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裡證——太陽蓄水證證治(五苓散方)

太陽裡證——太陽蓄水證證治(五苓散方)

太陽裡證——太陽蓄水證證治(五苓散方)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五苓散由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組成,分為化氣、利水兩部分。

五苓散的治療是以利水為主而不是溫陽為主,其主藥是桂枝。如果是膀胱氣化功能的輕微障礙,通過利水可以幫助膀胱氣化功能的恢復;但是對於膀胱重度氣化功能障礙,就必須用直接促進膀胱氣化功能的藥物。這類藥物首位的就是桂枝,常見的還有生薑、小茴香等。化氣用桂枝,用量在五味藥中最低,十二銖,即半兩,說它是主藥,因為不用桂枝,起不了化氣的作用,就利不了尿,故桂枝是主藥。已知在水溼較重的時候要滲利,因此桂枝不能重用,只能輕用。桂枝是溫性的,如果用重了,可能會激發停留的水溼之氣漫溢為害。

剩下的四味利水藥物,按利水的力量由弱到強排序為:白朮、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是具有扶正作用的利水藥,它自身利水的能力有限,與其說白朮是直接利水,不如說是健脾利水。茯苓利水與扶正的作用各佔其半。豬苓、澤瀉是較單純的利水藥,豬苓還帶一點扶正的作用,澤瀉是最純的利水藥。此證是太陽病,是實證,雖然四個藥物都用了,重點應放在豬苓、澤瀉。故五苓散中澤瀉量最重。這四味是《傷寒論》中最常用的利水藥,若偏在扶正方向,多用白朮、茯苓,有兩個代表性的處方:苓桂術甘湯、真武湯的利水藥是用此。由此告訴我們這兩個處方是在扶正的基礎上去利水,而不是單純的祛邪。豬苓湯用豬苓、澤瀉並配滑石來利水,單從利水藥這個方面就告訴我們,這個處方的偏重在祛邪。

上五味搗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方寸匕是見方一寸的一種量藥具,一方寸匕的藥末大約三錢左右,一般按5~10g用。為散之意,是蓄水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這是次要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是若一個藥物偏重在取其氣,煎煮時間要短。

此方中桂枝的作用是化氣,而不是用它去發散,用散劑可認為是煎煮的時間短,重用其化氣的力量。但散劑有兩個不方便的地方:一是不便於保存,很容易黴變生蟲;二是散劑不便服用,服時易嗆,且容易在口腔中殘留味道。五苓散用白飲和服,一是防止嗆,二是減少口腔中的殘留氣味。

白飲今天解釋為米湯,河南學者提出異議,認為河南不出米,應該是麵糊糊,大意是相同的,用黏稠液體調服,一是不容易嗆,二是減少口腔中的異味。正因為有這些弊端,今天五苓散多用湯。若要強化氣的作用則只煎四味,桂枝泡10分鐘取浸出液,兌入煎液中服用,就能夠很好地發揮化氣的作用。必要的時候在方中加少量的沉香末沖服,以升清降濁,就能夠很好地避免水逆現象。例如:綿陽市一學生,飲水則吐,一般的五苓散初服有效,幾劑後失效,就採用桂枝泡服,服下則愈。又例:一學生吐利,用五苓散效不佳,我接手後,一減少桂枝用量,二泡服桂枝,見效。由此可見,氣味變用是客觀存在的,仲景給我們一個思路,我們應靈活應用。

END

【本文選自聽名師講傷寒論,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傅元謀。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隨手點個【在看】傳播健康、分享知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