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代勳勳:​俄宣佈暫停履約——烏克蘭危機陰影下國際軍控體系再受衝擊

【世界知識】代勳勳:​俄宣佈暫停履約——烏克蘭危機陰影下國際軍控體系再受衝擊

 點擊 世界知識  關注並星標

每天與你一起

平實理性看世界

2月21日,俄總統普京宣佈俄暫停履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國際社會大為震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迅疾表示,美國“準備隨時與俄羅斯討論限制戰略武器的問題,無論世界上或我們的關係發生了什麼”。

美俄圍繞核問題接連鬥法,俄暫停履約是其中一環

近年來,美頑固堅持冷戰思維、奉行大國競爭戰略,先後退出《中導條約》《開放天空條約》等,導致美俄間一系列軍控協議相繼失效,目前僅存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也是在到期前最後一刻才倉促延期。當前,在美俄持續對抗的背景下,雙方都將核力量視為達成地緣政治目標的手段,政治因素已超越共同安全需求,成為決定條約命運的關鍵。

烏克蘭危機期間,美俄在核武器使用上互不示弱。俄持續釋放核武器實戰化運用信號,先後調整核力量戰備等級,警告“三戰”將是核戰,舉行戰略遏制力量演習甚至列出核打擊清單,標定北約軍事介入“天花板”,意圖懾止美北約干預衝動、影響戰場態勢演變。對此,美以“延伸威懾”回應,以“維護盟友安全”之名行“核擴散”之實,試圖建立“核聯盟”以升級威懾力度、把控地緣政治鬥爭進程。在核查問題上美俄互相指責對方阻礙軍控進程。2022年8月,俄宣佈暫停美對其設施的核查活動,表示是對美剝奪俄核查權利的被迫應對;11月,美俄討論恢復設施核查機制但無果;2023年1月,美國務院提交報告,稱俄拒絕美在俄領土上進行核查,因此無法證明俄遵守軍控條約。據《華盛頓郵報》稱,“《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規定的定期核查在過去三年中沒有進行”,條約幾近名存實亡。

此次俄宣佈暫停履約,主要有以下三點考慮。一是軍控權利義務失衡,核查機制面臨現實阻礙。由於美西方對俄施加單邊制裁,俄美間正常航空服務已中斷,部分國家對俄關閉領空,俄核查人員無法前往美國,但美相關人員卻可以不受限制地前往俄。二是“西方集體”一致反俄,核武器“聯盟”對俄構成新威脅。俄事實上與整個西方世界對抗,成為美英法三個擁核國家核武庫的潛在“打擊對象”。為此,俄必須將“西方集體”的核實力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判,評估其對俄的安全威脅,遂要求美英法參與軍控機制。三是威脅取消升級核威懾的諸多限制,以迫使美審慎考慮對烏援助問題。因此,俄既“撂出狠話”,表示如果美進行核試驗,俄將對等開展核試驗;更“留有餘地”,表示此舉具有臨時性,俄仍遵守條約限制,為自己和對手留下轉圜空間。

核武器工具化趨勢加劇,現行軍控機制前景堪憂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擁核國家,美俄間達成的一系列軍控協議是國際戰略均勢的重要保障。但近年來,俄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對抗日趨顯化激烈化,美俄兩國都有傾盡“工具箱”手段削弱對方的架勢,其中就包括使用核手段。核武器工具化趨勢嚴重破壞了現行軍控機制,爆發核“對決”的風險急劇上升。

一是核博弈夾雜大國競爭因素,美俄核力量使用愈發激進。為了在大國競爭中獲取優勢,美俄對核力量愈發倚重,核武器在捍衛國家利益方面的地位上升。俄在2020年頒佈的最新版《俄聯邦核遏制領域國家政策基礎》中,就明確提出使用核武器的四種情形,核武器使用門檻顯著降低。美國核力量使用則更具進攻性,調整了核武器使用限制條件,突出強化首次打擊、跨域打擊、有限核戰爭等,意圖同時威懾中俄兩國。

二是美俄加緊搶佔核競爭新賽道,現有機制難以約束軍備競賽。由於戰略核武器具有限制約束多、使用條件嚴苛、打擊範圍不可控、後果極端嚴重等一系列侷限性,美俄紛紛開闢核競爭新賽道,不斷推動核武器小型化戰術化,積極研發高超聲速武器,推動太空、深海、極地核武化,而現行軍控體系對此沒有明確規定,難以有效約束。在核力量發展狀況不明的情況下,本著“料敵從寬”原則,美俄兩國核備戰衝動升高,核軍備競賽可能加劇。

三是烏克蘭危機耗盡美俄戰略互信,軍控的共同利益基礎不復存在。烏克蘭危機前,儘管美俄間存在巨大分歧,但總體上仍遵守避免爆發核戰爭的共識。然而,危機的爆發打破了這一局面,美旗幟鮮明地挺烏反俄,對俄毫無保留地制裁,對烏傾盡全力地援助,美俄雙方已處於事實上的敵對狀態。為了在這場觸及根本利益的鬥爭中贏得勝利,美俄可能祭出所有手段,更無暇顧及軍控體系崩潰帶來的嚴重後果

(作者來自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


·  END  ·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識》2023年
第7期
責編:羅潔
查看本期目錄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本期
雜誌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