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薄雲天的宋江,為何會被後世文人越描越黑?

義薄雲天的宋江,為何會被後世文人越描越黑?

本 文 約 6600 字
閱 讀 需 要 17 min

電影《流浪地球2》中,飾演我國外交官周喆直的是李雪健老師。看過98版《水滸傳》的觀眾,看到李雪健老師都會想起他塑造的經典角色宋江。

李雪健飾演的宋江(上)與周喆直(下)。來源/98版《水滸傳》、電影《流浪地球2》截圖


經歷過當年收視率盛況的人應該都記得,劇有多火,宋江就有多惹人厭。據說,有人看完梁山泊英雄招安那集,直接把電視機砸了;李雪健老師在後來的訪談節目裡也提到,《水滸傳》上演後他都不敢回山東老家了,因為聽說有觀眾等著揍他。


李雪健老師談《水滸傳》拍攝。來源/央視《中國文藝》截圖

宋江在大眾心目中地位不佳,固然有影視劇演繹得更為鮮活生動的原因;但在沒有電視的時代,《水滸傳》小說的讀者、傳統戲曲的觀眾也往往對宋江心懷反感,將他視為偽君子、坑害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元兇,讓好好一部“爽文”愣是變得沉重憋屈。


那麼,原著中的宋江真實形象究竟如何?為什麼後世在黑他的道路上會達成高度一致,越描越黑?

影視劇中的宋江。來源/電視劇《水滸傳》截圖


李逵的老孃被老虎吃了

宋江居然哈哈大笑?

清代流行的《水滸傳》小說版本中,有這麼一段情節:李逵回鄉接母親,結果在途中遇虎,老母不幸喪命虎口,李逵打死四隻老虎,還殺了假冒他名義剪徑(即攔路搶劫)的“李鬼”。回到梁山後,李逵講述此段經歷,說到“為取娘至沂嶺,被虎吃了”“流下淚來”,宋江的反應竟然是“大笑”。

相信只要是心理正常的讀者,看到這裡都會覺得不適,認為宋江這人未免太沒人性了。何況在講究“孝道”的封建時代,父母之喪大過天,怎麼能當成笑話來聽?而且李逵可是宋江第一忠粉,堅持認為公明哥哥應該做皇帝,正主居然連一點惻隱之心都不給。當然,對這種反應還有一個解釋是宋江比李逵還缺心眼,但也顯得很沒有說服力。

影視劇中的李逵。來源/電視劇《水滸傳》截圖
事實果真如此嗎?這其實取決於讀者看的《水滸傳》是哪個版本。四大名著裡,《水滸傳》的版本是最多的。據20世紀80年代研究者的不完全統計,《水滸傳》有130多種版本,當然其中有不少是基本雷同的。若對它們進行粗略分類,可以分為“簡本”和“繁本”。前者較為粗略,類似民間藝人說書的底本;後者文學性強、內容豐富,成為流傳至今的主要版本。“繁本”又可以分為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三大類,一百二十回本比起一百回本,在徵方臘之前增加了徵田虎、徵王慶的各十回故事;七十回本斷在一百回、一百二十回本的前七十一回結束處,第一回改稱為“楔子”,後面的回目相應前移。

現代讀者看來,七十回本的故事相當於還沒結束,等於還在“坑”的階段,居然還能流傳下來?

事實是,這個版本不僅流傳下來了,而且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都很受讀者的喜愛,傳播得最廣。“宋江大笑”的橋段,就是七十回本發揚光大的。形成對照的是,一百回(或一百二十回)本里,李逵講述母親被老虎吃了的時候,宋江和眾人都沒有說話,在李逵說到李鬼被他殺死之後,才有一句“眾人大笑”,既沒有單獨突出宋江笑,也沒有突出因為李逵母親之死而笑。

在七十回本里,類似的刪減、掉換順序的寫法還有不少,共同點都是讓宋江顯得無情無義。比如晁蓋在攻打曾頭市時遭暗箭而死,七十回本里也暗示這與宋江相關:晁蓋點起人馬準備下山,飲酒壯行時忽然起了一陣風,將新制的認軍旗吹折,眾人都大驚失色。吳用勸諫晁蓋:“哥哥方才出軍,風吹折認旗,于軍不利,不若停待幾時……”宋江卻一言不發。結合後面的晁蓋之死,就給讀者以“宋江故意讓晁蓋走上不歸路”的感覺。但在一百二十回本里,這段話其實是宋江說的,吳用說的是“此乃不祥之兆,兄長改日出軍”,七十回本里也被刪掉了。說話人稍微一變,給讀者的觀感就截然不同了。

為何七十回本有這樣的特點?這不得不提到這一系列操作的始作俑者——明末清初文人金聖嘆。

金聖嘆評點的《水滸傳》宋江繡像

金聖嘆以才子著稱,自詡“自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為了體現恃才放曠,科舉考試數次故意落榜。他最為人熟知的名言,大概包括以下三條:“花生米和豆腐乾同吃有火腿之味”(一說為胡桃味)“不亦快哉”和“把宋江深惡痛絕”。他身體力行地將對宋江的討厭落到了實處:將《水滸傳》的文字細節徹底修改一遍,以“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突出宋江的虛偽狠毒,黑就黑個徹底。不過,由於當時《水滸傳》已經擁躉眾多,金聖嘆如果直接出一本“篡改版”,恐怕不會有什麼影響力,還會被其他讀者攻擊。

頭腦靈活的金聖嘆,在明崇禎十四年(1641)刊行了七十回本《金聖嘆批評第五才子書水滸傳》,打出的旗號是:其他版本都弱爆了,這本才是施耐庵的真作,是我費盡心機得到的全世界唯一古本,絕對正版,別無分號!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實在忍不住要加點註釋和批點,也一併印了進去。

如他所料,這部《水滸》極其暢銷。上至士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凡識字的差不多都會買一本,達到了“遍傳天下”的效果。

《金批水滸傳》除了七十回正文,還包括楔子、史料、“施耐庵親筆”的序文。其實,序文出自金聖嘆筆下,但當時的讀者都以為是施耐庵的真跡。原一百回、一百二十回本的七十一回後內容,也就是梁山好漢受招安後為朝廷盡忠、征討其他起義軍的相關描寫,基本全被金聖嘆砍掉了。原來七十一回後半回的“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也被金聖嘆改寫為“梁山泊英雄驚惡夢”,將聚義梁山泊的故事終止在巔峰時刻。站在小說結構角度來看,在此處戛然而止確實是藝術性最強的。

這一版本除了修改宋江相關的原著細節,金聖嘆做的批點裡還進一步突出對宋江的貶斥、嘲諷。光給宋江的“標籤”,就貼了十來個:“狹人”“歹人”“厭人”“假人”“呆人”“俗人”“小人”“鈍人”……據統計,金聖嘆關於宋江的批註400多條,其中沒有直接貶損的只有50多條,而且也僅僅在稱讚宋江的“權術”“心計”,更像是嘲諷。原書雖然稱宋江為“孝義黑三郎”,並且帶動部下“忠心報答宋官家”,但在金聖嘆看來這些都是反話。

為了體現自己的“深意”,金聖嘆經常是先把原著略作修改,再用批點來強化自己衍生出的觀點。比如宋江殺閻婆惜後出逃,與父親宋太公拜別,金聖嘆不僅把原作裡的“三人(宋太公和宋江、宋清兄弟)灑淚不住”改成了“宋太公灑淚不住”,還評道:“無人處卻寫太公灑淚,有人處便寫宋江大哭。”相信當時的讀者看到這處評點,都會加重宋江“對老父不孝、虛情假意”的印象。前文提到的李逵母親被老虎吃了的橋段,金聖嘆不僅篡改“大笑”來凸顯宋江的沒有人性,還補充了一段批點,進一步起到強調作用:“豈有聞人之娘已被虎吃,而為人之子乃復大笑?”直斥宋江“全無心肝”。這種“批改結合”的寫法,在“金本”裡比比皆是。

太公灑淚。來源/電視劇《水滸傳》截圖
金聖嘆批點的“腰斬”版本雖然是個“斷尾巴蜻蜓”,但因為評點精彩,見解獨到,文字也較其他版本多有潤色,刪削了不少冗長累贅的“有詩為證”,讓情節更緊湊生動,問世以來就大受歡迎,成為被讀者追捧最多的版本,蓋過了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的風頭。各地紛紛翻刻,幾乎以金聖嘆一己之力達到了《水滸傳》版本的統一,也成為20世紀前傳播到海外譯本的唯一底本。儘管清廷多次下令禁《水滸》,還特意註明禁的是《五才子書》,也就是金聖嘆評點的版本,但越禁止,反而在民間越受歡迎。鄭振鐸總結:“使世間不知有《水滸傳》全書者幾三百年。”金聖嘆全力打造的宋江不忠不義、狡詐虛偽的形象,從此深入人心,奠定了後世“黑”宋江的基礎。

影視劇中的宋江。來源/電視劇《水滸傳》截圖

水滸傳裡那麼多好漢,

為何可著宋江一人黑?


金聖嘆為何對宋江如此反感?其實,他並不是第一個否定宋江的點評者,萬曆時期的容與堂刊百回本《忠義水滸傳》託名李贄評點,對宋江形象的解讀已經出現了兩種反差的交織,既肯定宋江的才華和善於用人,又批評他是“假道學真強盜”。金聖嘆的點評未脫此窠臼,但進一步強化了宋江的奸詐、“兩面人”,乃至羅列了他的十大罪狀。

以胡適為代表的後世研究者認為,金聖嘆評點《水滸》之時,正值明末大動盪時期,“流賊”遍地,亂象叢生,金聖嘆對梁山“綠林好漢”的口誅筆伐,實際上是以此攻擊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將他們視為豺狼虎豹,宋江作為“盜魁”,自然是被金聖嘆聲討的主要對象。除此之外,另一大原因則在於,《水滸傳》中的宋江形象原本就具備“縫合怪”的特點,因為將對梁山好漢的“義”與對朝廷的“忠”結合後,勢必會出現矛盾的情況。作者為了強調宋江的“完人”,不得不將他各方面都拔高到幾乎沒有缺點的層面。金聖嘆本人作為文學家,在角色和情節設定方面與普通讀者想法不同,更敏銳地發現了宋江角色的矛盾之處。讀者覺得金聖嘆的點評有道理,除了金聖嘆巧妙的修改,也因為宋江的形象堆砌的優點太多,反而不如優缺點同樣明顯的角色那麼真實可信。

歷史上宋江確有其人,主導了北宋末年徽宗宣和年間規模較大的一次起義。南宋《東都事略》記載:“宣和三年二月, 淮南盜宋江陷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後來被海州知府張叔夜設下埋伏,將宋江等人的船隻燒燬,戰鬥力大大削弱的宋江只得率眾投降。後來的結局正史沒有記載,宋江其人究竟有何特點,更是不得而知。元代人陳泰在《所安遺集補遺·江南曲序》中,寫到宋江“勇悍狂俠”,並寫在宋江聚義處至今仍保存著一個叫“分贓臺”的地方,放了三十六個石座,當地流傳著宋江和手下兄弟們的口號:“來時三十六,歸時十八雙。”意思是同生共死。說明在宋元時期的大眾心目中,宋江的形象是一個重兄弟義氣的法外狂徒,符合封建正統視角下的“流賊”印象。

影視劇中的梁山好漢們。來源/電視劇《水滸傳》截圖


《大宋宣和遺事》被魯迅稱為“《水滸》之先聲”,《遺事》中記載了七節和宋江起義相關的故事,包括私放晁蓋、殺閻婆惜、題反詩、九天玄女賜天書、招安、徵方臘等,在《水滸傳》中都能找到對應的篇幅,但對宋江其人的刻畫仍然很簡略,只寫到“劫掠子女玉帛, 殺人甚眾”,只能從宋江放晁蓋、率眾上梁山,以及當小吏時曾因父親生病告假,看出他具有“義”和“孝”的特點。但宋江的“忠”在《遺事》裡並不顯著,儘管裡面提到天書中列出三十六將姓名,要“助行忠義,衛護國家”,但宋江是在朝廷開出“各受武功大夫誥赦”的條件後才被招安的。

影視劇中好漢被招安。來源/電視劇《水滸傳》截圖

宋末遺民龔開著有《宋江三十六人贊》,“呼保義”這個稱號在此首次出現。龔開寫道,宋江故事雖然正史不過寥寥數語,但在民間早有流傳,他能夠橫行一地,才幹必然有過人之處。並且,宋江雖然起兵造反,卻沒有自立為王,是值得認可的。龔開在宋朝滅亡後,為宋江等人寫讚語,也隱含著期望有草莽英雄能匡扶宋室、推翻元朝統治的想法,有借古喻今之意。比如裡面的張順讚語尤其明顯:“原隨忠魂,來駕怒潮。”不少人認為,指的其實是抗元救襄陽而犧牲、載入《宋史·忠義傳》的張順。當然,《三十六人贊》也並沒有過度突出宋江忠於朝廷的設定。

在元雜劇興盛時期,李逵、魯智深、燕青等具有鮮明特徵的角色更受劇作者歡迎,往往擔任雜劇的主角,宋江在劇中更多的是一個“背景板”角色,不過也都體現出他在梁山的領袖地位,“替天行道宋公明”的名號更是在這一時期固定下來。

影視劇中的“替天行道”。來源/電視劇《水滸傳》截圖

元代人心目中的宋江相當能打,脾氣也很暴,《黑旋風雙獻功》裡,宋江出場做了自我介紹:“風高敢放連天火,月黑提刀去殺人。”《梁山泊黑旋風負荊》中宋江自稱:“旗幟無非人血染,燈油盡是腦漿熬。”《同樂院燕青博魚》裡,燕青提到自己因為遲歸山寨,被宋江打了六十棍,氣得急火攻心,眼睛看不見了,只能下山買藥。明初的一部雜劇中,也有魯智深因為濫殺無辜被宋江打了四十棍的橋段,魯智深一氣之下進了寺院,又被宋江設法勸回。這些雜劇裡展現出的宋江形象,和《水滸傳》裡的隱忍深沉並不相同,更像是個武力值不比李逵差多少的綠林首領,雖然義薄雲天,但專與官軍作對,沒有什麼“忠心為大宋”的覺悟。

這麼看,如果宋江一以貫之地保持著起義豪傑的形象,一直流傳到金聖嘆生活的時期,那麼金聖嘆似乎不用大張旗鼓地痛斥宋江虛偽了。但那種僅僅停留在民間話本層面的水滸故事,顯然也不會入金聖嘆法眼。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奠定了宋江矛盾人設的《水滸傳》,究竟在明代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宋江“忠”的定型,

居然是明代高官推動的?

胡適曾經說過:“《水滸傳》不是青天白日裡從半空掉下來的,《水滸傳》乃是從南宋初年(12世紀初年)到明中葉(15世紀末年)這四百年‘梁山泊故事’的結晶。”

經過歷代累積,水滸故事終於在汲取眾多民間材料的基礎上成書,儘管後世研究認為主要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但《水滸傳》最初的刊刻、流傳卻在明嘉靖年間,後人稱之為“武定侯本”。今天我們能看到的關於《水滸傳》的文人點評,時間也都不早於嘉靖初年。武定本《水滸傳》流行後,成為許多縉紳的案頭讀物,濟寧等地還為宋江建廟,當然也是書帶動的“IP效應”。這一版本的刻印主持者,是武定侯郭勳,他是開國功臣郭英的五世孫。郭勳印《水滸傳》,並不僅僅因為他愛好文學,背後自然有其考量。

郭勳在朝中一度是炙手可熱的高官,他得勢始於嘉靖皇帝登基後的“大禮議”事件。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無子,死後由堂弟朱厚熜繼位,即明世宗(嘉靖皇帝),嘉靖登基後想尊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遭到一些大臣反對,認為正德皇帝之父明孝宗才應該被尊為“皇考”。為了這點事,滿朝文武分成兩派相互攻訐,前前後後折騰了十幾年,處死了幾十個大臣,最終以嘉靖的勝利告終。在這次鬧劇中,準確站隊嘉靖的郭勳深得器重,爬上高位。

郭勳很能投嘉靖皇帝所好,嘉靖篤信道教,二十多年裡寧可不上朝也得煉丹,郭勳特意向嘉靖敬獻齋醮儀式燒給神仙的“青詞”,讓他很滿意。但郭勳最後還是栽了跟頭,因為給嘉靖推薦的方士段朝用被查出是騙子,郭勳連帶入獄,滿朝大臣無人為之求情,最終病死在獄中。

影視劇中的嘉靖皇帝,來源/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截圖

如果說郭勳的一生為大明做了什麼貢獻,那就是大規模刻印了《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武定侯本”《水滸傳》正名為《忠義水滸傳》,以“忠”為其核心,奠定了“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基礎,對原本在歷史上與宋江相提並論的方臘極盡攻擊,大力歌頌宋江“願為國家出力”的忠心。這一版本必然經過了郭勳的整理加工,甚至有學者認為,《水滸傳》儘管託名施耐庵所著,但真正的作者應該是郭勳或其門客。書中對道教多有正面描寫,賜給宋江天書的九天玄女就是道教神仙,三十六天罡裡地位排在前列的“入雲龍公孫勝”也是道士,佛教、儒家卻不甚突出,甚至一些相關角色形象不佳,也可作為郭勳授意修改、討好“上意”的依據。可以猜測,《水滸傳》對“忠”的突出,很大可能來自郭勳的改動,借對“忠義”的宣傳,給自己臉上貼金。

明代李贄對《水滸傳》的點評,不離“忠義”窠臼,和金聖嘆形成鮮明對比。他讚揚宋江“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一度成為評價《水滸傳》的主流觀點。在金聖嘆點評版本問世之前,《忠義水滸傳》固定的梁山好漢“始於巨盜,終於忠義”的結構,不僅在社會上逐步形成影響,也改變了明代以水滸為主題的戲劇的人物塑造。明代中期水滸戲裡的宋江和《水滸傳》一脈相承,不再吹噓殺人如麻,而是強調自己“志在拯民水火,心存伐暴除苛”,儼然一個憂國憂民的士大夫了。

參考資料:
侯會著. 銀字水滸傳. 北京:中華書局, 2020.07
王曉紅.明清時期宋江形象的傳播接受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
陳檄焌.宋江形象的演變與接受研究.陝西理工學院碩士論文(2015)
張國風.實證主義的困窘——《水滸傳》的版本、作者與成書[J].文藝研究,2015,(第2期).
馬書田.刊刻《水滸傳》的郭勳[J].文史知識.1983,(第12期).
王齊洲.明代對《水滸》的推崇與禁燬[J].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3,(第4期).
張國光.《水滸》祖本探考(兼論施耐庵為郭勳門客之託名)[J].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2,(第3期).
孫宗勝,吳子林.金聖嘆對《水滸》的“症候閱讀”[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第5期).
廉萍.試論金聖嘆對宋江形象的評改[J].明清小說研究,1996,(第3期).

END
作者 | 瑤華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張斌 古月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國曆好物

國家人文歷史再出好書
縱覽華夏三千年的朝局動盪
俯瞰從商到清的中國政治興衰
點擊下方圖片,直達現場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擊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在看”的永遠18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