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氣候特點進行調養

針對氣候特點進行調養

馬上就要到穀雨了,穀雨後雨量開始增多,空氣中的溼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與外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產生影響,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是避免和減少發生疾病的基礎。因此在調攝養生時要考慮穀雨節氣的因素,針對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調養。


穀雨節氣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高峰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等。這裡提醒中老年人,一旦發病不要驚慌,可以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症治療。

肋間神經痛


肋間神經痛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症狀,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脅肋間神經痛,中醫將其稱為“脅痛”。《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肋間痛。”《素問·藏氣法時論》又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從病因病機上講,肝位於脅部,其脈分佈於兩脅,故肝臟受病,往往出現脅痛的症狀。

且肝為風木之髒,其性喜條達,惡抑鬱。如遇情志鬱結、肝氣失於疏洩、絡脈受阻、經氣運行不暢,均可發為脅痛。若肝氣鬱結日久,氣滯產生瘀血,或因跌撲閃挫,引起絡脈停瘀,二者均可導致血瘀脅痛。不論屬於何種病因,其根本都與肝氣不舒有關,因此,在治療上都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為原則。

可採用發泡療法:取白芥子12 克,研為細末,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敷於肋間神經的痛點處,外貼膠布,3 小時後揭去,使其出泡,1 星期後再用 1 次。如局部破潰,塗以龍膽紫液以免感染。也可用香附 10 克,蘇梗 10 克,蔥白 5 寸,水煎服。適用於氣滯引起的肋間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以坐骨神經通路及分佈區域疼痛為主的綜合徵。多表現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足外側的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嚴重者如刀割,活動時加重。本病屬中醫“痺症”範疇,痺有閉阻不通的含義。其病因不外乎風、寒、溼邪侵襲經絡,致使該經氣血痺阻不暢所致。

凡是患上坐骨神經痛者,都應辨證施治,以疏通經絡氣血的閉滯,以祛風、散寒、化溼使營衛調和而痺病得解。

熱敷療法:取生鐵末(坎離砂)500 克,裝入布袋,用食醋二三勺倒入,混勻。以棉墊或毛巾包好,用發熱藥袋外敷腰部及環跳穴、陽陵泉穴上,每次 15 ~ 30分鐘,每日 1 ~ 2 次,15 次為一個療程。

酒浴療法:烏梢蛇 1 條,高度白酒 500 毫升,浸泡一週,局部擦浴,每日 2 ~ 3 次。

此二方均適用於風寒溼所引起的坐骨神經痛患者。

另外,此病不論何種類型病症均可採用針灸、理療、推拿、按摩等方法,均可取得一定療效。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指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現陣發性、短暫性劇烈疼痛,本病多發生於面部一側的額部、上頜或下頜部。疼痛常突然發作,呈閃電樣、刀割樣難以忍受。

該病的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後,女性患者較多。其病因病機多為感受風寒之邪,客於面部經絡,致使經絡拘急收引,氣血運行受阻,而突然疼痛。

《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氣鬱結、鬱而化火、飲食不節、食滯生熱、肝胃之火衝於面以及陰虛、房勞傷精緻陰虛火旺而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牙齒、囗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誘發本病。

在施治過程中,要究其病因、辨其病症。對感受風寒者,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為主;肝胃鬱火者,瀉肝胃之火;陰虛火旺者,應以滋陰降火之法。

外治療法:取地龍 6 條,全蟲 20 只,路路通 10 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 50 克,細辛 5 克。共為細末,加一半面粉,取適量藥粉,用白酒調成二個藥餅,攤貼兩太陽穴上,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 1 次,每次20~30 分鐘,7 天為一個療程。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帶狀皰疹是一種累及神經及皮膚的病毒性皮膚病,產生的疼痛是神經痛,如針刺樣。神經痛的灼熱感劇烈,常常使人難以忍受。治癒後有些人仍可遺留有神經痛,多為年老體弱者疼痛劇烈嚴重,此種後遺神經痛可持續數月至半年以上,夜間最為嚴重,使人難以入睡,甚至產生“不想活”之念頭。現有外敷方治療後遺神經痛,療效不錯,可參考試用。

配方:忍冬藤、地丁、連翹、板藍根、延胡索各 50 克,黃柏、丹皮、赤芍、丹參各 30 克。

用法:水煎約 1 500 ~ 2 000 毫升,待涼以紗布蘸藥液頻洗,或稍擰至不滴水為度溼敷患處,不拘次數,有熱痛即用,兩日 1 劑。在飲食上忌生冷油膩、辛辣厚味之品,以免影響療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賈佩琰

本文編輯:朝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