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眾號又改版了,好多讀者反饋,無法看到獅子生活發的文章,為預防錯過一些重要信息,麻煩大家點亮【星標⭐️】吧~拜託拜託🙏🏻~,流程如下:

以下是正文▽
來源 | 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
一位博主,去了上海的一家日料店吃飯,翻菜單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份價目表:
在日本平平無奇、可以算是廉價小吃的日式燒鳥,也就是烤雞肉串,在這家店裡,身價翻了好幾倍不止。
雞心、雞胗、雞皮、雞肝、雞裡脊肉,可以賣到50元一串。
而“高貴”的帶皮頸肉、雞翅中、雞腿肉,則可以賣到100元一串。
博主感慨:“為什麼這兩年國內突然開了這麼多家燒鳥店?看看菜單就知道,真的太好賺了!
當一隻雞是一隻雞的時候,它的身價大概100-150塊錢,還是精品土雞。
當一隻雞被分解成若干串串,這隻雞的身價就翻了10倍不止,比賣全家桶賺多啦!”
服務員問博主要喝氣泡水還是礦泉水,博主回答要白開水。
結果服務員擰開一瓶礦泉水倒進電熱水壺開始燒,而那瓶礦泉水的價格是50元一瓶。
“這個價格是一串嗎?真的不是一把12串的價格嗎?”
有人曬出了自己在京都居酒屋吃的燒鳥拼盤,肉串看上去又大又美味,而且這麼一大盤也沒有超過100元人民幣。
有人則稱自己在這家店裡,花了2400元吃了個寂寞,服務也一塌糊塗。
你會發現,這幾年,國內這類人均2000元左右的“高端日料店”,是越來越受歡迎了。
首先,這類日料店的名字,一般都會帶上具有日式風情的生僻字,比如“鮨(yì)”這個字。
椰子我也是特地去查了一下,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在日語裡,鮨就是壽司的意思。
比如上海的鮨昇,人均1424元;鮨直輝,人均2511元;鮨松野,人均1946元……
和歌山藍鰭吞拿魚、佐賀開鯖魚、北海道海膽胡麻豆腐、威士忌靜岡蜜瓜……
對外統一聲稱:“日本空運過來的,國內根本買不到”。
比如在日本留學,課餘時間去一家高端omakase店裡打工,結果發現料理才是自己的真愛。
在90歲高齡的日本光頭老師傅的試煉下,終於成為了店裡唯一被認可的中國籍主廚。
為了讓國人也品嚐到這份“匠人精神”的美味,特意放棄了求學,回國開了這家人均2000的日料店。
聽過這樣一個段子:一個在日本學文學的朋友,稱自己回國就要當個日料廚師。
別人問他,那豈不是專業不對口了?他回答說,專業很對口。
高端料理,三分靠氣氛,七分靠故事,他的專業無縫銜接。
接著,訂座要越困難越好,往往要託關係、提前好幾個月預定才能排得上號。
不接待新客;必須準時到店,遲到的話錯過的餐點不會再補上;
吃到7:45分必須準時買單,因為8:00下一批客人就要來了……
最後,為了彰顯出煞有其事的儀式感,還必須現場觀看主廚一整套繁瑣複雜的表演。
有網友吐槽:被迫坐在吧檯前看師傅切生魚片、卷壽司,距離半米。
隨便聊聊他的學廚經歷也就算了,你還得應付他突然拋出的“這幾個海膽是今天早上剛空運來的,只夠給你們兩位了。”
你吃完一口,要是不故作驚豔且超級誇張地點評幾句,感覺都對不起這隻小動物的運費。
遺憾的是,隨著這類畫風精緻的國內高端日料店,漸漸成為中產、有錢人們的最愛之後,暴雷的情況也頻頻發生。
比如,前幾年開在上海和南京、人均1000+的“鮨一”,被日本東京名店“鮨一”在官網上揭露山寨的身份;
比如,成都某高端日料店,被王思聰實名差評,稱其食材以次充好、味道難吃至極。
比如,杭州某人均2K+的Omakase,被顧客曝出清酒和食材都是產自日本核輻射地區。
經過監管局調查,結果卻是:所謂“從日本空運的新鮮優質食材”,其實是從青島海產市場買的。
來感受一下食材成本的廉價:售價58元的愛知縣星鰻苗,成本價才6.8元一份。
大多數人,往往連日料店裡的櫻桃鵝肝、鮟鱇魚肝、玉子燒是冷凍半成品都吃不出來。
“有錢人很容易成為別人的靶子,把事情搞複雜,就能輕易騙到有錢人的錢。”
生僻的店名、故弄玄虛的品牌故事、苛刻的規矩、複雜繁瑣的儀式,其實都是為了讓商品溢價得更多罷了。
心理學家選了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香檳三類,每一類都挑了一瓶貴的和一瓶便宜的。
實驗結果令人吃驚:只有53%的品酒者能成功選對更貴的酒,要知道,就連拋硬幣的概率都有50%。
更要命的是,在紅葡萄酒的分類下,品酒者的成功率只有39%,也就是說,多數人認為,便宜的酒更好喝。
貴价的酒,貴就貴在他們編造了一個更好的故事而已,你花了大筆銀子買到的,只不過是一個動人的故事。
類似的,一部分中產們,花了2000多元吃了一頓不明所以的飯,吃的不過也是那種高人一等的階級感、優越感罷了。
經濟學上有這樣一個詞,叫“凡勃倫效應”,指的是: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反而越好賣。
1889年,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在他的著作《有閒階級論》中提到:
商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炫耀性商品,一類是炫耀性商品。
那些帶有炫耀屬性的商品,不僅有物質效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給消費者帶來虛榮效用。
這也就是為什麼,外觀相同的一個杯子,在街邊小店賣9塊錢,在百貨商店的櫃檯可以賣到99塊錢。
味道一模一樣的一串雞肉,在超市的熟食專櫃裡賣5塊錢,在高端日料店就可以賣到100元一串。
中產階層購買貴的產品,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買得起貴的,身份、地位和品味可以通過價格得以彰顯。
就像電影《大腕》裡的那句經典臺詞:“不求最好,只求最貴。”
高價不一定代表高品質,但一定能讓購買者自我感覺良好。
食物從來都只是食物而已,但國內的“高端日料”所自帶的鮮明階級性,剛好符合中產恰到好處地炫耀、不露聲色地彰顯身份的需求罷了。
我們只不過是被無休無止的階級鄙視鏈裹挾著、馴化著,不斷尋求著他人認可的俗人罷了。
作者簡介:你好呀,我是用獨特視角解讀社會事件的小椰子,個人成長領域作家,全網粉絲量破100萬,陪你每天一起認知升級。公眾號: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歡迎關注。



獅子生活合作聯繫方式:15875245670微信:siw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