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結束後,有很多國民黨軍將領敏銳的意識到,繼續跟著蔣介石只有死路一條,於是便果斷起義加入紅色陣營,比如田敬堂,他是一位抗日英雄,曾在抗戰時立下了汗馬功勞。1949年起義後,黨組織本想讓他當司令員,但他卻選擇解甲歸田,甘願過普通生活。
田敬堂是河南人,生在一個貧民家庭,7歲那年,他看著鄰居家的孩子去上了私塾,便求父親也送自己去讀書,但父親手頭拮据,根本沒有能力供他上學,他為此失落了好一陣子。10歲那年,他被送到地主家裡做工,期間受盡了欺負和壓榨。17歲那年,他告別雙親,來到城裡闖蕩,正巧碰到西北軍在徵兵,他果斷報名入伍,想要效仿古時候的霍去病在馬上博取功名。
直奉大戰時,他身先士卒,率先向前衝鋒,第一個踏上敵人陣地,一舉奪得“先登”的美譽,旋即被提拔為班長。中原大戰時,他又先後兩次立下大戰功,被越級提拔為連長,同年下旬,他到軍官訓練團學習了一段時間,畢業後再升為營長,軍銜為少校。當時他方才21歲,可謂意氣風發,少年英才。
抗戰時,他率部在中原與敵人大戰,娘子關戰役時,他親率本部300餘人斜插到一支日軍聯隊後方,截斷其退路,協助友軍將其全數殲滅。1938年,他跟隨大部隊轉往臺兒莊作戰,3月中旬,他所部開始與日軍交戰。日軍出動了坦克和飛機協同作戰,猛烈的炮彈與航空炸彈像雨點一般砸在國民黨軍的陣地上,但田敬堂抵死不退,指揮部隊英勇向日軍還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堅守陣地兩天兩夜。
到最後,他的營只剩下不到50名倖存者,基本失去了戰鬥力,他本人也被擊傷腿部,只能拄著柺杖行走。至4月初,戰鬥才結束,日軍被擊潰,國軍取得一場大勝。田敬堂也被換下火線,轉往後方醫院療養,半年後才完全康復,重回部隊。1939年,他升任團長,次年被調到主力團當團長。
田將軍秉性剛直,從來不會阿諛奉承,曲意逢迎,也沒有“吃空餉”、“喝兵血”的壞毛病,待部下如同手足,獎賞分明,將部隊帶得有模有樣。有一次,蔣介石心血來潮,要召見包括他在內的十幾個團長,但他卻拒絕應召,他直言自己的團長是靠著軍功提拔上來的,不是老蔣給的,所以沒必要捧其臭腳。
解放戰爭伊始,高樹勳將軍起義,並寫信給田將軍,勸他也脫離老蔣,投入紅色陣營。誰料這封信居然被軍統的特務截獲了,田當即被冠以“叛國罪”逮捕入獄。後來,是孫連仲與另外幾個西北軍將領聯合做保,才將他給營救出來。1948年,他出任某加強師師長,當年年初,老蔣命令他追擊李先念部,但他卻消極執行命令,走走停停,明顯就不想跟解放軍打仗。
1949年初,淮海戰役結束,黃河以北的國民黨軍基本被消滅,國府大勢已去。與此同時田敬堂率部退入四川,駐紮於南江一帶。我方還是很希望能將田將軍爭取過來的,因此派遣專人秘密聯繫他,勸說他棄暗投明,脫離老蔣。田將軍其實早就不想在國府待了,馬上同意起義。1950年,他被安排到軍政學校學習,2年後受邀到解放軍高級指揮學校擔任教官,1953年,鄧公找他談了一次話,決定安排他到省軍分區當司令員。但他卻拒絕了這份好意,他表示自己的父親年邁,且雙目失明,正需要照顧,他想解甲歸田回家去盡孝道。
1954年,他辭去所有職務,回到了老家項城,又當起了老農民。家鄉的老百姓因為他曾經在國民黨軍中供過職,因此對他充滿戒備,從來不主動和他往來,而他的退伍安置費也在購置土地和房產時花得一乾二淨,這導致他的生活狀況越來越差。後來,他的妻子實在忍受不了這般窮苦日子,便向縣政府求助,縣政府對此很是重視,馬上給他安排了一個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他的生活狀況這才有了些許改善,1986年,田將軍因病去世,時年80歲。
田敬堂將軍是一位愛國將領,在國家遭遇入侵、民族危亡之際,他毅然挺身而出,率軍與日寇激戰,誓死保衛華夏領土。解放戰爭時,他不想向同胞揮刀,遂想方設法避戰,後來更是在我方的勸說下起義,客觀上加速了民族解放,推動了人民政權建立,這份功績永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