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福林:“大夷”是中華民族形成中的重要進階

晁福林:“大夷”是中華民族形成中的重要進階

作者:晁福林

來源:《歷史評論》2022年第4期


中國古代雖無“中華民族”之名,但有中華民族之實。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如“滾雪球”般逐步壯大,從歷史進程看,其中包含著明確的層次和階段。概括言之,先有地區性的諸族融匯,然後才有大一統式的融匯。地區性的諸族融匯有些是融匯於華夏國家,但當時被視為“蠻夷”的諸侯國也為民族融合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春秋戰國時期,一方面,楚、秦、吳、越這些強國處於夷夏之間,各自影響了周圍的華夏和蠻夷小國,形成了區域性認同;另一方面,華夏諸國不斷兼併周圍小國。可以說,春秋時期是大國兼併即區域性統一的階段,是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一個前進臺階。所謂的“進階”,即指春秋時期諸族融匯的區域認同。作為“大夷”之國的秦、楚、吳、越,一方面嚮慕華夏文化,力圖進入“華夏”之列;另一方面與“小夷”互動,不斷增強影響。“大夷”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區域性統一,是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一個不可越過的進階。這是由當時歷史發展的形勢所決定的。

春秋時期,由作為“大夷”的楚、秦率先設縣立郡,華夏諸國亦隨之實行,成為當時社會與國家治理的重大變革。我們可以看到,楚、秦等國的郡縣制度之下,族的區別日漸消解,作為政治身份的楚人或秦人色彩日漸突出。

春秋戰國時期,郡縣制的推行是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大變革,它以國家力量逐漸抹平華夏與蠻夷的界限,有力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在郡縣制下,諸族民眾的身份統一,展現了那個時期民族融合波瀾壯闊的場景。這種政治變革和社會變革,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開放包容精神以及夷夏命運與共的理念。

春秋戰國時期“華夷之辨”暗含了“華夏高於蠻夷”之意,然而,歷史的進程卻是“大夷”之國完成了國家一統,正是“大夷”邁出了中華民族形成過程的關鍵步伐。就天下一統而言,“大夷”之國可以說是為王前驅,為中華民族的形成開闢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原題《“大夷”之力:中華民族形成過程的重要進階》,摘自《歷史研究》2022年第3期)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官方微店,訂閱《歷史評論》《歷史研究》和《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

編輯:湘 宇

校審:水 壽

中國歷史研究院官方訂閱號
歷史中國微信訂閱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