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臺江村BA走紅網絡。一方小小的籃球場,周圍人山人海。這幾天,村BA影響力已經擴大到國外,籃網球星西蒙斯看到以後,提出要為馬場鎮村民捐建一塊籃球場地。這不禁令許多網友好奇,臺江村BA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比賽?
臺江村BA觀賽場景。來源/新華網
臺江縣位於今天的貴州省黔東南州。由於籃球場地設在農村,參加籃球賽的絕大多數是農民,因此當地人仿照NBA、CBA,給籃球賽起了個親切的名字——“村BA”(BA,即Basketball Association),土洋結合,頗有趣味。臺江與籃球結緣,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臺江縣少數民族多,節慶日也不少。每逢節日,村裡的男女老少就喜愛組織籃球賽一起熱鬧熱鬧。近幾年,在媒體和流量的加持下,臺江村BA被看到,在社交網絡中爆火。
20世紀70年代,臺江縣“苗寨女籃”赴畢節參加錦標賽的合影。來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黔東南州委員會編《黔東南百年珍影》
與彙集著眾多職業球員的NBA、CBA不同,臺江村BA是一場十分純粹的業餘聯賽。親臨比賽現場,你不僅能看到百村大戰、縣域爭鋒,也能看到麻鴨鱘魚等土特產獎品、密密麻麻的梯子……原汁原味,沒有商業氣息。這份“真實”與“地氣”,吸引著五湖四海籃球愛好者到來。
曾幾何時,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各地的工廠、村社都有以車間、工廠、村社為單位的籃球隊。為何新中國初期群眾體育特別發達?風風火火的集體年代群眾體育能有多燃?
從體育救國到群眾運動
要解釋新中國初期群眾體育火熱的現象,得從近代以來人們對“體育”的認識說起。
談到“體育”,人們腦海中第一反應是比賽,充滿競技色彩。英語“sport”也主要指競技性較強的運動項目。不過,這主要是現代體育給人的觀感。我國傳統體育的項目,如類似曲棍球的“捶丸”、類似花式足球的“蹴鞠”,在競技性外,更突出的是娛樂性。
近代以來,受西方體育思想影響,我國的體育運動從傳統體育開始轉向現代體育。在此過程中,“體育”承擔著更為重要的責任——救國。20年代初,“體育救國”思潮在國內頗為流行。
最早,有識之士認為“體育救國”的內核是“尚武”。為此,洋務派曾將體操引入新軍訓練。北洋水師學堂的學員王恩溥回憶,最初學堂練習的是德國操,平時也都會演習方程操和軍事操,戊戌年以後,學堂的德國操改為英國操。時人眼中,只有強兵尚武才能夠抵禦外國入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兵操在國內走向衰落,比起較為刻板的體操,人們開始崇尚更為自然的體育運動。“體育”開始與強身健體、強國強種關聯。1915年,上海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召開,體育家王正廷觀賽完後感慨:“吾國文弱已達極點,故國家有岌岌不可終日之勢。今欲救國必先強種,既欲強種,非男女體育同時提倡,不可奏效。”在強國強種觀念的影響下,現代體育發展迅速,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開展全國運動會次數達四次。不少地方都修建了大型體育場。20世紀30年代,體育場的數量增長速度尤其快,1936年時,全國市、縣體育場已超2800餘個。
與此同時,中共革命根據地中也開展了許多群眾體育運動。中央蘇區以“發展體育運動,養成工農群眾的集團精神與強健體格”為指導方針,依託俱樂部開展活動。俱樂部開展的活動,除了現代體育項目外,還包括拳術、劈刀、鞦韆等傳統體育項目。延安地區當時流行“每日十分鐘運動”,運動的內容主要側重射擊、投擲等軍事項目。“體育”被認為是有助於增強體質、提高效率,進而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有效途徑。
重視體育的思想一直延續到當代。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1952年,毛澤東主席發起“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此後,各類推動體育發展的文件陸續出臺。
1952年,全軍運動會上,運動員在進行識字賽跑比賽。攝影/嶽國芳。來源/《文史博覽》2022年第1期
面對當時的國際環境,我國選擇蘇聯作為學習的對象。賀龍曾在《新體育》雜誌發表文章,系統介紹了蘇聯體育經驗,提到“蘇聯體育運動的群眾性已經發展到全民的規模”。1958年我國推行《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文件中,體育運動按照體能和技術被分為三個層級,即預備級、第一級和第二級。預備級中要求全國各地的學校、廠礦、機關、部隊開展“因地制宜”的體育鍛煉方法。
在政策的鼓勵下,一時間,從政府機關到全國群眾,從工礦企業到各級學校,全國各地掀起體育運動浪潮。在這股浪潮中,籃球、排球等項目又成了民眾開展最廣泛的運動項目。
燃:當革命熱情與群眾體育相遇
貴州正安縣一直有“籃球之鄉”的美譽。據當時一位公安局工作人員回憶,當時縣局幾十個幹部成立了甲乙丙丁四支籃球隊,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有活動。沒有球場的單位,也會在下班後集中在縣聯社球場附近進行比賽。兩個半籃各排幾支隊伍,輪班上陣,到天黑也不曾間斷。這一傳統延續到六七十年代。男女老少觀賽特別踴躍,他們自帶板凳,把球場四周圍得水洩不通,裡三層、外三層,一層比一層站得高。
據作者回憶,觀球時的緊張感令人難以忘懷。由於兩隊比分咬得很緊,場內觀眾往往鴉雀無聲,緊張得喘不過來氣。一旦看到球員的精彩表演,場內即刻爆發雷鳴般掌聲。球隊的領隊也默不作聲,一個勁兒抽菸,等球賽結束了,菸頭佈滿了座位周邊。
場外群眾緊張,場內打球的隊員更是拼盡全力,絕不讓觀眾失望。有的球員為了爭奪一個球,摔倒在水泥地上,肩膀到肘關節都擦破了皮,血流不止,也依舊一聲不吭,有的球員腳掌起了水泡,跑時鑽心疼,也依舊咬緊牙關繼續比賽。對於場上的球員來說,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就是為榮譽而戰,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當時學校、機關、工廠都有球隊,開展各類友誼賽、邀請賽。比如武漢地區最有名的幾支地方籃球隊,就來自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鍋爐廠、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昌造船廠。職工們體育熱情高漲,江蘇丹陽縣還曾利用拆下的城磚製造燈光球場,便於民眾打球與看球。
1954年,保定機械廠職工對河北醫學院學生的籃泳比賽正在激烈進行。來源/《文史博覽》2022年第1期
鄉村體育也在當時發展得紅紅火火。
沒有運動器材與運動場地,村民們就用木料做跳高架,自己動手挖沙坑。沙坑沒有沙子,就把切碎的稻草代替沙坑。連廢棄輪胎也沒有被落下,兩個廢棄輪胎可以做成簡單的舉重器材。當時的各種運動場地也是村民自己動手建成的,很多籃球場都是用石灰、砂混合平整而成。
1957年,用車輪做槓鈴強身健體的青年。攝影/何世堯。來源/《文史博覽》2022年第1期
儘管條件較為艱苦,但在村民的熱情支持下,鄉村體育仍開展得十分熱烈。
河南省靈寶縣也是著名的籃球之鄉。20世紀50年代,全縣有四百餘個行政村,兩千多個自然村,絕大部分的村設置了籃球場。村民們對籃球設施的要求不高,球架用一根木頭釘上板子,籃圈請本村鐵匠師傅打製,球架栽在村頭的打麥場,用石塊劃上邊線,球場便製成。據當時的村民回憶,村裡不少年輕人喜愛打籃球到達了痴迷的狀態,即使是球被補了無數次,規則尚未完全清楚,也絲毫沒有影響大家打球的興致。
村與村之間還經常會打比賽。一些村級比賽結束後,村幹部會組織分發獎品,貴點的有自行車、長虹彩電,簡單一些的就是獎旗或獎金。大家對獎品倒也不是那麼看重,打球時的拼盡全力,獲勝後的喜悅才最振奮人心。
隨著群眾體育不斷地普及,加之歷史上的運動傳統,一批體育之鄉湧現出來,除了剛剛提到的籃球之鄉,還有“排球之鄉”“武術之鄉”“游泳之鄉”“體操之鄉”……廣東臺山縣是著名的“排球之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該地的排球隊伍從63支發展到2000餘支,1957年周恩來總理稱讚廣東臺山——“全國排球半台山”。
周恩來總理接見台山運動員。來源/台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
一些傑出的職工運動員通過群眾體育走上了更大的舞臺。據學者統計,1956年參加第16屆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的92名運動員中,有27名是職工運動員。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還在中小學一以貫之延續的廣播體操也誕生於五十年代。1951年,新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公佈。總體來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群眾體育運動對增強人民體質,加強國防和經濟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相互平衡:普及與提高
不過,為什麼現在村子間、單位間打比賽的頻次不比以往呢?
這或許與近年來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的戰略調整有一定關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主要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勞衛制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改革開放以後,這一方針轉變為“競技體育優先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曾派運動員參加過第15屆奧運會,但由於國際奧委會中少數人蓄意製造“兩個中國”,1958年以後,我國同國際奧委會斷絕一切關係。直到改革開放後,我國才恢復在國際奧運會的合法席位。此後,在各類國際體育舞臺上爭金奪銀成為我國體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目標。
1979年,第二次全國體育工作會議提出:“國家體委和省一級體委要在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前提下,側重抓提高”。1986年,《人民日報》刊登《對我國體育路子發展的幾點思考》,談到“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是有區別的,目前應以競技體育為主,優先走入世界行列,然後反過來推動群眾體育發展”,說明了國家體育建設的總體新思路。
隨著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一系列振奮國人的消息傳來:1981年中國女排在世界盃賽上勇奪冠軍;1984年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在第23屆奧運會摘得第一塊金牌;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召開,亞洲雄風震天吼;2003中國北京申奧成功,舉國同慶……
國際比賽上接連取得勝利給國內民眾帶來極強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熱情。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國營大廠間還會經常開展職工錦標賽,許多地方形成百場比賽、千次活動的盛況。村子之間也會建立俱樂部,組織籃球愛好者進行比賽。比賽時場內運動員專注與配合,場外觀眾大聲呼喊、鼓掌、歡呼,現場氣氛極具感染力。
不過,隨著鄉村人口流失、體育職業化、市場化改革等諸多原因,客觀上,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出現了分化。群眾體育運動項目除了籃球之外,還多了羽毛球、乒乓球、登山、慢跑、體操等項目。村子、機關、廠礦普遍設立籃球隊,經常比賽的現象也有所減少。2009年以後,競技體育優先發展又發生轉變,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逐步深入。目前,推進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成為主要方向。
這麼看,今天的臺江縣村BA並不是突然興起的“新”現象。更為難得的是,臺江村BA在賽事運營中抵制資本介入,這使得這裡的籃球聯賽更為純粹。
在這場屬於百姓自己的籃球賽中,沒有明星,沒有冠名,村民在賽場盡情揮灑汗水,為家鄉而戰,場外觀眾拿來鍋碗瓢盆梯子助威吶喊,喜慶熱鬧。恍惚間,人們好像重回那個火熱的年代,找回了原本對籃球的熱愛。臺江村BA走紅後,各省也開始關注到本省融於鄉土脈絡的體育活動,原來,這些因純粹而快樂的運動,我們這兒也有。
從某種意義上說,臺江村BA不僅帶來了流量、帶火了當地旅遊,也讓我們看到了群眾體育無限的發展空間,看到了質樸的鄉土底色與競技體育本色。
3月25日,臺江“村BA”銅仁隊與黔東南隊的比賽現場(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歐東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