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定點幫扶縣,脫貧攻堅勝利後,一群人仍在這裡堅守。
他們當中,既有土生土長的本地醫務人員,也有外來開展幫扶的幹部、專家。他們猶如隨處可見的山桃樹,即使沙塵來襲,仍緊緊紮根於腳下的土地,給黃褐色的高原增添著儘可能多的亮麗。對生活的環境、腳下的土地,他們沒有發出抱怨,而是力求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以此探尋新時代奮鬥的真諦。
縣,是我國的行政區劃之一,對縣域內的人而言,也可稱之為家園。近期,多份國家層面發佈的文件屢屢提到縣域這個詞。在健康中國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歷史潮流面前,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著力點應當落在縣域範圍。或許,我們可親切地將堅守在這裡的人們稱為“土根”,有他們在,一方家園就安。
近日,健康報調研組來到這片黃土高原的腹地,與這群“土根”一起,沿著曲折的黃土路,走進居民家裡。
01
堅守
每天,起床,拉開辦公室中間的布簾,清澗縣下二十里鋪鎮雙廟河衛生院院長王豔的眼前就是自己的“辦公區”。從辦公室窗戶往外看,鮮紅的五星紅旗在旗杆上獵獵飄揚。
一座高聳的大山,為紅旗提供了背景牆。山體陡峭,零星的樹木和草叢點綴著山坡,幾株迎春開放的山桃樹,影影綽綽,給枯黃色的景緻,增添了幾抹粉紅。
衛生院至今仍保留著上世紀50年代挖的15孔窯洞,後來又因為業務、生活的需要,在窯洞上面加蓋了一層房屋。地處深山當中,王豔與同事們就把衛生院當家,白天工作,晚上住宿。
患者走出雙廟河衛生院診室
“對工作沒有什麼不滿的,相反,經常覺得自己很幸福。”王豔在2022年擔任衛生院院長後,對自己和同事要求很嚴,不僅衛生院周邊的環境要打掃得乾乾淨淨,身上的白大褂也要經常換洗,以時刻保持潔淨的色調。
紅色的布簾在窯洞的門口不時飄起,門口掛著“內科”“兒科”“婦保室”等標識。前來就診的患者掀簾進進出出或排成一隊在藥房的窗口外等著取藥。在內科診室,中醫韓建峰正在給一位高血壓患者開藥。“這裡方便,離家近。”等在一旁的患者說,當天是趕集日,溜達著就過來了。
衛生院坐落在半山腰,山腳下是一條處於枯水期的河流,河流兩旁錯落著民居、商店以及原來的鄉政府。多年前,在“撤鄉並鎮”改革中,雙廟河鄉被併入下二十里鋪鎮;然而,由於周邊鄉村人口仍多,衛生院被保留了下來,從此名字裡少了一個“鄉”字。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當鄉村振興的號角聲傳遞到這裡,一批統一式樣的商鋪也臨街建設了起來,正處於裝修的階段,將在未來成為展示本地特色農產品的窗口。
每當晚飯後,王豔與同事們結伴散步時,就能看到這裡一點一點的變化。2022年,衛生院實現了“用水自由”,讓整個衛生院處於“喜大普奔”的狀態。此前所依賴的老水井,由於水位下降,已經打不出多少水,在政府的幫助下,衛生院用水管接通了另一處水源地,結束了用油桶運水、人力搬運的歷史。這也就解決了洗澡用水的問題,提升了衛生院員工的幸福感。他們紮根深山,就是為周邊1萬多名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
正在老去甚至經歷深度老齡化的鄉村,給基層醫務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其加深了對自身工作意義的理解。“前不久,接到一個電話,有老人疑似得了急性腸胃炎,要求上門看看。”王豔回憶,到居民家裡後,看到一位老人躺在炕上動彈不得,另一位老人顫顫巍巍地在炕邊做飯,“兩個人都80多歲了,孩子都在外地工作,現在留守老人的照料問題特別突出”。
“現在的患者基本都是老年人,身體基本都有各種疾病。”王豔為此總結出一條經驗:出診不要問老年人得了什麼病,要問身體哪裡不舒服,不然對方會說很長時間,又說不到點上。
02
等待
清澗縣地處黃土高原,平坦的水泥路彎彎曲曲在經歷風蝕雨刷後的溝壑中盤旋。坐在行駛的車上,路兩側不時閃過幾孔老窯洞以及融入山體色調的低矮磚瓦房。有些看著早已廢棄,有些院子門口還貼著紅豔豔的春聯,裡面可能還住著老人。
兩頭毛色光亮的牛靜靜地站在牛欄內,它們眼前是一垛用木欄圍起來的玉米。“這些玉米是給牛吃的。”在下二十里鋪鎮韓家礆村,70歲的蘇陽和71歲的老伴韓菊花相依為伴,院子打掃得乾乾淨淨,每年耕種著1畝多土豆、1畝多玉米,每月領取著近300元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日子原本安詳平和,不料兩年前韓菊花意外摔倒,導致右腳腳踝處骨折。
“她還有慢性氣管炎、高血壓,每天就是在炕上躺著。我還要種地、餵牛、做飯,這些夠忙的了。”蘇陽說,出院不久,韓菊花的傷處就浮腫起來。
村醫李世有知道他們的狀況,就經常挎著巡診箱、騎著摩托車前來隨訪。從2018年開始,李世有每季度就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協議書裡記錄著兩位老人的身體情況,以及查體、開藥、健康生活方式指導等內容。“我經常勸他們,把孩子喊回家裡,帶著老人到縣裡,把腿腳的問題再看一看。每次老人都答應得好好的,但每次還是老樣子。”李世有分析,兩位老人的4位子女分別在縣城和外地工作生活,“這些子女也四五十歲了,各自也都忙碌。因此,老人一直都不願麻煩他們。”
村醫李世有到居民家隨訪
子女已奔向更為繁華的地方,自己則堅定地為孩子們守護著家園,這是許多清澗縣老人當前的生活狀態。隨著體力漸衰、皮膚上的歲月溝壑漸深,基層醫務人員也成為他們最可依賴的人。“幾個月前,我聽到對面山坡有人喊了一嗓子,趕緊跑過去看看。”在寬州鎮加家圪臺中心村衛生室,村醫賀海文回憶,她跑過去發現,81歲的老人賀海榮暈倒在一堆柴垛上,一旁83歲的老伴慌慌張張,“老人家不會用電話,幸虧喊了一嗓子”。
賀海文在給老人簡單處置後,趕緊叫來了“120”救護車。後經診斷,老人是因為重度營養不良而暈倒,住院幾天後就回家了。“老人家裡條件還行,肯定不是因為吃不上飯。大兒子在外面‘收麥’,給一些錢,老人家就夠花了。”加家圪臺村支書加軍成介紹,村子名義上有戶籍人口上千人,實際真正留下來的居民就400多人,“這些人基本都是老人,自己辛苦慣了,簡樸的習慣更是沒丟”。
村醫賀海文在進戶為當地村民查體
記者採訪當天,恰逢賀海文再次隨訪賀海榮的日子。賀海文沿著一條黃土路下坡,跨過還覆蓋殘冰的河溝,上坡,氣喘吁吁,還未站定就看到拄著柺杖挪動腳步的賀海榮手裡正抓著一把枯柴,手背的皮膚也如枯柴一般皸裂。跟著來到賀海榮家的院子,他的老伴棉衣上插著針線。“平時就縫縫補補,拆洗被褥。”老伴說,賀海榮以前比較挑食,肉也不吃,雞蛋也不吃,平時就喜歡撿些柴枝,上次暈倒之後,醫生一直唸叨加強營養,也就多少吃一些了。
這個院子有4孔窗戶擦得明亮的窯洞,外面掛著太陽能夜燈,裡面沙發、床褥收拾得整整齊齊,分別是兩位老人給4個子女看守著的家。“逢年過節,他們回來都有住處了。”老人說。
03
提升
沙塵來襲,原本湛藍的天空變得灰濛濛。在清澗縣城,當地人抬頭望望天,多是相互感嘆這樣天氣已經少見。這幾年,清澗縣持續面臨人口外流的形勢,青壯年、兒童從鄉村聚集到縣城,而後分流到榆林市、延安市、西安市乃至更遠的地方。為此,當地政府上馬了一系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舉措,力圖留住人口,趕上鄉村振興的火車。在彷徨與希望反覆交織的生活中,穩固提升的衛生健康服務能力給當地人帶來了更多的信心。
在清澗縣人民醫院腸胃鏡室,本院醫生惠永豔正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援助醫生王鵬的指導下,給一位老人開展腸鏡檢查。他緊盯顯示屏上的腸道實時影像,小心翼翼地推動著內窺鏡頭往前移動,每到腸道轉彎處都會靜止一會兒,注意老人是否發出不適的聲音。王鵬在一旁觀看,隨時提示可能出現腸道息肉的地方。
“有了專家指導,現在如果發現息肉,就可以在腸鏡下開展切除術。”檢查完成之後,惠永豔介紹,在2017年之前,清澗縣人民醫院沒有胃腸鏡檢查項目,那些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下腹疼痛、慢性腹瀉等症狀的患者只能去縣外求醫。2017年,外地進修歸來的惠永豔施行了第一例胃鏡檢查;2021年,再次進修歸來的惠永豔開展了第一例腸鏡檢查。兩次檢查均是清澗縣的“第一次”,推動了醫療能力的躍進。
在清澗縣人民醫院,醫生與患者交流
“胃腸鏡檢查對大城市大醫院的醫生而言,早已司空見慣。”惠永豔說,但對縣裡的醫生而言卻有厚重的成就感。比如,每年開展300多例胃鏡檢查、100多例腸鏡檢查,從中都能發現一些早癌患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就能少花錢,老百姓的日子才不至於被疾病壓垮。
在健康中國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歷史潮流面前,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著力點應當落在縣域範圍。某種意義上,一個縣域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挺起的就是老百姓安穩生活的脊樑。透過辦公室窗戶,清澗縣人民醫院院長陳向波每天都關注著新住院大樓建設進展。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門窗裝配、牆壁粉刷、水電線路接通等點滴的進展,正填充著陳向波提升醫院醫療服務能力的心中願景。
時值流感高發時節,醫院原有的200多張床位已經不敷患者使用,在內科、外科、神經內科均出現了加床的現象。“我們的科室設置還是比較‘大’,今後要往更‘小’的方向發展。”陳向波規劃,等新住院樓建成後,要將傳統的大科室進一步細化發展出更多的亞專業科室,比如內科可以分出內分泌、血液病、風溼與臨床免疫等科室,以更專業的能力來提供疾病治療保障。
2019年,作為榆林市有名的骨科專家,陳向波決然向所在的市級醫院打了辭職報告,回到清澗縣人民醫院擔任管理職務。至今,陳向波仍記得辭職報告裡的這句話:為了更好乾好對口支援工作。
在清澗縣人民醫院的這幾年,陳向波感覺自己專業上確實在“吃老本”,但帶過來的技術也確實提升了縣醫院的醫療能力。“比如髖關節置換術、膝關節置換術,醫院在周邊地區已經小有名氣。”陳向波特意舉例,前不久一位多家大醫院都覺得無法手術的患者,在清澗縣順利接受了髖關節置換,這個案例讓同行一片驚歎。
04
發展
每一點進步,在給陳向波帶來幸福感的同時,還能夠持久回味,其中不全是甜蜜。
一臺外界捐助的大型64排CT還未開箱,擺放在門診大廳的顯眼位置;新建的血液透析室滿負荷運轉,維持著全縣40多位透析患者的生命;地下一層的影像科內,一場由醫務人員輪流授課的業務研討會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
多年來,清澗縣人民醫院的醫務人員有著加強學習、提升學歷的好傳統。“有時候,挺害怕他們學習的;一旦考上研究生,基本也就不回來了。”清澗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劉萬成坦言,陳向波是這幾年唯一回流到清澗縣人民醫院的有本科以上學歷的醫生。多年來,各級政府對經濟落後地區的醫療衛生投入一直保持熱度,醫療短板在一塊塊補上。這幾年,招聘回來很多醫務人員,卻也面臨醫務人員難以紮下根來的遺憾。
“既有地方吸引力弱的原因,也有待遇保障難以跟上的因素。”陳向波屢屢向縣委組織部建議,拿出留住人才的硬措施。然而,清澗縣財政是需要轉移支付的“吃飯財政”;誰都明白,要想強衛生健康,離不開經濟發展。
國家衛生健康委派出的掛職幹部、清澗縣副縣長成義已在當地近兩年了。他在縣人民醫院各個科室蹲過點,跑過大大小小的衛生院、衛生室;也當過“天線”,爭取到國家婦幼保健機構能力建設、“互聯網﹢健康幫扶”、特色醫院文化建設項目等諸多項目資金落地;同時,幹了許多跟醫療衛生看似無關的工作。
“對接供銷總社新合作集團,持續推動縣農產品集採中心項目開展;舉辦畜牧養殖、中藥材種植、大棚蔬菜種植、家政育嬰等實用技能培訓……”成義歷數著“加油木蘭”“無陷未來”等公益項目。他也回想起,為了讓清澗縣的特色農產品打開市場,赴北京、陝西西安等地,向經銷商和醫療機構推薦黑毛土豬、紅棗、雜糧等產品,主打的是綠色、健康。隨著掛職幹部一批批的接力,清澗縣的特色農產品也漸漸在外收穫了聲譽。
2020年8月,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捐贈給清澗縣人民醫院的一臺1.5T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投入使用。與之配套,榆林市第二醫院派出支援專家幫扶診斷的機制建立了起來。“這就像清澗縣整體情況一樣,脫貧攻堅勝利後,縣域經濟總量偏小,地方財力緊張,產業振興任重道遠,需要繼續從政策、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精準幫扶。”成義說。
喚醒沉睡的土地,激活振興的春水。當前,正是清澗縣山桃花開得爛漫之時。在送別前來調研的成義時,王豔不經意提了一句:“能不能請縣裡幫著協調再配備一臺儀器?”
成義站住,轉頭問王豔:“需要什麼儀器?”
王豔的眼中放出光芒:“就是那種血液生化儀,測肝腎功能、血脂、血糖和各種酶的。有這個設備,村民也就不用大老遠跑到縣城裡去。我們保證,有了儀器之後,一定自己負責維護好、使用好。”
成義拿出手機,記下了這條需求信息。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葉龍傑 記者 孫偉 閆龑 段夢蘭
圖:閆龑 段夢蘭
編輯:於夢非
校對:楊真宇
審核:徐秉楠 王樂民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62988PFK】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