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物古韻 弘揚文物匠心

傳承文物古韻 弘揚文物匠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近年來,寧夏堅持以長征、長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統領,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深入挖掘闡釋利用好寧夏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豐富文化供給、推進文化遺產傳承、增益民族團結、構築精神高地。

近日,由國家文物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主辦的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在山西舉辦。大賽以“保護文化遺產 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設置木作文物修復師、泥瓦作文物修復師、陶瓷文物修復師、壁畫彩塑文物修復師、金屬文物修復師、考古探掘工6個競賽項目,共產生一等獎10名、二等獎22名、三等獎42名。

寧夏共選派6人參加3個項目競賽,取得3個三等獎的優異成績:寧夏固原博物館副館長武瑛獲壁畫彩塑文物修復師項目三等獎、寧夏博物館文物修復師李琦獲陶瓷文物修復師項目三等獎、寧夏銀川惠晟博鑽探諮詢服務有限公司考古探掘工佘保權獲考古探掘工項目三等獎。

壁畫彩塑文物修復:

壁上丹青 繁華再現

武瑛,現任寧夏固原博物館副館長,已從事文物保護修復相關工作16年,完成壁畫、陶器、銅器、鐵器、石器等百餘件文物的修復工作。

▲ 武瑛在修復壁畫


比賽採用抽籤的方法來選取修復的文物。武瑛謙虛地說:“我的運氣比較好,抽到的壁畫病害比較典型,保護修復的難度相對來說比較容易。”

“我所抽取到的壁畫,有的地方已經漫漶不清,只能隱約看到墨色線條。”武瑛先對壁畫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對壁畫病害進行評估後確定了接下來的技術路線及修復步驟。根據對壁畫的細緻觀察與“診斷”,武瑛決定先大面積清洗後再進行畫面加固,對局部起甲(壁畫底色層或顏料層發生龜裂成鱗片狀捲翹)部位先行加固後再酌情清洗。

畫面清洗是一個耗費時間、比拼耐心的環節,棉籤纏繞的薄厚、棉籤蘸取清洗試劑的量、棉籤滾動的方式、棉籤更換頻率等方面都有相關的注意事項。因此比賽第一天的時間大都奉獻給了清洗環節,武瑛的領隊李強對她說:“我在場外想給你拍照,但基本抓拍不到正臉,你一直在低頭幹活、埋頭清洗。”

清洗完成之後,還有對壁畫畫面加固、重新填補殘缺部位等繁瑣工序。比賽第二天下午,武瑛開始修復壁畫,也就是上色、補色的階段。“這項工作一直是我壁畫修復工作中的弱項,完成的結果自我感覺非常不滿意,平時工作中有大量時間可以讓我不斷調整。但比賽就是比賽,不但比的是修復方法,也是對修復工作熟練度的把握。”武瑛說。

▲ 武瑛修復的壁畫前後對比


1個小時的理論比賽、14個小時的實操比賽,讓武瑛收穫很多。“能夠與業內有名的壁畫修復大師同臺競技,是學習,更是人生的一次大考。”

武瑛認為,保護文物的意義非常重大,每一件文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對一名文物修復工作者來說,保護好、傳承好它們是其一生不可懈怠的責任。她希望全社會能更深入地瞭解修復師這個職業,瞭解他們擇一業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明白這個職業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心,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壯大修復師隊伍。

陶瓷文物修復:

無痕修復 仿若天成

“進入寧夏博物館就是我的夢想。”大學畢業後,李琦順利考入寧夏博物館,成為一名文物修復師。談到自己的夢想,李琦雙眼閃著光芒,“寧夏現在知道無痕修復的人還很少,我想讓更多的人瞭解無痕修復,想要把重要的瓷器文物都修復好,讓全世界都看到。”

年僅26歲的李琦已有8年的古陶瓷修復經驗。受父親的影響與薰陶,李琦接觸到了陶瓷文物修復這個行業,並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訓練。“一開始是我爸爸對文物收藏、文物修復感興趣。我真正接觸之後,也愛上了這個行業。”李琦在接受採訪時說:“文物是有生命、有溫度的,我要通過修復,讓它們的美重新綻放出來。”

▲ 李琦正在對文物進行補色

李琦介紹,她所參加的陶瓷文物修復師項目要求的修復方法,為瓷器修復方法中技術難度最高的無痕修復,需要很高的修復技能。修復完成後要讓觀眾看不出來哪裡發生過破碎,對選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比賽中,李琦抽到的文物有兩件:一件是粉彩罐蓋,要求對其進行粘接。但此件器物已有歷史粘接痕跡,且接縫處殘留的膠粘物很厚。如果要重新進行粘接,則需要首先對罐蓋進行除膠操作後,再進行清洗、粘接。在很短時間內,清洗日積月累附著在瓷器表面堅固的雜質,是一項艱鉅、耗時、困難的操作。因為這個小插曲,李琦在與裁判組溝通的過程中花費了很多時間。

另一件則要求對殘損的青花纏枝蓮紋盤進行無痕修復,修復步驟為清洗、補缺、打磨、作色、補繪。作色和補繪操作尤其困難,需要用常溫的化學材料模擬高溫反應後的自然結果,補配上去的材料需達到和周邊完成器物一模一樣的效果,需要修復師有長時間、豐富的修復功力,才可一筆成線,仿若天成。

▲李琦無痕修復前後作品(宋影青雙魚盤)對比

無痕修復需要使用一些化學材料,裡面的二甲苯、丙酮等物質對會對人的神經產生傷害。在參賽現場,接近50位選手一起打開工具盒進行修復,散發出來的味道非常刺鼻。李琦專注於分析自己抽到的文物,晚戴了幾分鐘面罩,吸入了一些氣體,導致比賽結束後的幾天頭都很疼。李琦強忍著頭疼完成了比賽。“我覺得沒發揮好,其實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成績。雖有遺憾,但只能明年再戰了。”李琦說。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李琦分享了觀看國家文物局拍攝的本次大賽宣傳片後的感受。“看完之後感覺熱血沸騰,自己更有幹勁了。這兩年國家愈發重視文物保護者,這次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的成功舉辦就是一個很好的印證。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了解到文物修復這個行業,讓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考古探掘工:

一鏟探千年 

咫尺見匠心

佘保權,今年50歲,深耕考古探掘項目已經有30餘年了。他出生在陝西咸陽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家庭兄弟多,家庭生活情況也不是很樂觀。佘保權坦言:“我初中畢業後就輟學務工務農。學過裁縫,幹過雜活,當過麥客。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陝西的考古工地接觸了考古探掘工這個行業,憑著一把子力氣跟著老師傅一步一步走到了現在。”

佘保權與寧夏結緣始於2003年的一次工作經歷,他以勘探技工的身份配合寧夏考古單位進行考古發掘前的勘探工作。也是在那時,他結識了現在的銀川惠晟博鑽探諮詢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斌,並結下深厚的友情。2013年,佘保權正式進入該公司。10年的時間,他與同事們先後承擔了寧夏、甘肅、青海、河北、新疆5個省區近400餘項的考古勘探業務及配合發掘業務,積累了豐富的考古勘探經驗。

▲ 佘保權和同事們

2019年,佘保權曾在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匠技能競賽中獲得考古勘探項目二等獎。也是這次的參賽經歷,讓他對此次參加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考古探掘項目有了一定的信心與底氣。

第一場實操場地是山西晉陽古城遺址,規定3小時內完成3個有效孔的勘探,勘探深度12米並繪製遺蹟平面、剖面圖。第二場實操場地在山西警官學院,在規定的3個小時時間內使用最少的探孔完成“遺蹟”的卡邊並繪製遺蹟平面、剖面圖完成探區地下堆積勘探記錄等。面對著複雜的地層狀況、埋藏磚石難以打孔的惡劣情況,佘保權通過30年的從業經歷和豐富實操經驗對遺址進行初步判斷,遵循田野考古相關工作規程,利用土質土色的變化辨認地層堆積,順利完成了所有比賽項目。

由於地下磚石阻礙,無法鑽探到生土層,進而無法完整了解地層狀況,佘保權只有打穿磚石才能完成土樣的採集和記錄,一次次向下錘擊,一點點向上取土,那雙早已佈滿老繭的雙手又添新傷,雙臂也早已震麻。3個小時總計近12米的深度,他最終將精確的地層堆積狀況和遺蹟情況展現在評委面前。

▲ 比賽現場的佘保權

當問及佘保權在比賽時有什麼特別的經驗和技巧可以分享時,他回答:“考古探掘,沒有捷徑可走,手上的老繭是最好的證明。”

成績的取得背後是30餘年洛陽鏟一鏟一鏟的探掘,正是因為像佘保權這樣的考古挖掘工的精益求精、執著堅守,才讓曾經的地下遺蹟堆積拼湊起完整清晰的文明脈絡。佘保權始終心繫寧夏文物的發掘和保護工作。“寧夏是地下文物比較豐富的地區。從史前至近現代的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物數不勝數。因此,我們要更加重視基礎建設中的考古前置工作,搶救性勘探和發掘工作是保護地下文物不受破壞的重中之重。”佘保權說。

本次大賽級別高、規模大、參賽項目多、社會關注度高,對提升寧夏文物行業職業技能素養、推進文物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利用、建立適應新時代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能人才隊伍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寧夏文化和旅遊廳將重點加強館藏文物修復保護等關鍵技術研究,藉助寧夏博物館、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復實驗室,開展館藏壁畫、瓷器、青銅器修復工藝技術優化提升研究,為廣大文物職業技能人才的成長搭建廣闊的舞臺,營造有利於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氛圍,充分展示寧夏文物工作技能人才的風采。

(圖片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提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