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餘下的半生,只為了自己所愛的一切而活著。”
“談到宋瓷,我腦中浮現的是汝窯水仙盆,官窯的弦紋瓶,建窯的兔毫盞;說到明代瓷器,我想到翠青釉三耳蓋罐,甜白釉梅瓶,填紅三魚高足碗,青花海水龍紋抱月瓶。每一件都具體、真切、無與倫比,它們串起就如我心裡的一條項鍊。”一說起陶瓷,塗睿明便滔滔不絕,用他的話說陶瓷就像是一顆顆珍珠,在歷史中閃爍著迷人的光彩。
塗睿明是江西南昌人,是畢業自中央財經大學的高材生,也曾是國家公務員,卻因為對陶瓷的一腔熱愛,決然辭去了許多人豔羨的“鐵飯碗”。為了辭職,塗睿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領導不同意,父母不支持,連好朋友也不理解。可他卻覺得,“我餘下的半生,只為了自己所愛的一切而活著。”
他醉心於其中,甚至還親歷製作過程中的七十二道工序,復刻博物館裡的宮廷絕色器物;寫有關於瓷器的書籍,《制瓷筆記》《撿來的瓷器史》等,用文字的方式娓娓道來這些陶瓷器的美麗。
“讀書、寫字、做瓷”便是塗睿明生活的常態,他常常漫步在景德鎮的古窯道上,凝視腳下俯拾皆是的古瓷片,看殘片的胎質、釉面、彩料、文飾、圈足、器口、款識,判斷其年代,揣摩其器型和工藝。
塗睿明說,雍正皇帝的審美,頗附合現代人的意識。素雅的單色釉,釉色玲瓏剔透,簡約中透露出恬然與風雅。其中一種釉色,青翠嬌嫩,有吹彈可破之感,被稱作“吹綠”,聽起來雅緻又美麗,但做起來卻費時費力。
為了再現雍正皇帝的審美,塗睿明儘量按照古代的工藝來完成。古代沒有氣泵,吹釉真是用嘴,用小竹管,口上還要蒙一層細紗布。用嘴吹氣,給人細膩溫柔的印象,還有一點機靈的俏皮。塗睿明沿用柴窯這種古老的手藝,使作品更加接近古瓷的釉色和質感。
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釉色和火候可以變幻出無盡可能,複雜而又迷人。歷史上被稱為“雍正十二色”的菊瓣盤,從黃釉到紫金釉、再到灑藍釉,如花般綻放的色彩,瓷盤靜置,菊瓣卻給人一種正在搖曳的錯覺,尤其十二色一起,靜中律動。其釉色的難以把握,燒製上所需的龐大的工藝體系,是其成為曇花一現般的藝術絕響的緣由之一。
復刻時,塗睿明沿用古代的工藝體系,每一個瓣都由師傅一點點摳出,雕刻時間長,成品率極低。顏色上仍舊按照傳統的吹釉方式上色,顯得更為平滑,顏色嬌嫩。除了傳統顏色外,他還嘗試了莫蘭迪色系,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產生出意外的意趣和驚人的效果。
近年來,塗睿明的作品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國家博物館、少林寺、靈隱寺、蘇州博物館等國內著名機構都主動找上門來委託他設計製作藝術衍生品,而他也致力於把傳統美學和傳統工藝融入到現代生活用品中。
圖片來自網絡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