流域成為了帝國疆域的一部分。
秦始皇發兵50萬,
過五嶺,經靈渠,直撲嶺南。
這50萬大軍中,有一個來自河北的小夥子,
十幾年後,他由一個小小的尉官
成為封疆大吏、一國之主。
他就是南越國的開國君主——趙佗。
趙佗在當時有著極好的口碑,
他從中原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
史稱“趙佗王南越,稍以詩禮化其俗”,
嶺南“化風日興”,“學校漸弘”,
珠江流域出現了歷史上的空前進步。
趙佗建立的南越國,
定都番禺(今廣州),歷時93年。
作為國都,番禺反映了南越國燦爛的城市文化,
三國時期,交、廣二州分治,
番禺為廣州治,廣州由此得名。
中原文化對嶺南的影響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珠江水系的先民也早就明白
“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的道理,
為中華文明創造了無數跨時代的歷史貢獻。
正因為如此,
珠江流域誕生了歷史上獨樹一幟的禪宗大師惠能。
惠能以佛教世俗化、務實化為思想精髓,
在中國歷史上建立起南宗學派,
成為嶺南,乃至全國的重要思想家和哲學家。
現供奉六祖真身的曲江南華寺,
也早被列為全國重點寺廟。
珠江古代文化的遺產,正穿越歷史走廊奔向大海。
盛唐的廣州通海夷道,就是從廣州珠江口出發,
溝通亞、非、歐的“海上絲綢之路”遠洋航線。
16世紀以前,它是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代表著主要以珠江流域為腹地的南海航運,
是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起源。
自隋唐時期,大運河開通,
不僅完善了內河航運技術,
也使得珠三角水系通過北江-南嶺-贛江-鄱陽湖-長江
進入全國運河聯運系統。
古人對南嶺山路大庾嶺道的修繕,
更使得這條粵北通道運力大增。
一北一南,內外兼下,
使得廣州成為了一座貿易大都會,
亦是珠江流域上最古老的明珠。
兩千年來,這座自信而開放的城市
始終面向八方,驚豔世界。
山水有情,江山多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珠江水養育了八方人,
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豐富了珠江流域
一個既古老又現代的話題——移民。
在距珠江源頭馬雄山,
不足10公里的松林村,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
曾兩次踏訪珠江源,並住在這裡。
全村11000多人,竟有著100多個姓氏,
而自秦始皇50萬大軍
沿著這條五尺棧道踏進西南邊陲時,
中原將士的忠魂就已融進了彩雲之南的紅土地裡。
生活在雲貴交界處勝境關的村民,
則全部是明清將士的後代,
他們仍然保留著祖先遺留下的
生活習俗和傳統服飾,
在今天被稱作“屯堡人”。
雲貴兩省的少數民族,許多是外地移民的後裔,
珠江上游優越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理想的家園。
珠江中下游兩廣地區的移民,
更是長盛不衰。
珠璣巷位於廣東韶關南雄市內,
自唐宋元的數百年間,
來自北方中原地區的先民們,
大多要經此進入嶺南腹地。
因而,梅嶺古道上的這處風景,
便成了中原文化與南越文化的交匯地,
也是北方移民心中的聖地。
自上世紀80年代,
移民的話題在富有移民傳統的珠江流域,
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
這裡是中國的南大門,
歷史上多次扮演著
中國與外部世界溝通的橋樑和窗口。
一位老人獨具慧眼,
將這裡圈定為新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
由此,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浪潮,
又一次選擇了珠江三角洲。
和廣州不一樣,
深圳完全就是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
其移民指數高達90%以上,
原來的本地居民佔比不到一成,
還有大量外來務工人員,
他們對深圳的發展來說,
更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經濟騰飛,源遠流長
每年初春,當北國還是冰天雪地之時,
珠江上游的曲靖羅平壩子裡
20萬畝油菜花已是花浪滾滾、金黃一片,
與點綴於花海之中的岩溶小山峰
構成了一道奇麗的風景。
在過去,這不過是窮山溝裡
最普通的油料農作物而已,
但是自從聰明的羅平人辦起了油菜花旅遊節,
“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油菜花
就一朝變成了“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旅遊觀光點。
珠江上游另一側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初春的日子裡,映入人眼簾的不是油菜花浪,
而是仿若高聳入雲的梯田。
哈尼族有名的節日叫祭龍節,
是為了求取全年風調雨順、村寨平安。
祭龍節惹得遊客慕名而來,
那天的長龍宴最長可延續幾里地遠。
如果說珠江上游
是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
和多姿多彩的節日文化優勢,
打響旅遊經濟牌子的話,
那麼,在下游的珠江三角洲,
則是憑藉毗鄰港澳、靠近大海的地理優勢,
和製造業、服務業雄厚的實力,
創造了市場,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
拓展更廣闊的經濟發展領域。
位於珠江最大出海口的虎門,
180年前是林則徐銷煙禦敵的名鎮,
如今是全國“四大時裝市場”和服裝批發中心之一,
以及珠三角地區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的東側,
有個小島,六千多年前就有人居住,
它自古以來就是珠江出海航線的交通要衝,
後來更發展成為萬商雲集、蜚聲世界的
現代化海港城市,它叫香港。
入海口的西側也有個小島,
因西江的泥沙堆積形成。
在帆船時代,它把珠江水系和外洋連成一個整體,
不僅是珠江流域乃至全國外貿商品的集散地,
也是東西方貿易的中繼站,它叫澳門。
香港和澳門是珠江流域的最後兩個城市,
它們猶如珠江的兩個門戶,
更像鑲嵌在珠江口外的兩顆耀眼的明珠。
粵、港、澳三地山水相連,唇齒相依,
地理和人文的匯聚,粵港澳大灣區的倡建,
更為整個珠江流域,乃至華夏文明錦上添花。
珠江文明的開放和兼容,
在西電東送工程中亦有所表現。
南盤江上天生橋一級電站的右側有座大型雕塑,
雕塑中四隻巨手緊緊抱在一起。
這是國內第一家多方投資、
採取股份制形式的大型水電站,
建設規模當時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不啻為西部大開發中東西部合作的典範。
前有南水北調,後有西電東送,
共同譜寫了一章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神話。
1998年8月28日,
北江干流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壩截流成功,
此後,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
將北江下游50年一遇的洪水防禦標準
提高到了1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為下游廣州及珠三角州地區
提供更為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
也為粵北地區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西電東送工程和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
為珠江水利史上留下輝煌一筆,
而珠江為香港和澳門的供水工程
則是血濃於水的真情再現。
上個世紀,香港的淡水供應
一直是香港人心頭的一個結,
供水緊張的時候,不單單限時供水,
還得靠輪船到珠三角地區拉水補充。
後來,香港人的用水困難驚動了北京,
東江深圳供水工程
和東深引水生物消化工程相繼建成。
目前香港用水的70-80%,
深圳用水的50%以上,
東莞沿線8鎮用水的80%左右,
都來自於東深供水工程。
然而,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
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開發強度加大,
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生態的受損和水質的汙染。
在建設現代化社會的同時,
珠江兒女不願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
人們不斷在探索中尋求最優解,
現在或許有了一個初步的答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珠江源頭的石壁上,落有四省的寄語,
其中,廣東省刻的是“飲水思源”。
幾十年間珠江源的保護,
早已誕生了數不清的感人故事,
東江的水質能始終保持Ⅰ、Ⅱ類水的良好水平,
與上游地區的水土涵養分不開,
也與中游地區的生態保護分不開。
除了中上游的努力,
廣州也曾在千禧年交際之時,
持續多年開展河涌汙水整治,
還珠江本應有的面目。
中山市崖口村的村民也用自己的行動做出了回答。
崖口村位於珠江八門入海之一的橫門入海口,
這裡的海岸線上有一片保護完好的紅樹林。
為了保護這片原始的生態,
他們頂住了萬千誘惑,
把“保護紅樹林”寫進鄉規民約,
為保護珠江站好了最後一道崗。
這條千百年來靜默無言的河流,
依舊滔滔向東流,
無論是其巨大的流量,還是文化的重量,
都不遜色於黃河、長江。
珠江,從多情的雲南紅土地走來,
跨上貴州青青的苗嶺,漂過廣西如畫的壯鄉,
走進廣東的車水馬龍,
注入香港、澳門的不夜燈火,
一直衝向太平洋,去追逐大海的浪,
吹拂大洋的風,實現南國兒女的宏願。
… 完 …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重磅更新中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收看完整版
👇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噹噹五折封頂,點擊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