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將亡,獨木難支

國之將亡,獨木難支

延熙十三年(250),諸葛亮已謝世十六年,蜀漢依舊不遺餘力地執行他當年在隆中給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時制定的終極戰略:北伐曹魏,統一中原。
此時,蜀漢的北伐主帥是“天水麒麟兒”姜維。作為諸葛亮的“迷弟”,這一年,姜維像往常一樣開始了他主導的第五次北伐。
出師隴西之前,他派人給羌人部落送信,邀請羌人與蜀漢軍隊一起行動,兩面夾擊曹魏勢力。但由於雙方鮮少合作,兩軍並未能即時攻克魏國重鎮西平郡(今青海西寧)。
不過,對於姜維而言,此戰也並非毫無戰果——大軍撤退之日,在俘虜中有位自稱是曹魏中郎將的西州男子郭脩,表示願率手下投靠蜀漢。
說實話,在後諸葛亮時代還有人願意投降蜀漢,簡直是“活久見”。可姜維並不疑心對方的身份,他將郭脩自戰場上帶回成都。蜀漢後主劉禪第一時間封郭脩為左將軍,讓其享受當年馬超的待遇。
沒有人意識到,郭脩的出現將讓蜀漢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原話,相當於指定了自己身後的歷任接班人。所以,自蔣琬、郭攸之、董允等良臣相繼離世後,費禕就成了新一任接班人。
但與昔日六出祁山、星落五丈原的諸葛亮相比,新任的大將軍兼錄尚書事費禕更熱衷於種田。待蔣琬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後,大權在握的費禕便帶著蜀漢的主力部隊,移師漢中屯田,朝中日常事務則交由他一手提拔的尚書令陳祗處理。
費禕這樣做,源於蜀漢先天的“貧窮落後”。有學者估算,魏、蜀兩國初建的黃初二年(221),魏國有103萬戶,682萬人,約佔三國總人口的60%;蜀漢20萬戶,32萬人,約佔三國總人口的12%。人口存量的巨大差距,讓費禕頗為焦灼——要想實現先主劉備與諸葛亮的政治願景,那就必須先讓百姓吃飽穿暖,再造人口。然後,憑藉充足的有生力量,以戰養戰,才有可能實現對魏作戰的勝利。
然而,費禕的所作所為,同為錄尚書事的衛將軍姜維卻不太認可。

▲《新三國》裡的姜維。圖源:影視劇截圖

姜維首先對費禕的“代理人”陳祗便持保留態度,認為此人私德有虧。
早在劉備時代,年及弱冠的陳祗就已聞名天下。後來,受到費禕賞識,繼董允之後任侍中。當時,在後主劉禪身邊,宦官黃皓受寵一時,董允任侍中期間經常找黃皓的麻煩。每當董允苦心勸諫劉禪行善政時,就會將矛頭對準黃皓。所以,董允在世時,黃皓總擔心自己小命不保。陳祗上任侍中後,卻選擇向以黃皓為代表的宦官集團妥協,還時不時讓黃皓插手一些無關緊要的內務,以強化雙方的關係。儘管陳祗在軍事上與姜維皆是“主戰派”,但他的作派卻讓姜維感到無比厭惡。
諸葛亮去世時,姜維侍疾榻前,得以聆聽軍師最後的教誨。
彌留之際的諸葛亮,已經沒有太多時間交待後事,可他還是指明瞭接班人的人選,並奠定了北伐大計,這多少讓姜維產生了大局已定的“錯覺”。更何況,諸葛亮在早年給劉備的《隆中對》中就寫明:“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如今,雖然形勢早已不復諸葛亮當初的預計,但有利的條件就是“天下有變”——發生於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事件”中,魏國太傅司馬懿血洗大將軍曹爽集團,震動天下。此次事變中,討蜀護軍夏侯霸擔心掌權的司馬懿父子搞連坐(司馬師的政敵夏侯玄是夏侯霸的堂侄),先行一步扯起了反旗,倒戈了蜀國。
夏侯霸是夏侯淵的次子。當年在定軍山之戰中,夏侯淵與蜀漢名將黃忠對陣,並被後者襲殺。因此,夏侯霸抵達蜀國時,心裡是有怨懟之氣的。但後主劉禪拿夏侯霸與自己有姻親關係(張飛的老婆、劉禪的岳母夏侯氏是夏侯霸堂妹)說事兒,緩解宿怨。他特地找來自己與皇后所生的孩子,讓其給夏侯霸磕頭,並稱:“此夏侯氏之甥也!”對於夏侯霸耿耿於懷的殺父之仇,劉禪則給予寬慰:“此前兩軍交戰在所難免,令尊作戰勇猛天下皆知。之後與我軍對戰,不幸亡故於亂軍之中,朕也深表惋惜,然這一切皆戰之罪,非兵之過也。請放下過往芥蒂,不要再執迷於此事了。”這段說辭最終是否開釋了夏侯霸,不得而知。不過,此事之後,他選擇留在蜀國,成為車騎將軍,並加入北伐序列,率軍向從前的父母兄弟開戰。
夏侯霸降蜀,也讓姜維倍感鼓舞,畢竟有一個如“活地圖”般的降將,北伐大計便有盼頭了。
然而,北方形勢仍不明朗,姜維不免有些擔心。他向夏侯霸詢問其南來之時,司馬懿的下一步軍事意圖。夏侯霸告訴他,就目前形勢看,司馬懿還只能將注意力放在解決內部矛盾上,短時間內蜀漢是太平的。不過,他南來之際,魏軍之中崛起了一位新興的將領——鍾會,此人是魏國前任太傅鍾繇的幼子,與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的關係很鐵,而且見過他的人,多數都將其比作“當世張良”。如果魏國將來重用他,那麼,位居南方的蜀漢和東吳,恐怕都難逃滅頂之災。
姜維到底是懂得撲滅星星之火、防止燎原之勢的道德。夏侯霸剛替他分析完,他就去找了費禕,要兵要糧,準備再次北伐。
看著內心躁動的姜維,費禕卻很沉得住氣,他只給姜維調撥了一萬人馬,並鄭重地告誡他:“你看,咱們從前都是孔明軍師的部下。當年丞相如何用兵如神,我們都是有目共睹的。可丞相六出祁山也沒能興復漢室,咱們的才幹都不如他,你又何苦帶著這一大幫子弟兵去招惹敵人呢?還不如與我一同屯兵蜀地,保境安民,等哪天蜀國也出了個不輸鍾會的軍事天才,再興兵攻打魏國,保不齊就能一把扭轉乾坤,完成數代以來的夙願。你不要老想著靠一兩次大捷就能挫敗我們的敵人,現在的形勢已經不是當初天下剛剛三分時那樣,凡事還得多動動腦子,三思而後行。否則,萬一有什麼閃失,悔之晚矣!”
費禕的話,已經將蜀國的劣勢擺在了面前,就看姜維如何定奪了。
姜維並不打算就此罷休,一萬兵力雖然有點捉襟見肘,但兵貴在精而不在多。想當年諸葛亮聯合東吳都督周瑜發起赤壁之戰,蜀、吳聯軍不過三萬人,照樣將曹操號稱“八十萬”的大部隊打得丟盔棄甲。姜維堅信,即便自己的才智不如諸葛亮,但憑區區一萬人對抗曹魏,勝敗猶未可知。

▲曹操。圖源:影視劇截圖

姜維此番總算沒有高估自己。他率軍出蜀後,迎頭就撞上了郭淮、陳泰和鄧艾率領的大軍。這三人中,郭淮和陳泰是姜維的剋星,陳泰任雍州刺史期間,姜維沒有一次成功越過兩國防線。鄧艾則是日後攻滅蜀國的名將,要想在他手上討到便宜,並不容易。然而,這一次姜維卻與魏軍對峙了許久,直到司馬昭率軍前來助戰,才不得已收兵回蜀。而他帶出去的蜀中子弟,除了部將句安、李歆等少數幾人選擇投降魏軍外,其他人都被他重新帶回益州。
姜維如此努力,費禕卻完全無視姜維的戰果,仍舊執著於屯田,希望為蜀漢帶來經濟復興。
屯田休戰確實有利國利民的一面。但從古至今,想要通過偏安的方式來實現國祚長久,基本只是幻想。諸葛亮早就在《後出師表》中把道理挑明瞭:“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即便不去挑起戰事,有一天,敵人強大了,蜀漢也只有被吞併的份兒。與其坐等被人分食,還不如主動搏一把。
漢中的農作物長勢喜人,費禕終於在郭脩投降的次年(251)返回成都,打算將收成的喜訊告知正在宮裡宴樂的後主劉禪。
在漢中屯田三年,費禕沒有回過一次成都。此番回朝,他除了想見見故舊同僚,也想聆聽錦官城內的百姓心聲。然而,他剛踏入成都,就被一個算命先生擋住了去路。算命先生掐指一算,告訴費禕:“都邑無宰相位,你還要不要進城?”
一般來說,像這種半仙兒的預言,信則不靈,不信則靈。費禕兼任的錄尚書事,自漢代開始就是宰相的加官。如今,聽半仙兒這麼說,費禕難免會將預言與自己的境遇相結合。在成都待了不到半年,他就以農忙為由,率軍前往漢壽(今四川廣元市昭化區)屯田了。
離開成都後不久,他就接到了朝廷加官進爵的任命。延熙十五年(252),劉禪特准費禕在漢壽開府治事。
蜀漢歷史上,獲得開府治事權力的,在費禕之前,僅有諸葛亮和蔣琬。開府治事意味著費禕有權在漢壽徵辟屬官,建立私人屬性更強的軍政體系,擁有更大的人事任免權。毫不誇張地說,劉禪的任命,相當於給蜀漢找了個“二皇帝”。
費禕用了很短的時間便在漢壽建立起自己的宰相班底,並讓人每日往返送來朝中最要緊的軍務奏章,減輕劉禪的負擔。
不料,就在費禕到達事業巔峰後不久,漢壽城內卻傳出一則驚天新聞:延熙十六年(253)正月初一,大將軍費禕在府中飲宴,突遭魏國降將郭脩刺殺,傷勢嚴重。費禕已被送醫,兇手亦被蜀軍當場襲殺,事件未造成其他人員傷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