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你身後的書架能倒下來,砸你身上。”
“你能不能把書架推倒、砸在你身上,像我希望的那樣?”
“你能跳上書架,然後把它弄倒嗎?”
三句充滿惡意的詛咒,很難想象,一個成年人聽到會做何反應。
但它發生在了一個10歲的小男孩身上——
抖音 @花小朵&花小芽 下同
這天,男孩為了練習英語口語,像往常一樣點開了隨機視頻匹配。
結果,就聽到了開頭那些接二連三的詛咒+慫恿。
可能有人會問:是不是男孩表現不禮貌,讓對面誤會了?
並非如此。
詛咒發生前,男孩甚至剛接通視頻,主動向對方打招呼問好:
“你好,我來自中國,你呢?”
可就是這句“中國”,迅速燃起了對面這位女性的惡意。
接下來,她不停用種族歧視的語言,抨擊、激怒小男孩,並拿出手機疑似開始錄屏。
但凡男孩有任何過激的行為,都可能被對方錄下來、惡意剪輯,將矛盾反轉、甩鍋。
可男孩的反應超乎想象地冷靜,他毫不生氣或者著急,不卑不亢進行反擊——
“你沒禮貌,沒教養。
我是中國人,但你是種族主義者。
中國人和全世界的人沒什麼不同,沒有誰比誰更高貴。”
識別出對方滿滿的惡意後,他也迅速掛斷了視頻。
圖源:菠蘿頭娛樂
傳說中的滿級小孩?
視頻裡機智的小男孩,就是最近在互聯網上走紅的“淡定弟”花小芽。
圖源:三湘都市報
其實,這並不是花小芽第一次匹配到種族主義者。
但他每次的表現都出乎意料地冷靜,甚至還能說服種族主義者向自己道歉——
有次,他連到了兩位外國男孩。
接通後,其中一位大喊:“冰淇淋(含有針對華裔的種族歧視)!”
花小芽意識到不對,立刻追問:
“你是種族主義者嗎?你沒有禮貌,沒有教養。”
抖音 @花小朵&花小芽 下同
一開始,種族歧視的那位還想辯解,假裝自己說的是“bean chilling”。
但在花小芽的反覆追問下,對方的朋友、一個黑人小哥看不下去了。
他拿過手機對著鏡頭,開始替朋友道歉:
“對不起,我愛中國。
我們都愛中國……我的朋友是個種族主義者。”
遭遇外國人的種族歧視後,還能出乎意料地如此淡定。
花小芽遠遠超出了我們對一個10歲男孩的認知,因此也被很多媒體轉發報道。
在我們的想象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聽到種族歧視的詛咒和辱罵,最有可能的反應就是失控——
要麼,像熊孩子一樣大發火,用髒話怒罵對方、扔東西關視頻發瘋;
要麼,就是完全一臉懵,完全不知道如何回擊,只能哭哭啼啼找家長告狀……
或許有的孩子還會因此留下心理陰影,學英語打退堂鼓、拒絕連線練習,或者刻意隱瞞自己是中國人。
但花小芽絲毫不為所動,繼續照常視頻連麥練習口語。
他自我介紹時不僅會繼續自報家門,還會第一時間拿出五星紅旗向對方揮動、展示身份。
花小芽的這種自信與堅韌,一方面也來自他身邊坐著的、先天性聽力障礙的姐姐花小朵。
雖然鏡頭裡常被看到的是花小芽,但每次連麥其實都是兩個孩子一起。
姐姐因為聽力反應稍慢,通常都是交給弟弟“主聊”。
家長給兩個孩子開設賬號的真實目的,也是為了幫助姐姐克服英語聽力障礙。
所以花小芽除了自己的學習之外,更重要還肩負著幫助姐姐的責任。
能照顧自己姐姐的情緒、對種族歧視不感到恐懼,淡定弟花小芽再次展示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
他還會不厭其煩地向一個個友好的陌生外國人介紹中國,並邀請他們有機會可以來玩。
與花小朵和花小芽常常連麥,互相學習的加拿大姐弟
同時,花小芽還展現出了不斷關注和關心他人苦難的強大共情能力與同理心——
正值土耳其地震之時,他們接連遇到了幾位土耳其的女孩。
花小芽以共情的視角,向對方介紹中國也曾經遭受這樣的苦難。
同時,他還提醒對方在家要注意安全,並且祝願土耳其的朋友能平安、順利度過災難。
說著說著,鏡頭對面姐姐們的眼眶溼潤了。
她們在致謝的同時,還不斷猛誇他聰明、可愛,並表示很喜歡中國。
能夠淡定面對別人的種族歧視,並勇敢回懟;
能夠關切世界的變化並關心、共情自己的親人,甚至陌生的個體。
這樣的花小芽睿智且自信,看起來是我們常說的那種“滿級小孩”。
垮掉的一代?
花小芽的走紅,讓我們看到了媒體話語之外孩子的另一種模樣。
在新聞裡,我們常看到的小孩是什麼樣的?
他們基本都是“戰鬥力”超強的熊孩子,極具破壞力、讓人避之不及。
他們什麼危險就玩什麼,動輒就玩火燒東西——
引燃大片草坪、險些燒壞多輛私家車;
圖源:微博 下同
點燃電動三輪車後,還哈哈大笑,聚集起來一起增加更多可燃物。
特殊場合,更是少不了他們搗亂。
在電梯這種特種設備裡——
他們一會兒在電梯裡放煙花,險些誤傷外賣小哥;
一會兒挨個樓層按停,往不同樓層過道扔鞭炮;
甚至用電梯維修專用鑰匙開電梯,導致電梯常常在運行中驟停、嚇壞轎廂內的乘客……
他們待在家裡會拆家,從電視機到遙控器都會被大卸八塊;
如果帶他們外出更不得了,他們會在超市隨便霍霍糧食,甚至還會在動物園徒手欺負小動物……
隨便翻翻新聞,盡是諸如此類的所謂“熊孩子”“壞孩子”。
所以,我們也常常看到或者聽到這樣的論調——
00後是素質差、垮掉的一代,他們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離了父母什麼也幹不了;
00後、10後是被網絡遊戲毀掉的一代,他們伴隨著電子產品的迭代長大,缺乏對真實世界的關心、認知。
在網上,隨處可見父母對他們的吐槽:
陪他們寫作業,能氣得父母一次又一次地進醫院;
甚至連父母生病暈倒,他們還能淡定地在桌前吃飯、無動於衷……
他們常被說非常固執,絲毫不能接受別人不同的觀點,三觀更是離譜得可怕、行為模式非常早熟……
還有很多人,將中國小孩和其他國家小孩進行對比。
誰還記得幾年前,在朋友圈刷屏的那篇爆文?
核心觀點是,我們的孩子比日本小孩差了不止一點半點。
文章中舉了大量事例——
日本皇室的孩子也會自己拿書包,日本普通的小孩除了課業,還在小學會學習日常生活知識、教授縫衣服、做飯等技巧。
他們不僅對日本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了解深入,還會刻意鍛鍊身體素質,冬天露腿磨練意志、一起協作鍛鍊心智……
當時作者稱,我們國家的大人只看到了對孩子夢想、奮鬥、探索、未來的培養。
但遺忘了對於孩子獨立人格,對於他人與生命的尊重,對於認識什麼是責任感、生命的堅韌等的教育……
字裡行間,雖然沒有一處提及中國小孩沒有做好的地方。
但全文裡,盡是對於中國未來一代的失望,似乎我們的孩子從起跑線開始就真的“輸了”。
在全網為此共鳴的時刻,我們似乎被勾勒出了這樣一種未來——
無論是從身體素質,還是心理健康,我們的孩子都將會被鄰國甩出去一大截。
中國的孩子,成了所謂在溺愛中長大的“垮掉的一代”。
請不要再妖魔化小孩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滿級小孩”難道如此罕見嗎?
我們看到——
1999年出生、北郵畢業的學霸何同學,復刻出了76年前消失在歷史長河的中文打字機。
在他的眼中,中文打字機和英文打字機理應都是“無比精妙”的產物。
像這樣,他將自己的想法不斷實現:有能自己打字的鍵盤、600萬人一起拍照的合影,甚至還有蘋果公司都放棄的產品air desk……
這樣的滿級小孩,不斷用視頻記錄著自己成長的每一步,甚至還能採訪到蘋果的CEO庫克,讓世界更多人見識到中國小孩優秀的樣子。
我們看到——
自學3d建模、打印,實現盲盒自由的小女孩辰辰。
出生於2011年的她,持之以恆、有耐心、肯學習與鑽研,將自己的愛好變成了現實。
抖音 @辰辰愛畫畫和粘土
她不僅能發揮自己的無盡想象力,給自己製造玩具。
更會關注父母的喜好,比如將媽媽童年最喜歡的卡通人物也建模、3D打印,給媽媽也帶來無限驚喜。
我們看到——
出生於2013年的miumiu,從3歲就開始學音樂。
她的一首《加州旅館》,迅速在海外躥紅。小女孩自己一個人,就是一整個樂隊。
她不只向世界傳遞了“天才兒童”的天賦,更是將音樂,這種無國界的共通語言,傳播到了更多需要撫慰的人心裡:
疫情期間,miumiu彈吉他演奏的一首《fly to the moon》,鼓勵被困在家的所有人要對生活充滿信心。
我們看到——
漫步在上海安福路街頭,為陌生路人街拍的8歲小攝影師笙笙。
她一次次去約拍,都會面臨被拒絕的可能。
如果沒成功,失落有時,但小笙笙從沒有放棄過。
笙苼鏡頭下的歐陽娜娜
從最近她拍阿雅和周迅的視頻來看,她並不是盲目抓拍,而是對於畫面和鏡頭語言有著自己的想法。
笙苼鏡頭下的阿雅&周迅
她不僅會教阿雅和周迅姿勢和位置,還會在極其平常的生活中尋找那份驚喜。
在她的鏡頭下,阿雅和周迅呈現出了一種脫離開女明星身份、更貼近日常生活的真實感。
笙苼鏡頭下的周迅
所以,這樣的小笙笙才能成為小某書最年輕的攝影師。
笙苼鏡頭下的阿雅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小孩更多是因為他們出色的能力走紅。
但他們擁有這些能力之前,都曾經歷過無數次失敗與碰壁,卻總來沒有想過放棄。
放眼真實生活,中國的孩子們也從來沒有缺少過承擔責任,以及對於他者的關心與照顧——
當疾病席捲全國,就有不少孩子開始成為家裡的“頂樑柱”。
有8歲的獨臂小男孩,在全家陽了病倒後,主動承擔起了做飯、切水果、照顧家人的責任。
雖然有先天的缺陷,但缺陷並沒有阻止他那顆愛他人的心。
圖源:煙臺觀察
同樣,還有天天喊著“小姨們”的沐晨。
他把鏡頭外的觀眾當成自己的親人,彙報著自己照顧媽媽、弟弟的“任務進程”。
抖音@沐晨媽媽
和麵、蒸饅頭、烙餅、炒菜,掃地、拖地、清潔家裡……
家務活做得井井有條之外,他連視頻剪輯都學會了,知道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
在媽媽陽了後,他甚至還承擔起了照顧弟弟,幫忙看孩子的責任。
老話常說,遇事識人、落難知心。
越是父母病倒無力照顧孩子們的時刻,孩子們反而拿起了飯鏟,成了照顧父母的那個“大人”。
在這些時刻,明事理似乎和年齡無關,他們甚至比不少成年人做的都優秀。
在這些孩子身上,我們絲毫看不出任何與“垮掉”“溺愛”“無能”相關的內容。
相反,他們讓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朝氣、堅持、不懼困難。
00後女兵可以三天兩夜巡邏、勇闖原始森林無人區。
翻陡坡、趟冰河,哪怕腳上被馬蜂爬滿,她們也會堅持完成任務。
圖源:中國青年報
80後、90後、00後、10後,誰沒有聽過來自上一代所謂“垮掉”的抨擊。
但這些聲音,都會在他們面對世界時化為積極向前的動力。
00後運動員征戰奧運賽場,從沒停止過挑戰自己的極限——
楊倩、蘇翊鳴、谷愛凌、楊舒予、張家齊、全紅嬋……
除了那些我們熟知的名字外,殘奧會上的張夢秋等00後小將,同樣讓我們看到了拼搏與堅持的力量。
圖源:央視新聞
曾經不少大佬都說過要相信年輕人,雷軍、馬雲……
在他們看來,年輕人代表著未來,代表著時代的希望。
圖源:抖音 下同
沒錯,我們的孩子們確實是在互聯網裡成長起來的一代,更早的接觸了電子產品。
但他們同時,也因此擁有了更具全球化的眼光。
新的技術、新的市場、新的社會、新的消費,年輕人總會有更新鮮、更深刻的體會。
他們接受著前所未有的高教育水平,無論是外語水平還是綜合能力都非常出色。
他們正在各個領域,甚至是在很多不被公眾熟知、廣泛關注的地方,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小孩的精神面貌,代表著全新的中國形象。
他們從來不是什麼“垮掉的一代”,就像吳曉波將過去年輕人改變世界拿出來當例證一般:
“任何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定屬於年輕人。”
點個「在看」,希望能有更多人停止妖魔化我們的孩子,更希望2023年以及今後的中國,都能是一個屬於年輕人的世界。
12 / Apr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Haruka
微博:視覺志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來微博找小視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