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諸暨,一座位於浙江東北部的低調小城,距離上海約240公里。四周群山環抱,風光宜人。歷史上,諸暨曾是越國故地、西施故里。去年,它入選了“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一,排名第13位。
當代藝術藏家袁宏元,居住在諸暨的母親河:浦陽江畔。就像深藏不露的家鄉一樣,油畫專業畢業的他,在2013年接觸藝術品收藏後,以藏家身份延續著對藝術的熱情,十年來,陸續收了200多件藏品。
袁宏元的新家裝修歷時3年,在1200平米的5層樓家中,展示著近90件藏品。DECO團隊驅車近4個小時,從上海出發來到諸暨,在這個家看到了超越日常生活之外的精神滋養,體驗藝術給予一個空間別樣的開闊。
袁宏元(右),當代藝術收藏家,企業家。1970年代末生於諸暨。2001年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專業。曾於諸暨中學任教美術,後從事建築材料行業。
池陳平(左),室內設計師,於2012年創立了OTL本體建築空間設計,不斷打破設計的固有模式,通過更具國際視野的作品詮釋設計的新定義,擅長用當代藝術的視覺語言來詮釋空間的多元化。
📺點擊觀看當代藝術藏家袁宏元的家
袁宏元生於70年代末,是土生土長的諸暨人。日常經營著一家建築類公司,業餘時間則是位極低調的藝術藏家。除了不定期的出差、每年的自駕遊和參加一些藝術圈活動,袁先生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家中。上午處理工作,下午呆在茶室中閱讀,晚上偶爾邀請朋友來做客。
幾株黑松與藝術品並立於戶外庭院內。大型鑄銅雕塑《白日焰火》由藝術家顏石林創作於2015年;Ciclope戶外地燈來自Artemide。
一層正門入口玄關處,鑄銅雕塑作品《灌木》來自藝術家羅幻;其上方的小幅木板坦培拉作品《吃糖葫蘆》來自藝術家顏秉卿;後方兩幅繪畫作品《桃園-紅果》與《桃園-綠果》來自藝術家付美軍;畫面正中的布面油畫作品《赤焰山川》來自藝術家尹朝陽;畫面右側的布面油畫作品《小區某日》則由藝術家劉鋒植創作於1999年。Civil長凳來自Cassina。
如果說一個好的居所能吸納人們生活的痕跡,從而呈現出特定的豐富性,那麼這個家則因為藝術品的變化而成為了一個永遠未完成的空間……就像主人說的那樣,“藝術品收藏是一件很讓人期待的事情,關注一個藝術家,每年都會有讓你驚喜的作品出現;關注一家畫廊,也會有新發掘的藝術家讓你看到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藝術語言,所以藝術填補了我所有的閒暇時間和精神世界。”
由樓梯望向一層寬闊的客廳。被置於壁爐旁的不鏽鋼雕塑《紙飛機》來自藝術家孫相勇;前方由Piero Lissoni設計的9 LOW大理石小茶几來自Cassina。
一層主客廳,瑞士藝術家Liliane Tomasko的大幅布面油畫作品《孤星》創作於2015年;茶几上的雕塑作品《知覺》來自藝術家吳大偉;由丹麥設計師Aage Bruun & Søn設計的兩把皮質Safari狩獵椅擺放於畫面中央;後方Cosmic Leaf落地燈來自Artemide。
沙發旁的雕塑作品《分身》來自金釹,牆上掛著的繪畫作品為宋琨的《寫真No.5》;Galet大理石茶几和後方灰色面料Adam多人沙發均來自Giorgetti。
袁先生的收藏以70、80後當代中國藝術家的作品為主,形式則從當代水墨延伸到油畫和雕塑等不同媒介,“他們與我是同一代人,有共同的時代背景和相似的教育經歷,所以收藏他們的作品會有更多的認知和理解。”
因此,在眼前的這座住宅處於設計階段之時,他最多考慮的就是如何給藏品充足的展示空間——釋放藝術的靈光,與此同時也讓藝術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實在地解決“不實用”的藝術,融入“實用”的生活所帶來的難題。
我們的初次來訪並未遵從一個家最主流的動線,由地庫進入小區,便從位於負二層的車庫門進入袁先生的家。
位於地下二層的挑高空間會客廳,盤旋而上的旋轉樓梯周圍環繞著豐富的藝術品。樓梯右側的《拳擊手女孩》兩件鑄銅雕塑作品由藝術家顏石林創作於2013年;其後則是藝術家許宏翔於2021年創作的布面油畫作品《遠處的樹》;由Mario Bellini設計的雲朵形Nuvola吊燈來自Nemo;近處Pacific多人、單人羊毛沙發、Gogan茶几皆來自Moroso。
繞過玄關處的大理石屏風,藝術展廳空間於會客廳後隱約可見,旋轉樓梯上下兩側皆陳列著與人等大的雕塑作品,與懸掛在會客廳一旁的油畫作品共同勾勒出來者對這個家的第一印象——撲面而來的藝術”二字。
樓梯上方的《背狼的女孩》鑄銅雕塑作品由藝術家顏石林創作於2013年;樓梯中間的木板油畫作品《泛靈族-靜默者》由藝術家宋琨創作於2020年,左側作品《光之教堂》來自黃宇興。
主人的收藏最集中展示於負二層,其餘藏品則被精心挑選後排布在家中各處,貫穿整個起居、生活和工作的流線。
位於負二層的閱讀室空間,左側的大幅布面油畫作品《決裂》由藝術家汪一創作於2021年;畫面右側的布面丙烯作品《你喜歡小說》由藝術家韋嘉創作於2010年;黑色Metallico餐桌來自Porro;圍繞其間的四把黑色餐椅分別由Vico Magistretti、Egon Eiermann、Arne Jacobsen設計。
設計師池陳平對負二和負一層的挑空區展開了改造,拓寬的天井將天光引入,旋轉樓梯連接上下兩層,以流動的線條緩和建築立面本身的剛硬,光線隨著時間的變化在空間各個區域自由穿梭,營造出輕鬆舒適的氛圍。
最靠內的展廳拼接了不同肌理與顏色的牆面,彷彿一間美術館,卻在形態上被巧妙地設計為“回字形”的半敞開空間。
位於負二層的展示空間宛如一間小型美術館。來自藝術家張英楠的布面油畫作品《迴音》被置於醒目位置;其左側的鑄銅雕塑作品《寓言二》來自藝術家金釹;由Pierre Paulin於1980年代設計的F675蝴蝶椅來自Artifort。
負二層的收藏間內存放著大量收藏作品。
原本的承重柱被保留,裸露的混凝土與鋼筋彰顯著原始的氣息。迂迴的牆面上則散佈著大尺幅的畫作。
展示區一隅,回字形走廊連通了茶室和展示空間。走廊一側的大幅布面丙烯作品《無處可逃1》來自70後藝術家韋嘉;木臺上的雕塑作品《纏》來自藝術家金釹。
負二層娛樂室一隅,沙發後方的布面油畫作品《RSBU》由德國年輕藝術家恩里科·巴赫創作於2018年;上方的布面油畫《行者》由藝術家邱炯炯創作於2020年;右側的中古玫瑰木櫃來自丹麥品牌Schou Andersen Møbelfabrik A/S,櫃子上的人像木雕來自朋友購買於非洲 。
挑空區與茶室、展廳之間由黑色的幾何體拉開距離,隔斷另一側的茶室是袁先生最喜歡獨處的區域,其中擺放著他精心淘來的明治時期的儲物櫃、李朝的邊櫃、北歐的中古櫃、來自阿根廷設計師的中古蝴蝶椅、還有犍陀羅佛像、明代的石墩、波斯的老地毯,同時也有現代的壁爐、一些老的茶具、及當代藝術品……
茶室空間的水池上方的布面丙烯畫作《彈球禮貌知好家哪裡》由藝術家侯子超創作於2022年;畫面近處的白色檯燈來自意大利品牌Stilnovo。
茶室一隅,紙本設色作品《白塔》來自藝術家黃丹;其右側的Akari UF4-33N紙質落地燈由野口勇設計;Antonio Bonet、Jorge Kurchan、Jorge Ferrari Hardoy於1938年共同設計的BKF蝴蝶椅來自Knoll。近處的黑色SJ61BR扶手椅來自B&B Italia。
茶室局部,戴有龍冠、面容慈祥的紅陶犍陀羅佛頭出自公元2-4世紀;紙本水墨作品《馬》由當代水墨藝術家孫浩創作於2016年。
“這麼多的不同歷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東西佈置在一起,最終形成了我特有的茶室風格。”他對空間的設計不追求過多裝飾,而是喜歡將不同元素的傢俱和藝術品放置在一起,讓它們互相之間既有視覺上的衝擊,又有文化上的互補。
位於負二層沉靜的茶室空間。限量版Dobtopus伊姆斯搖椅由村上隆、ComplexCon、Modernica三方聯名出品;左側的衍生作品《母女》由藝術家陳可創作;畫面後方餐廳內油畫《停車場》由藝術家時永駿創作於2021年。
沿著旋轉樓梯來到負一層,巨大的落地推拉門令日光毫不客氣地“邁入”室內,“這裡能看到一層庭院裡的黑松,冬天窗外飄雪,也能坐在這看看。”
負一層的工作區外是採光充足的陽光房,放置其中的晚清八仙桌是主人二十年前的收藏,搬至新家前一直用為餐桌。工作區內, 由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Pierre Jeanneret、Charlotte Perriand設計的一眾傢俱悉數出現LC6玻璃長桌、LC4躺椅、昌迪加爾扶手椅、兩把LC1扶手椅均來自Cassina;來自Artemide的銀色Tolomeo檯燈由Michele De Lucchi設計;手工地毯來自Zamani;近處右側的黑色猴子壁燈來自Seletti,無形中與後側藝術家黃宇興的畫作形成呼應。
這個場景最打動袁先生,他因此將會客廳與工作區都設置在了改造後的挑空部分,工作區擺放著他最喜歡的幾件傢俱單品,來自黃宇興的《光之教堂》也是他最喜愛的藏品之一,被懸掛在書桌正對面空間的牆壁之上——工作間隙一抬頭便可瞥見。
工作區一側,牆面上懸掛著藝術家康海濤於2014年創作的紙板丙烯作品《時光》,其下條案上放置著藝術家李怒的金屬雕塑作品。
工作區局部,大幅架上繪畫《Who am I?》由藝術家黃宇興創作於2008年;東魏534-550年間的彩繪陶馬由主人於荷蘭購得歸國,軀體挺拔颯爽,配以帶有流蘇的華麗馬鞍,與其相近的一件東魏陶馬俑現被收藏於哈佛大學Arthur M. Sackler博物館。
行至一層,大客廳躍然眼前。傢俱和藝術品的選擇都呈現出淺嘗輒止的剋制。同樣以黑色幾何體分割出的走廊空間簡單明朗,通往餐廳的路上巧妙地於牆內埋藏了酒櫃,餐廳區域懸掛著三幅藝術家李津的作品,呼應蔬食的同時不乏玩味。
餐廳區域,紙本設色作品《色香味觸法》與《十八羅漢》均由藝術家李津創作;圓桌中央的玻璃鋼雕塑作品《冷光之三》由藝術家金釹創作於2009年;由37個大理石燈球組成的Bolky吊燈由法國燈具品牌Atelier Alain Ellouz定製;Bellagio餐桌與Aston餐椅均來自Minotti。
餐廳空間窗邊,藝術家李津的書法作品被懸掛於後方牆面;由Douglas Kelly、Ross Littell、William Katavolos於1952年共同設計的T字椅、來自丹麥的中古三角玫瑰木茶几均出品於1970年代;Daphine Terra黑色落地燈來自Lumina。
二、三層的兩間女兒房、老人房與主臥亦通過更為活潑的藝術品選擇與馬賽克地磚等元素,將趣味延伸至更為廣泛的生活空間——從地下到地上,四口之家的生活態度,被這個家不斷地以空間的語言重複著——優雅、幹練、曠達。
三層主臥室,床對面一側的布面丙烯《Luck-u-010》由藝術家葉凌翰創作於2021年。
酷似黑色絨毛的木板上紙張作品《突出的形-5》來自藝術家伍偉;梳妝檯之上的小尺幅木板丙烯作品《琥珀 110321,2021》來自藝術家鞠婷;Frame系列雙人床、床頭櫃來自Giorgetti;Brera床尾凳來自Poltrona Frau;Cadmo壁燈來自Artemide;黑白色可調節檯燈則來自Stilnovo。
房子從開始設計到完成,花了長達三年時間。過程中,設計師和主人一起進行了一次次“設計探險”。得益於袁先生本身的美術功底與對設計的喜好,在室內設計和軟裝挑選上,他也有著自己明確的傾向。他認為好的設計不在於風格,而在於空間結構的合理性:“這能營造好的生活氛圍,也要有主人的氣息”。
位於三層的主衛入口處陽光充足。鑄銅雕塑《你是我的夜》由藝術家顏石林創作於2012年;黑色Elephant矮凳由Sori Yanagi設計於1954年。
二層女兒房的衛生間,畫作與暖色調馬賽克地磚形成互文關係。泰國藝術家Kitti Narod的布面丙烯作品《Waitting for Dinner等待睌餐》創作於2022年;浴缸和龍頭則分別來自Villeroy & Boch與AXOR。
對他而言,這種特有的“氣息”之一,就是要給藝術品讓路,用他的話說,是“讓空間佈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更多是做減法,弱化裝飾,給藝術品的展示做出最好的呈現” 。疫情三年,幾經周折,如今有了這個讓大家都滿意的作品——家。
看完袁先生的家,你最喜歡哪些設計呢?最喜歡哪件藝術品收藏呢?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DECO將選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平面攝影 | 隋思聰 文 | Lydia Li
造型、編輯|Kevin Ma
視頻導演 | 呂洋 視頻攝像|JOE 剪輯|WeShotStudio
新媒體編輯|Tian 助理|陳忻蔚
本文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繫留言獲取轉載、投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