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能看到這些作品,是我的福氣

還能看到這些作品,是我的福氣

 《百萬元與苦蟲女》
 
最近總有種感覺,久違的復甦和熱鬧在小步快跑地回來,無論哪個領域,似乎都在蓄勢待發。
 
這個春天,好的內容不斷湧現,曾經沉寂的書籍和電影重新活躍起來,再次提醒我們精神世界的重要。它們不是憑空出現,而是有人注意到了那些不可替代的珍貴。把它們帶到這個世界,是這些人的使命,也是眾人的幸運。
 
在這個人人皆可創作的時代,似乎每個人的聲音都能夠被聽到,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的文章,我們將重新關注創作本身,總有些精神,是不容湮沒的
1.
電影:托住那個有點奇怪的年輕人
 
我們的時代不缺內容,在媒介越來越多樣化和民主化的情況下,無論是電影、文學還是自媒體,可供我們消費的內容數不勝數。但是,好的內容依然是稀缺的,創作環境不斷萎縮,如何重拾表達需要創作者的才能與耐心,更需要能挖掘它的伯樂。
 
在剛過去不久的愚人節,一部奇奇怪怪的國產電影上映了,它叫《宇宙探索編輯部》,講了一本過氣科幻雜誌的主編,和同事朋友們一起外出尋找外星人的故事。用導演孔大山的話說,這是關於一個偏執狂的故事。它荒誕、不可理喻,卻意外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很多人被電影裡的浪漫和神經質深深打動。
 
導演孔大山今年三十出頭,是科班出身的電影人。2015年,他的偽紀錄短片《法制未來時》讓他在圈內獲得了一些關注,這是個有點搞怪又有點想法的電影學生。2021年,《宇宙探索編輯部》於平遙國際電影展上映,它延續了《法制未來時》時期的一些惡趣味底色,將荒誕與科幻進行了奇妙的融合,贏得了當年平遙影展的幾項大獎,以及大部分影評人的好評。作為孔大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宇宙探索編輯部》無疑為這位青年導演開了一個好頭。
 
但拍電影從來不是什麼簡單的事,尤其對於一個沒什麼經驗的無名小卒而言。
 
在《GQ報道》的採訪中,孔大山坦言自己“比99%的導演都要幸運”。他事業上的伯樂之一,是《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也是本片的監製。孔大山的電影老師王紅衛和郭帆是《宇宙探索編輯部》能順利誕生的重要推力。
 
王紅衛老師授予了孔大山電影知識,幫助他建立自己的電影審美,而郭帆則給了他實踐的機會。2011年,二人在微博上認識;2013年,郭帆邀請孔大山來自己的劇組《同桌的你》幫忙,據《GQ》的報道,這是孔大山拍《宇宙探索編輯部》前唯一一次正規的跟組經驗,等到他有機會籌拍自己的電影時,他就回憶郭帆當年如何當導演,然後照著做。
 
《宇宙探索編輯部》
 
而這個拍自己的電影的機會,也是郭帆拋出的橄欖枝。在孔大山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的時期,郭帆就鼓勵他開始寫劇本。劇本逐漸成型後,郭帆也積極地幫忙拉投資,如果沒有他為第一次拍電影的孔大山背書,恐怕很難有公司願意投資這麼一部古怪清奇的電影。
 
事實證明郭帆的眼光是對的,孔大山沒有辜負伯樂們對他的信任,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宇宙探索編輯部》不僅在電影節獲得了成功,今年於院線上映後,也收穫了很多普通觀眾的喜愛。電影上映一週左右就有很多影迷前去電影取景地打卡留念。目前,《宇宙探索編輯部》在豆瓣上有8.4的高分,無疑是2023年的國產片佳作之一。
 
孔大山確實是幸運的,不僅因為他有才華,更因為他的才華被郭帆和王紅衛看見和相信。無論是電影界,還是普通觀眾,人們都期待著這位青年導演的未來。
 
時間回到2021年,同樣有一部高分國產片,出自青年導演之手——邵藝輝的《愛情神話》。
 
《愛情神話》是一部都市輕喜劇,講述了生活在上海的三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的故事,主角都是中年人。雖然題材上,《愛情神話》不算新穎,但導演邵藝輝塑造的俏皮又靈動的女性角色,以及具有強烈女性視角的臺詞,讓這部電影獲得了很多觀眾的喜愛,尤其是女性。
 
《愛情神話》
 
除了電影內容本身,《愛情神話》被熱議的另一點,是它的立項和上映速度。與眾多新人導演一樣,邵藝輝雖然有自己的劇本,卻苦於找不到投資。2020年,她把《愛情神話》的劇本送去國內各大電影節,雖然大多石沉大海,但她幸運地入圍了FIRST青年電影展的創投單元。
 
電影自媒體《深焦藝文志》在《導演邵藝輝,一個專屬上海的“神話”》一文中提到,《愛情神話》中的李小姐一角從剛開始就和演員馬伊琍的氣質很像,而那年的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恰好有馬伊琍。不管是不是命運的眷顧,馬伊琍確實很喜歡邵藝輝的劇本,她在故事裡感受到與眾不同的生命力。《新民晚報》記錄下了馬伊琍的想法:“我當時感嘆,終於有人把眼光放到這個年齡段來。其實,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是有資格談戀愛的,也是有資格談自己的慾望和感受的。”當繆斯也被作品打動,出演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創投會上的另一位評委,麥特影業的老闆陳礪志也相中了《愛情神話》。他後來成為了本片的出品方之一,併為邵藝輝牽線徐崢當監製。在多位資深電影人的幫助下,《愛情神話》在2021年年末順利上映,作為編劇兼導演的邵藝輝成為了中國炙手可熱的青年導演。
 
時至今日,《愛情神話》依舊是很多人近幾年最喜歡的國產片之一,豆瓣評分穩定在8.1分,電影中的臺詞常常會出現在社交媒體。邵藝輝也憑藉這部處女作,獲得了第35屆金雞獎的最佳編劇。
 
2.
文學:天才們的編輯
 
在文學領域,同樣有不少對內容的堅守和堅持。人類思想的閃耀時刻,也需要被發現後才能留存下來。與電影不同的是,文學或更廣泛的寫作,是相對小的作業,不需要太多人也能完成。但或許正因為寫作是一項比較個人的事業,很多人忽略了作者背後的編輯。
 
提起文學編輯,麥克斯·珀金斯是一個絕對繞不開的名字。他活躍於上世紀初期的美國,1910年到查爾斯·斯克裡伯納出版社工作,任職的幾十年間,挖掘了F.斯科特·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海明威(《老人與海》)、托馬斯·沃爾夫(《天使,望故鄉》)等閃耀的小說家。他和沃爾夫的故事更是被翻拍成了電影《天才捕手》。
 
《天才捕手》
 
據傳記《天才的編輯》記載,當年,珀金斯的工作方向與社內的很多編輯不同,比起專注在已經成熟的老作家們身上,做那些“書稿都不用再編輯的作家作品”,他更希望尋找那些未被打磨過的青年作家。
 
1910年代末,作為編輯剛起步不久的珀金斯因為出版社一位作者的推薦,拿到了年輕軍官菲茨傑拉德的書稿。那部書稿其實被社內的老編輯們都淘汰了,最終落到珀金斯手上,他卻被菲茨傑拉德生機勃勃的文字深深吸引。
 
為了鼓勵菲茨傑拉德繼續改進寫作,珀金斯會在回信中謊稱整個編輯部都很期待他的作品。而在菲茨傑拉德終於交出了一部符合出版標準的小說《名士的培養》時,珀金斯便決定在編輯會議上向社內的編輯元老們發起討論。
 
面對相對保守的老編輯們,珀金斯為菲茨傑拉德爭辯,“出版人的首要責任是出版有才華的作者。如果這麼有才華的人我們都不出版,那麼問題就嚴重了……我將對出版失去任何興趣。”他最終頂住了壓力,成功說服出版社簽下這位年輕的作家。
 
1920年,《名士的培養》以新名字《人間天堂》出版,獲得了很多書評人的讚譽,銷量十分強勁。菲茨傑拉德也因此收穫了不少名氣,順利和戀人結婚,“他們永遠記得,是珀金斯的庇護促成了他們的婚姻”。
 
為了幫助作者產出書稿,珀金斯幾乎可以做任何事。在傳記《天才的編輯》中,作者伯格提到很多出版界流傳的珀金斯編輯事蹟,包括說服保守的出版社借錢給菲茨傑拉德渡過生活難關、幫作者構思書的結構與情節,當然,還有為自己的作者提供大量心理支持。
 
《天才捕手》
 
珀金斯尊重作者的個人特色,他的編輯理念之一,就是儘可能不讓作者寫自己不相信或不喜歡的東西。傳記《天才的編輯》中寫到,珀金斯曾經給過迷茫的作者選題,但他強調,那些作品都不是作者最優秀的作品,儘管那些書有時賣得很好。
 
“一個作家最好的作品,完完全全來自他自己。”珀金斯如此認為。他在美國出版界有著幾乎不可被撼動的地位,但他對編輯這一職業的定位卻始終是“作者的僕人”。
 
珀金斯對青年作家的耕耘,推動了美國文學的發展,掀起了新的文學浪潮。讓青年創作者有登臺機會,是任何成熟的內容行業都應該具備的機制。
 
而對另一位20世紀傑出的編輯戴安娜·阿西爾來說,成為編輯甚至不是一個能輕易做出的決定。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英國,女性編輯相當少見,受教育女性的出路基本是成為教師或者從事護理工作,但阿西爾早早確認自己不希望生活變成的樣子,不想將餘生浸泡在“一桶冷掉的粥”裡。
 
阿西爾只想成為一個好的編輯,幫助作者把那些凝結在字裡行間的思想帶到讀者面前,讓那些書籍在這個世界流傳下去。在那個時期,女性創作仍然處於邊緣地帶,想要傳遞出自己的聲音是更為不易的,阿西爾所做的正是識別出那些聲音,給她們機會。
 
《時時刻刻》
 
不得不提的是她與作家簡·里斯的關係。阿西爾發現了她,與她認真討論《藻海無邊》書稿的修改,這本書是當時鮮有的探討女性命運的作品,簡·里斯在其中細細研究了“瘋女人”為何被塑造。阿西爾與簡·里斯通信數次,提出中肯的建議,一點點看著它成型。看得出來,參與這本書的編輯工作對阿西爾很重要,“我正在干預的這本書顯然可以成為一部天才之作”。
 
這種激動很容易被理解,挖掘出被忽視的表達,率先將它們帶到眾人面前,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事。也是在使命感和成就感的雙重驅使下,阿西爾最先把波伏娃、阿特伍德等作家的作品引進英國,將個人、作家以及無數女性的生命經驗聯結在一起。
 
在89歲那一年,阿西爾動筆寫下自己的回憶錄《暮色將盡》。她寫出了對文學的熱愛,對作家的珍重,偶爾可愛地表揚自己眼光獨到,但這些都是事實,她參與一本本的“天才之作”,成為文學界不可忽視的重要註腳。阿特伍德說,“我很幸運在我的生活中遇見她”,對更廣泛的普通讀者來說,也是如此。
 
3.
有價值的創作:值得被看見
 
過往的聲音在今天有著迴響,傳統的觀念束縛在鬆動,挖掘出優秀的創作者和作品已經不再需要面對幾十年前那樣的壓力,甚至不需要從事專門的職業。珀金斯和阿西爾的使命降落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在互聯網時代,創作已經逐漸成為一件幾乎沒有門檻的事,人人皆可創作,傳遞出自己的聲音。
 
但這也帶來了另一方面的問題,如果每個人都能夠進行自我表達,也意味著個人聲量的湮沒,沒人能保證自己的聲音能夠被聽到。主流的話題永遠不缺乏關注,可如何確認自己的創作會受到大眾的喜歡?而相對小眾的內容只能被邊緣化嗎?
 
因而在今天,資深的業內人士和權威性的平臺顯得尤為重要,他們能夠在必要的時候拉創作者一把,將他們拖拽出來,給他們被看見的機會,像燈塔一樣,足夠高足夠亮,照亮那些被埋沒的人才,為那些值得被看見的創作破開阻礙,幫助創作行業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創作不止於上述所說的電影和文學,值得被記錄的內容還有很多。
 
知乎用戶@古鐘錶修復師 從事的是一項龐雜而細膩的工作,他們的日常是修復故宮裡近1600件鐘表。出於保護文物的考量,絕大部分鐘表即使修復完畢,也很難與公眾見面,古鐘錶修復師們所堅持的是一件幾乎無人知曉的事,人們不知道他們修好了哪些鐘錶,也難以想象這項工作的複雜程度。
 
僅靠現在的一位位修復師,故宮裡的那些鐘錶無法被修完,修復技藝需要靠一代代的人傳承下去。為此,古鐘錶修復師們開始為修復好的古鐘錶進行3D數字化記錄存檔,並進行原件復刻。這樣一來,未來的修復者擁有了可參考的立體資料,而那些原來只能收於倉庫的藝術品也能夠被更多人觀賞,留存的時間更長。
 
這是一項重要卻微小的工作,很容易被忽略,但它被知乎“燈塔計劃”發現並收錄其中。支持性力量注入後,一點點微光聚集了起來,原本鮮少走入大眾視線的堅守和嘗試逐漸煥發出了不一樣的生命力。
《駕駛我的車》

無獨有偶,另一位知乎用戶@本多敏行 則為保存傳統紙質動畫創作而努力。在電腦繪製、AI技藝快速發展的當下,手繪製作的紙質動畫越來越少,但手繪的筆觸中蘊含著畫師們的情感,這恰是許多經典動畫片的精髓所在。
 
本多敏行導演從事動畫行業已有50多年,他經歷了日本動畫發展的黃金期,對紙質動畫有著獨自的追求。這背後不僅僅包含了傳承的精神,同時還有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2019年發生了震驚動畫界的“京都動畫縱火事件”,本多導演的後輩、同時也是京都動畫公司的主要負責人木上益治先生在這次事件中不幸遇難。多年前二人曾在一起共事時就共同創作國紙質動畫《小果醬》。但當時由於時間和資金的制約這個作品只發行了一集繪本。此次本多導演希望能夠完成這個作品,將這部優秀作品公諸於世的同時,詳細記錄二維傳統紙質動畫的製作過程。
 
本多敏行《像風一樣》
 
在技術民主化的現在,目光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獲取關注才能延長那些即將離開大眾視線的技能和藝術的生命力。知乎所做的,正是把有價值的創作重新帶到我們面前,為它們提供機會和平臺,並提供高達人民幣100萬元的單項創作資助,儘可能完成創作者的夢想。

無論是再不挽救即會消失的傳統技藝,還是缺乏關注卻極具意義的學科研究、科學實驗,知乎都將它們收攏起來,為其提供必要的支撐。
比如,天體物理博士劉博洋的團隊自主研發出了空間站光學跟蹤拍攝技術,能夠完整記錄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全部12種構型特寫,但該作品當前的細節分辨力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知乎盡力幫助他們減去後顧之憂;量子物理等基礎科學距離大眾的日常生活較遠,但是成果對人們的日常已經產生了深遠影響。知乎關注到了大家的需求,大力支持知乎用戶@子乾、@粲老師 實地探訪物理實驗室,呈現科研人員的工作與日常,介紹前沿科學研究,讓觀眾和讀者領略物理學的奇妙。
知乎“燈塔計劃”
對科學、人文、社區精神的支持都體現在知乎“燈塔計劃”當中,在“2023知乎發現大會”上,來自“燈塔計劃”的十個項目被介紹給大眾,這是對創作的尊重,也是對優質內容的扶持。
長久以來的堅持似乎終於有了成效,一切就像美國著名作家諾曼·梅勒所說,“我堅持創作,不是因為我相信世界上有讀者,而是因為我相信,世界上有文學”。這也正是知乎所相信的,有價值的內容,永遠會在這裡存在。

參考資料:

養成導演:拍外星人還要讀尼采嗎?| 李純 《GQ報道》

導演邵藝輝,一個專屬上海的“神話” | 《深焦藝文志》

《愛情神話》憑什麼出圈?邵藝輝徐崢馬伊琍張芝華周野芒這樣說 |《新民晚報》

《天才的編輯》| A.司各特·伯格 理想國

《暮色將盡》|戴安娜·阿西爾

撰文:nolan、豆汁兒
監製:貓不易、
郭盧燁燁

封面圖:《四月物語》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覆“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