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粥是人們很常吃的一種主食,也是一味補藥。清代著名醫學家王士雄在其食療養生著作《隨息居飲食譜》裡稱,“粥飲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春天是喝粥的好季節,藥王孫思邈曾在《千金方》中提到“春時宜食粥”,能補脾養胃、去濁生清。民間也有“春天喝粥,勝似補藥”的說法。
但是,如果粥沒喝對,不僅起不到養生的功效,還可能招溼氣、惹癌症。


新鮮出爐的粥,香氣四溢,有些人心急等不了,急忙忙拿起勺子便喝了起來。但粥散熱慢,勺上一口,便被燙的哇哇叫。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同樣喝不來熱粥,而且,滾燙的粥喝多了,還可能招來癌症。
這是因為,人的食管黏膜上皮嬌嫩容易被燙傷,如果長期吃燙食(65℃以上),食管黏膜便會反覆遭受灼傷,易致食管癌。
黏膜受到灼傷刺激後不斷增生,增生的黏膜對刺激的反應就會越來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經反射本來就很遲鈍,如此一來,越來越不怕熱,越不怕熱吃得越燙,吃得越燙口腔黏膜越厚……

如此惡性循環反覆,或導致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而這種食管炎有時伴有間變細胞,可能是癌前病變之一。
建議:剛煮好的粥彆著急吃,先放涼幾分鐘。如果著急,可以用勺子攪拌,讓粥裡面的熱氣蒸發的速度加快。

春天的天氣變化多端,溫度升高的同時,還有雨水“襲擊”,在這溼熱夾擊之下,人很容易被溼氣盯上。
這時,很多人就會喝點粥來祛溼氣,紅豆薏米粥就是首選。
可是,有的人喝粥後卻發現,這溼氣不但沒有祛除,還越來越嚴重了,這又是咋回事?其實,很可能是你喝錯了。
一方面,紅豆薏米粥裡說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赤小豆,性平,味甘、酸,能健脾祛溼、利水消腫。

赤小豆呈細長形,顆粒比紅豆小,和呈圓柱狀紅豆極易混淆,但在療效上,赤小豆的除溼功效,紅豆遠遠比不上。大家吃前必須分清楚。
另一方面,薏米有生薏米和炒薏米之分,兩者都擅長祛溼。不同之處是:生薏米偏寒涼,直接煮粥易傷脾。而炒薏米寒性會減少,其祛溼效果比生薏米更好。
炒薏米是取乾淨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黃色、鼓起時取出,放涼,略有焦斑,微香。大家可以自己動手炒薏米,也可以去中藥店買。
這就是有些人喝再多薏米紅豆粥,食材、煮法都沒錯,可溼氣還是很重的原因。

肉桂是一味中醫常用的溫裡藥。它性大熱,味辛、甘,有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溫陽補腎、散寒止痛、活血通經、補中益氣、利肝肺氣、暖脾胃、利關節、暖腰膝等功效。
春日宜養陽,但補陽不能單補,因為單補不但不持久,還有可能出現“虛不受補”的假象。因此,在補陽之時,勿忘補陰。
而把肉桂加到粥中,肉桂溫陽,補命門不足,粥養陰。兩者同煮,能陰陽並補、力專效緩,便可達到這個效果。
做法:在藥材鋪買肉桂粉回來,每次煮粥的時候放2~3克(一人份)進去就可以了。
蟶子性平,微涼,可以滋養脾胃、增強食慾,尤其適合春季食用。
做法:蟶子焯水後去殼取肉備用,將大米放入水中浸泡30分鐘,連同泡米水一同放入煲中,加水用大火燒開,改小火煲至九成熟加入蟶子煮至熟透,放入鹽調味即可。
初春,人們容易受涼感冒,加上常在暖氣房裡待著,進進出出,冷熱交替,可能誘發咳嗽等症狀。
銀耳百合有助於潤肺、潤燥、止咳,特別適合用來改善肺燥咳嗽、虛煩不安。但此粥清熱潤燥,肺寒患者不宜多吃。
做法:準備蓮子15克、百合30克、銀耳10克,冰糖適量。將銀耳、蓮子泡發,與百合、冰糖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水開後小火煮約1小時至湯濃即可。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看圖片,猜成語#
每行表情代表一個成語,你能猜出來嗎?
評論區說說吧~
編輯:violet
點個贊點個在看,一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