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和《永樂大典》是一個很深刻的學術問題。我1964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自那時起追隨錢先生30多年,受益匪淺。先生大行已20餘年,我的心境時常還沉浸在過去那些歲月裡。
錢鍾書先生在社會上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是《圍城》,但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學者,而且是一位大學者。在他80歲生日之際,我為中國社科出版社寫了一篇《寫在人生邊上·出版後記》,在結語中首次使用“作家的學者”稱謂。
錢先生最早的學術著作是《談藝錄》,1948年由上海開明書店發行,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增補版。此後陸續出版了《宋詩選注》(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及著名的《管錐編》(1979年中華書局)、《宋詩紀事補正》(2001年遼寧人民出版社)。
錢先生對《永樂大典》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1940年代創作《圍城》時就曾提及《永樂大典》:“方鴻漸到了歐洲,既不鈔敦煌卷子,又不訪《永樂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國文獻,更不學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1972年開始創作的《管錐編》、1984年再版的《談藝錄》,都多次引用《永樂大典》。
1970年代初,我和錢先生在幹校期間,錢先生對我講過很多關於《永樂大典》的話題,並囑我對《永樂大典》要下真功夫去研究。1972年夏,返京之後,錢先生開始正式寫作《管錐編》,同時為我開題——研究《永樂大典》,並要求我編制一部好用的索引。此項目我耗時10年之久,最終完成了這個任務。
為什麼錢先生如此重視《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幾近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錢先生常對我說,研究中華傳統文化,不能僅依靠《四庫全書》,還要參照《永樂大典》。由此可以看到作為學者的錢鍾書先生,他不僅有學術著作,還有一套研究文化歷史的方法論。
1972年,錢先生在艱澀的環境下開始寫作《管錐編》。在《管錐編》中錢先生對中西方文化從根源和內容上進行了全面的比較。我以為,這是錢先生對中華民族文化堅定的文化自信,是錢先生“開拓萬古之心胸”的文化情懷(見《小說逸語》)。他的學術道路和經歷,從始至終都貫穿著這一點,這應是他學術思想的內涵。
該書對先秦到隋代的古人作品進行了大量全方位的輯佚。錢先生在書中的一節裡,肯定了嚴可均的輯佚方法和成果,同時也指出,由於工具手段的限制,出現了不少“漏輯”,不無遺憾。所以,錢先生在此節最後特別寫下:“拾穗靡遺,掃葉都淨,網羅理董,俾求全徵獻,名實相符,猶有待於不恥支離事業之學士焉。”
1982年,在錢先生的指導下,我歷經10年,終於完成了《永樂大典索引》一書。《永樂大典》共22937卷,11095冊。明嘉靖年間,重抄過一部副本,可惜永樂正本全然不見蹤影,嘉靖副本亦幾乎散失,只存世4%。
根據明成祖朱棣為《永樂大典》寫的序言可以看出,《永樂大典》的歷史淵源是“盡開物成務之道,極裁成輔相之宜。修禮樂而明教化,闡理至而宣人文”。時代背景是“尚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製作”。主要內容是“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蒐集範圍是“上自古初,迄於當世”。預期目的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編輯體例是由韻以求字,以字以求詞,用詞以考事。
面對如此繁雜豐富的《永樂大典》,在編制《永樂大典索引》過程中,錢先生給予了很多指導,使我少走了不少彎路。比如索引的基本編排方式:先列作者姓名,次列書名,再列子目篇名;如果沒有子目篇名,則列首句,最後標明所在《永樂大典》的冊、卷、頁、欄,清晰明瞭。
《永樂大典索引》於1982年完稿,並交中華書局等待出版。由於某些原因,直到15年之後的1997年才轉到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當時,錢先生已經病重住院,他囑楊絳先生代為修改序言,併為本書賜墨題簽,讓我永志感銘。
錢先生曾對我講,雖然《四庫全書》有諸多問題,但是從整體上科學地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角度看,必須重新認識《四庫全書》,全面看待《四庫全書》,對《四庫全書》也要細緻地研究。所以《永樂大典索引》完成後,在此成果上,錢先生又指導我編輯完成一部《四庫輯本別集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10月出版)。在當時,我並不完全理解錢先生深遠的學術思想。現在看來,可以深刻地體會到錢先生所講,不能單從《四庫全書》的角度出發,而是要整體地、系統性地對待中國歷史文化而研究之。
《四庫輯本別集拾遺》其實浸透了錢先生大量的心血。本書是對《四庫全書》中所稱採用“大典本”的別集(指個人的作品集)165種,及2種“大典本”筆記,共167種進行的輯補。此書的序言是我撰寫的,但是經過錢先生親自大刀闊斧的批改。
通過對僅存的4%《永樂大典》進行深入研究,現存《永樂大典》引錄別集和附錄共6495條,經核校後,發現《四庫全書》“大典本”漏輯了1864條,條數漏輯率達28.8%。《四庫全書》收“大典本”別集共165種,我又補輯了別集158種,“附錄”2種。種數漏輯率達95%。這些是《四庫全書》的缺憾。
《四庫全書》確是一部大書,但《四庫全書》不能代表全部的中華歷史文化。“四庫禁燬書”和“四庫存目書”將不符合清代統治需求和標準的,要麼禁燬之,要麼僅列為存目,很多書早已是存目不存書了。據統計,禁燬加存目有近萬種。
對待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現代人流於一種碎片化的研究,自以為是在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從更高的角度看,這種碎片化無法很好地研究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