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分享一個對眼睛好的中成藥,在明代 傅仁宇《審視瑤函》中記載,明目地黃丸主治腎虛目暗不明。清 汪昂《醫方集解》,明目地黃丸治腎虛目昏,可以化解多種眼部症狀。
現在的人基本都有用眼過度的情況,看手機久了,用電腦時間長了,眼睛很容易發酸,乾澀,紅血絲也比別人的多。
早上起床的時候,還會發現眼屎很多,有時候粘著睫毛和眼皮,眼睛都睜不開。畏光,怕風,光線刺激一點,迎風吹一下,就會流淚。
還伴隨著手腳發麻,失眠多夢,急躁心煩,口苦口乾的情況。
這些情況,我們在中醫上一般要追溯到肝的問題,可能會有人好奇,明明是在說眼睛,跟肝有什麼關係呢?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眼睛又被稱為“精明”,我們的眼睛是否能夠精神,明亮,需要依賴於肝血的充養,和肝氣的疏洩,《黃帝內經》說,“肝受血而能視”,就是說我們的眼睛功能,和肝離不開關係。
但如果一個人的肝血不足了,陰液不能滋養肝經,也不能濡養我們的眼睛,我們的眼睛自然就會幹澀,發酸,看不清東西。陰血不足的時間太長,我們的身上就很容易出現虛火,這個虛火順著我們的肝經,就會影響到眼睛,出現紅血絲變多,眼屎增多的情況。
所以中醫對於眼睛疾病的調理,多從肝血,肝陰來入手。
有一個藥方,可以滋陰降火,濡潤我們的“精明”,其實這個中成藥是最早從宋代的“地黃丸”家族變化而來的,叫做“明目地黃丸”。中成藥也是這個名字。
中成藥講究“加減法”,在一箇中成藥的基礎上加上或減去一味或幾味藥材,就成為了一個新的成藥,這個新成藥的功效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和原來成藥功效完全不一樣。
在杞菊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上明目的蒺藜和石決明兩味藥材,強化了明目的作用,成了一個新的方劑,故命名為明目地黃丸。
市場上經常賣的杞菊地黃丸,說是可以明目,實際上這藥是錯的,需要改動後才能明目,杞菊地黃丸只適合眼剛疲勞那一個階段,就是說人的身體還沒有大虧,只是剛剛呈現出眼睛疲勞,感覺到不舒服,那時候吃才有效。
一旦眼睛視力疲勞過度了,或身體內部運化力量不足了,杞菊地黃丸再用作用就不大了,要把這方子改動才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治療眼睛的良藥。
明目地黃丸用到的藥物有: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枸杞子、菊花、當歸、白芍、蒺藜、煅石決明
總結:明目地黃丸,滋腎,養肝,明目。用於肝腎陰虛,目澀畏光,視物模糊,迎風流淚。
再分析一下它的三大主治症狀:
主治三大症狀——第一 眼花
第二大主治方向是——迎風流淚
第三個方向就是眼睛乾澀發癢,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