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按摩緩解三種常見頭痛

     有句俗話說的好 :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但很多時候,頭痛也能讓人“痛不欲生”。筆者特此與大家分享一些應用針灸、按摩治療不同類型頭痛的經驗,簡便有效。

     頭痛非常常見,絕大部分人一生中都會發生不同類型的頭痛。從西醫的角度看,頭痛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病。而從中醫的角度看來,頭痛可分為外感頭痛、肝陽頭痛、腎虛頭痛、血虛頭痛、瘀血頭痛、痰濁頭痛等。從經絡學看,後頭痛為太陽經頭痛,一側或兩側的頭痛為少陽經頭痛,巔頂頭痛為厥陰經頭痛,前額頭痛為陽明經頭痛。

一、常見的太陽經頭痛

     中醫學子在學《方劑學》時,學習的第一個方子便是麻黃湯,麻黃湯證的表現是這樣的——惡寒發熱頭身痛。頭身痛包含了頭痛與身痛,根據臨床數據,外感風寒而致的頭痛發生比例很高,這種情況下的頭痛痛感非常劇烈,甚至有去“撞牆”的衝動。

     這種劇烈的頭痛是外感風寒所致,疼痛以前額、太陽穴區域為主,常牽連頸項部,遇風寒可加重。由於風寒束表、毛竅閉塞、衛陽被遏,故可表現為頭痛無汗、惡風寒,無熱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等。外感風寒引發的頭痛,通常沒有先兆症狀期而直接進入頭痛發作期。

     對付這種頭痛,有兩個穴位供大家選擇,那就是風池穴與風府穴。

     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定位在項部,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風府穴,屬督脈,定位於後髮際正中直上 1 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為什麼取這兩個穴位呢?“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頭頂之上,惟風可到。”所以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乃風邪所湊,這時候只要給風邪一個出路,便可減輕頭痛,而風池穴與風府穴乃風邪居留之地,針刺這兩個穴位再合適不過,如果不方便針刺的話,用力按壓這兩個穴位也會有效。

二、勞累過度引起的腎虛頭痛

     腎虛頭痛臨床表現為時作時止,每遇勞累過度或房事過頻後發生或加重,變現為頭部昏痛或漲痛,或呈搏動性疼痛,喜歡用手指重力按壓,疼痛較甚且伴有動脈搏動者,多屬腎虛沖氣上逆。

     此種頭痛,可用大拇指指腹以指代針按壓肓俞穴,使疼痛緩解。

     肓俞穴,屬腎經,位於肚臍旁開 0.5 寸,為衝脈所過之處。

     還有一個穴位可治療此種頭痛,那就是太溪穴。

     太溪穴,屬足少陰腎經,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為腎經原穴。

     腎虛頭痛本就是腎虛沖氣上逆,按揉太溪穴還可起到引氣下行的作用,中醫有言 :“病在上者下取之”。取太溪穴既可以催動腎氣的產生,又可引上逆之氣下行,療效非常不錯。

三、女性獨有的經前頭痛

     治療經前頭痛,針刺效果不好,需要取三稜針於頭維穴處點刺放血。

     頭維穴,屬足陽明胃經,位於額角髮際上 0.5 寸,頭正中線旁,距神庭 4.5 寸,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是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交會穴。

     高樹中老師(山東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經用頭維穴放血治療經前頭痛 :一天中午臨下班時一位 20 歲的女學生來診,訴頭痛劇烈,難以忍受。仔細觀察其臉部,尚有因疼痛而哭的痕跡。問其部位,她用手一捂右側耳朵的前上部說:“就是這裡。”我以為是偏頭痛,而且急於關門下班,便即刻按常規為其針患側的穴位,用瀉法,留針 20 分鐘。起針後,病人說 :“大夫,怎麼不管用啊?”我說:“你頭痛多長時間了?”她說 :“好多年了啊。”我說 :“好多年的頭痛針一次就是不一定管用。”她說 :“我上次痛的時候其他大夫怎麼給我治一次就不疼了?”

     我一聽這裡面有問題,便又問 :“你多長時間痛一次?一次多長時間?”她說 :“一個月痛一次啊!一痛就是兩三天。”聽到這裡,我明白了,便又問 :“是不是和月經有關係啊?”她說 :“對啊!就是來之前疼痛得厲害,來了就沒事了。”我說 :“好吧!我再給你扎一針。”便取三稜針在其頭上的一個穴位點刺,用手擠血,血變(色)而止,前後治療不過 5 分鐘。治療完畢後,她笑著說 :“大夫,一點也不痛了。”稱謝而去。

     月經前血海有餘,衝脈有熱,衝脈血熱循陽明胃經上衝,頭痛乃作,月經來潮,血熱隨經血下洩,故痛自止。這便是頭維穴放血治療的原理所在——給“熱血”一個出口。

     《傷寒論》中有言 :“血自下,下者愈,能識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頭維是陽明經最高的一個穴位,毫針刺調衛,刺血調營,故一針而愈。

     上文所言三種不同類型的頭痛,時常遇到,希望此文能幫助到大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