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兵80萬的清朝面對漂洋過海不足2萬的英軍,為何毫無勝算

擁兵80萬的清朝面對漂洋過海不足2萬的英軍,為何毫無勝算

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王金百

編輯:莉莉絲

第一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而這份條約最痛之處並不是那2100萬銀元的賠償金,而是割讓香港島為英國殖民地。這香港島的割讓,不僅僅開啟了清政府“半殖民半封建”之先河,更重要的是時至今日,這仍是國人的痛!

關於這場戰爭存在著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那就是這場戰爭清政府到底能不能打贏英國侵略者?究竟是不是因為清政府的懦弱無能而導致割地賠款的呢?我們今天就一同探討一下這場中華民族的恥辱之戰,只有真正瞭解這場戰爭才會更加激勵後人們在振興民族之路上奮勇前行。
林則徐虎門銷煙_圖
 
對於這場戰爭結局存在爭議的一個原因就是,英國侵略者雖然船堅炮利,但是他們漂洋過海,可謂是車馬勞頓,而作為守城一方的大清王朝雖然經濟和軍事落後,但是我們以逸待勞,後勤補給等方面優勢遠大於英國佬,憑什麼會慘敗?確實,作為戰敗之國的後人,我們極度不願意揹負著恥辱,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孤立地看待這場戰爭以及過於強調主觀作用的話,難免會犯形而上學的錯誤。客觀的評價,這場戰爭清政府註定不是英國人的對手!
 
當道光皇帝下令嚴禁鴉片入境並委任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禁菸之時,就標誌著中英之間關係必然走向惡化。可能有朋友反問,難道禁菸有錯?不禁菸英國人就不打大清了?筆者絕不認為禁菸有錯,不但如此,林文忠公(林則徐諡號文忠)此舉乃中華民族抵禦外辱第一壯舉,值得我等後輩之人永遠歌頌。禁菸之後,英國在華利益大損,於是英國政府策動了這次對華侵略戰爭。其實,在英國政界內部,就是否發動這次戰爭是存在異議的,因為這場戰爭說到底是為了維護販毒利益,從道義上根本說不過去,但是最終英國人還是選擇了利益而放棄道義。
 
1840年6月,以英國海軍少將懿律為最高指揮官,帶領大小戰艦47艘,浩浩蕩蕩來到東方第一大帝國大清王朝並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鴉片對國人的毒害_圖
林則徐向清朝道光皇帝奏報收繳鴉片情況奏摺_圖
 
在講述戰爭之前,我們先對此一下雙方的軍事實力,英國人此次出兵四千餘人,後來印度又派了些兵力,最多時候也就兩萬多人,當時大清擁有軍隊號稱80萬,兵力之懸殊驚人吧,但是(往往“但是”才是重點),大清這80萬根本就是個虛數,更主要的是這80萬人遍佈全國,同時又包括獄卒、庫兵之類的非戰士類編制,所以投入對英戰爭根本不可能有80萬,實際上可投入戰鬥的兵力也就10萬左右。十萬也不少,但是我國漫長的海岸線又加之英國海軍遊走於我國沿海,不確定會在何處登陸,所以這些兵力佈置分散。因此在實際戰鬥中根本無法形成勢眾之勢,而且由於我方是防禦方,開戰地點全由英國人說了算,我方往往是等到英國海軍集結之後再開始調動軍隊,當我方軍隊風風火火趕到之時,英國人早已經準備齊整,所以真正以逸待勞的其實是英國人,真正的優勢掌握在他人之手。
 
至於武器裝備那就根本不在一個時代,清兵普遍武器是大刀長矛等冷兵器,零星部隊配有半天才能射出一發子彈的鳥槍,而英國人配備的當時最先進的滑膛槍,射速是鳥槍5倍以上,準確度就更不必說。至於大炮,那差距就更大了,清方還是陳舊的慣性衝擊炮,英國人早已是殺傷力極強的落地開花的炸彈炮,至於射程那就差距天壤了。可以說,武器裝備清兵完全處於劣勢。
左圖為清朝的大型兵船,右圖為英國的兵船_圖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中國及周圍形勢_圖
那麼如此,大清就放棄抵抗了嗎?
 
當然沒有!不但沒有放棄抵抗,而且先烈們視死如歸的悲壯氣概永遠值得我們後人讚頌,在無數可歌可泣的戰鬥事蹟中筆者節選一二,與讀者朋友共同緬懷民族先烈。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虎門之戰英軍登陸,在戰勢明顯倒向英軍的情況下,年過六旬的關老將軍將決心戰鬥到底,以死殉國。最終,不幸中彈身亡。據說,當老將軍遺體被英國人發現之時,半個身體已經被燒燬,所有英國軍人都對這位戰死的對手行軍禮以示尊敬。
 
舟山定海之戰,事蹟同樣可歌可泣。在明知英軍戰鬥力強勁的情況下,清軍將士毅然決然地選擇抗擊侵略者。時任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的裕謙,帶領定海總兵臨陣禦敵。三位總兵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相繼戰死。其中,葛雲飛本來此時正因父親去世而在老家丁憂,他完全可以不用參加這次戰鬥,但是聞訊定海危機之後,他毅然前往前線,最後不幸犧牲殉國,當葛總兵的屍體被運回老家之時,他那白髮蒼蒼的老母親說了一句至今傳頌之話:此乃吾兒也!當道光皇帝看到定海之戰的奏摺之時,不由失聲痛哭而不能自已。最後,裕謙也在鎮海(鎮江)之戰中,壯烈犧牲!
 
一幕幕悲壯的歷史已然讓筆者泣不成聲,這些為了保衛民族而壯烈犧牲的英雄們值得後人銘記,應該真正永垂不朽!
《南京條約》的中英文約本接縫處,還有兩國代表的簽字蓋章_圖
 
即便是大清全軍潰敗,難道以我天朝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我們來個持久戰,豈不是耗也耗死英國佬了?如果真要是持久戰恐怕先倒下的不是英國佬,而是大清帝國。戰爭打的就是錢,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對於已經千瘡百孔的大清來說根本耗不起,而且封建統治者最忌諱的就是人民群眾團結起來,他們對人民的防範絕對是超越外族侵略者。所以說,道光皇帝不敢耗,更不能耗。因此在英國人攻到南京城下之時,他只能委曲求全,被迫議和。作為我等後輩可以詬病道光皇帝無能,但是就當時為保住大清基業,維護統治者利益而言,道光皇帝是聰明的。
 
總而言之,鴉片戰爭是我國曆史上真正意義的外族侵略我中華大地的戰爭,這期間雖出現像琦善這類的宵小之徒,但是更不乏像裕謙、關天培和林則徐這樣的民族英雄。應該說就當是大清內外之形勢而言,幾乎是沒有什麼勝算,因而不得不吞下戰後的苦果。
 
願我等後輩銘記這民族之恥,並知恥而後勇,為早日實現民族之振興之大業砥礪前行!
參考資料:《清史稿》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