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老藥工經驗:傳統中藥鑑別方法
經驗鑑別就是用眼看、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的方法來鑑別藥材的外觀性狀,確定其真偽優劣、產地、規格等,這些方法是幾千年來中醫藥工作者鑑別藥材經驗精華的總結,它具有簡單、易行、迅速的特點,是從事中藥經營、採購、驗收、保管、鑑定、教學工作者必須掌握的技術知識。
眼看
眼看,就是憑藉人體的光學感受器——眼,看藥材的形狀、大小、表面、顏色、斷面,從而判定藥材真偽優劣的方法。
1.形狀
一種藥材的外形性狀一般是固定的,如圓柱形、方錐形等。如爐貝母呈圓錐形,平貝母扁球形。天麻呈長橢圓形,假天麻紫茉莉根呈圓錐形。有些品種鑑別時描述的語言很形象,如防風的根莖部分稱為“蚯蚓頭”,海馬的外形為“馬頭、蛇尾、瓦楞身”。這些形容既簡單又生動,易懂易記。
2.大小
藥材的大小(指長短、粗細、厚薄)一般有一定的幅度,如測量的大小與規定有差異時,應測量較多的樣品,允許有少量高於或低於規定值。例如黃芪、黨參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枸杞有大有小,烏藥片有厚有薄等。
3.表面
藥材的表面特徵各異,儘管是同一品種也常因產地不同、採收季節等因素,表面特徵也不盡相同,如光滑、根痕、粗糙、皮孔、皺紋等。
4.顏色
藥材的色澤一般是較固定的,色澤的變化與藥材的質量有關,如玄參色要黑,紅花要紅,山藥要白,青黛要深藍,紫草要紫,蒲黃、黃連、松花粉要黃。如果加工不好、貯藏不當,就會改變藥材的固有顏色,降低藥材的質量。如黃芩變綠不能藥用,枸杞因保管不善由紅變黑,牛膝變黑等。
中華老藥工經驗傳承系列
姚廷芝傳統中藥鑑別經驗輯要
ISBN:978-7-117-34282-7
主編:姚廷芝,姜承剛,周倩
定價:68.00元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5.斷面
自然折斷面:觀察皮、木、藤、枝及條狀的根及根莖時常用此法,如厚朴、秦皮、沉香、蘇木、青風藤、海風藤等。折斷時要觀察折斷時的現象,如有無粉性、響聲,折斷時的難易,斷面的情況(顏色、質地、纖維)等。
用刀橫切成平面:要觀察皮、木兩部的比例,射線與維管束的排列形狀,如菊花心(黃芪)、車輪紋(大血藤和防己)、星點(大黃),以及有無棕色油點或油室等特徵,在鑑別上都很重要。
手摸
手摸即用手的感覺去感受藥材的軟硬、堅韌、疏鬆、黏性或粉性等質地特徵。常用術語很多,如松泡,表示質輕而松,如通草;粉性,表示含有一定量的澱粉,如廣西粉葛根;角質,表示含有多量已加熱糊化的澱粉;柴性,表示纖維較多,如柴胡採收季節不當即顯柴性。
鼻聞
鼻聞法又叫嗅氣法。某些藥材有特殊的香氣和臭氣,這是因為藥材中含有揮發性物質的緣故。如檀香、沉香、降香、麝香、樟木、乳香、沒藥、白膠香都有香氣,但又各異;土大黃有濁氣;由松香製造的假血竭有松香氣。
口嘗
口嘗即通過味覺感受到酸、甜、苦、辣、鹹等各種味道,來判別中藥材的真偽優劣,是鑑別藥材的重要方法之一。嘗味可以判斷藥材的真偽優劣。如烏梅、木瓜、山楂以味酸為好;黃連、黃柏等越苦越好;黨參、甘草、枸杞以味甜為好;肉桂以味甜、辣,無渣為好。山大黃片炒後氣微,口嘗可以鑑別。
END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本書內容選自《中華老藥工經驗傳承系列:姚廷芝傳統中藥鑑別經驗輯要》,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姚廷芝,姜承剛,周倩。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我為您點亮健康,您為我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