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臨床中,精神情志系疾病,大部分醫生只注重軀體症狀,而忽略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療效不顯。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李聚梅大夫是如何通過“知人事”的方式認識並治療神經症的,下面小編為您具體介紹。
神經症是一組常見的精神障礙。起病常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內科醫生大部分只注重軀體症狀,而使2/3的內科門診中的神經症誤診。究其原因,他們忽略了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故療效不顯。餘運用祖國醫學醫生要“知人事”的心理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
例一:抑鬱性神經症
孟某某,女,35歲,機關工作人員。
胃脹、打嗝、晨起噁心、嘔吐三年餘。曾服三九胃泰、雷尼替丁等均無明顯效果。
症見:消瘦體貌,面部憂鬱,極言胃之不適及內心感受。曾多次胃鏡、肝功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病變。又查得:每晚眠4~5小時,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略弦。
言談中,明顯流露出悲觀厭世的想法。餘詳細瞭解其家庭、工作和生活環境及人際關係,又詢問患病以來的興趣,病人回答:總感到生活沒意思,對許多興趣均不如前,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又顧慮重重,考慮到孩子和家庭,下不了決心。
問及病史前有無事情發生,答曰兩年前在單位與司事關係緊張,經常生氣,但回家後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支持。餘告之她得的不是胃病,也不是精神病而是一種常見的“抑鬱性神經症”。
開藥:多慮平75~150mg/日,配合中藥行氣健脾,養血活血安神。方用當歸15g,白芍15g,柴胡9g,白朮15g,川芎15g,桃仁6g,紅花3g,棗仁30g,熟地15g,菖蒲6g,大棗10枚。並囑其家屬協助做思想工作。
二週後,病人胃部症狀及睡眠明顯減輕,且食慾好轉。餘在肯定療效的同時,又對其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件及應對方法做了交待。並建議她多開展業餘愛好。四周後,患者情緒愉快,感到生活又有了意義。體貌和麵部表情煥然一新。經過三個月的治療,病人身體無不適感,對治療滿意。
【按】
本患者精神症狀較重,且有自殺傾向。單純中醫治療,短期難以治癒。治療時心理上採用說理疏導的方法使其如釋重負。又用多慮平抗抑鬱,加強療效。配合中藥舒肝健脾,此乃“木鬱達之”意。
華岫雲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按語說:“蓋鬱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醫者構思靈巧,不重在攻補,而在乎用苦洩熱而不損胃;用辛理氣而不破氣……”華氏在提出改變心理狀態的基礎上,討論了用藥原則,仍是我們現在實踐的依據。
例二:精神緊張性閉經
李某某,女,16歲。學生。既往月經規律,性格內向,偏好理科。病起兩週前,有幾個女同學去她家玩偶然得知她仍與父母同床而眠。就嘲笑她:“這麼大還和父母同床睡?”並且竊竊私語:“男女混睡,容易那個……”患者聽罷,心裡很不是滋味。當夜她輾轉反側不能入睡。
連續幾日,心中慌亂。五天後值月經到期而未潮,更加煩躁不安。看自己的腹部也覺膨脹,便肯定“有孕在身”,哭鬧無常,不能正常生活和學習。診其脈滑而數,觀其舌象舌紅苔薄。顯然因閉經而心神躁亂。
餘與之談心,使她弄清精神因素會影響內分泌功能,發生神經體液功能障礙而致閉經。又與其共同看閱了“懷孕機制”,而非同床而眠就可致孕。正面肯定疏導啟發,悅然入眠。
又配合中藥“養血行氣安神”之藥,藥用柴胡8g,香附8g,當歸20g,白芍15g,甘草15g,小麥30g,大棗10枚。每日1劑,水煎服。兩日後,經血來潮,情緒正常,病告痊癒。
【按】
本例患者孤僻幼稚,缺乏正常的生理知識,不良的言語刺激引起精神緊張而月經不潮。與之談心,開之所苦,使高度緊張的神經得以鬆弛,加之中藥調氣養血,經水來潮,病告愈。
例三:多慮疑病不去上學
劉某,男,6歲。2000年10月來診。患兒由其母陪同而來。
代訴:最近半個月每天清晨心慌、胸悶、頭疼很厲害,哭鬧不去上學。患兒面色微紅,營養中等,詢問發病前,身體狀況良好。診其脈:和緩有力。又詢問知:在家休養一切症狀減輕,但去學校諸症加重。餘讓其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腦電圖等檢查,一切正常。顯然這是一個多疑慮病症。
餘囑其母去學校瞭解孩子的表現及學習狀況。原來新算術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而患兒數學成績較差,常受老師訓斥,漸生心慌、頭痛之症。又得之患兒從小與祖母長大,祖母溺愛至極,餘告訴其母,孩子的症狀很快會消失,只要醫生與家長學校配合好。
餘與學校老師共同鼓勵患兒,一有進步就表揚他,解除其懼怕心裡。同時,告訴父母及祖母不要心軟,不能讓孩子留在家而予多餘的關照,斬斷其不上學的“額外收穫”。一週後,家屬告知,孩子已上學,諸症消除。為鞏固治療,囑其父母多與孩子共同學習、玩耍,多鼓勵。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
本患兒年齡較小(學齡期),以身體不適來逃避上學。醫者將治療重點放在瞭如何讓患兒早日去上學。同時,用化驗結果來消除患兒及家屬的疑病心理。在心理上還採用了“暗示療法”,鼓勵加表揚,收效明顯。《素問》曰:“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正是此案依據。
好書推薦
《情志病證古今驗案集萃》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掃碼免費試讀
內容介紹
該書在《現代中醫情志學》的基礎上,注重實踐應用,將古今歷代醫家對情志病的臨床辨證思路,歷代情志病醫案用藥規律和方藥配伍特點規律,臨證效驗醫案等進行整理編寫。全書主要分臨證思路、臨證驗案兩部分介紹。臨證思路部分主要介紹了古今醫家對情志病內涵及發病特點的認識、論治特點及用藥規律、以及執中允和思想的內涵及在情志病中的應用;臨證驗案部分主要通過精選內科、婦科、男科、兒科驗案,論述了31種常見情志病證的治療經驗,對指導臨床有重要應用價值。本書集古今醫家臨證經驗精華,加之主編及團隊20年來的臨床診療經驗,內容實用,可供從事情志病工作的中醫臨床醫生、大專院校學生,以及廣大中醫愛好者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