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王某,女,44歲。就診日期:1992年9月23日。
病史:近2個月頭暈不舒,伴心悸,夜眠欠安,納少,月經週期縮短。有時胃部不適。既往有胃病史,曾在外院做GI示“胃黏膜增粗”。無高血壓史,3年前發現有頸椎病。
初診:刻下頭暈,心悸,神疲,手指麻木,眨眼痛,夜眠欠安,納少。略肥胖,血壓(BP)124/78mmHg,心肺聽診無異常,舌苔薄,脈細弦。
辨證分析:本案X線頸椎片證實頸椎增生。頸椎病是全身性疾患的一種局部表現。外傷、勞損、風寒溼邪是致病的外因,肝腎虧損、筋骨衰退是其內因。腎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人到中年以後,肝腎由盛轉衰,筋骨得不到精血的充分濡養,逐漸退化變性。在外傷、勞損、風寒溼侵襲等外因影響下,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而發痛。而局部的病變又可進一步影響臟腑功能,產生眩暈、麻木等症狀。
熟附子12g,桂枝15g,制半夏15g,川連12g,黃芩20g,生薑2片,大棗7枚,黨參24g,甘草20g,牡蠣30g。7劑。囑咐注意飲食。
複診:1992年9月30日。頭暈減,心悸時作,夜寐欠酣,腰痠足跟痛,大便溏。舌苔薄,脈細。再守上方為治。上方加杜仲15g、懷牛膝15g,7劑。
三診:1992年10月21日。藥後頭暈、腰痠均減,心悸時有,夜寐多夢,胃納欠馨,舌苔根部微膩,脈細。仍宗前意化裁。
熟附塊12g,桂枝20g,生甘草20g,龍骨齒各24g,牡蠣30g,川連12g,黨參20g,黃芩24g,乾薑15g,生薑4.5g,大棗5枚。14劑。
六診:1993年1月6日。頭暈好轉,月經來潮淨後,頭暈又加重,耳鳴,視物模糊,舌苔薄稍膩,脈弦細。再投前法損益。
桂枝18g,炙甘草20g,龍骨齒各24g,左牡蠣30g,熟附塊12g,生白朮20g,黨參20g,川連12g,乾薑18g,生薑3片,大棗5枚。7劑。
十診:1993年3月10日。頭暈已除,近頭痛2次,口乾,視物模糊。月經正常。舌苔薄。
當歸20g,熟地30g,黃芪30g,杞子15g,女貞子12g,白芷12g,細辛10g,川芎12g,谷精草15g,楮實子12g,龍膽草9g,菊花12g。14劑。
十一診:1993年3月24日。諸症均安,原方續服14劑。
本案主症有二,頭暈及胃脘痛。前者屬頸性眩暈,治療頗不容易;後者乃胃炎,病易反覆發作。
先生治療頭暈頭痛慣用熟附塊、生白朮二味,雲取意於仲景真武湯法,溫陽化飲;對伴有心悸慣用桂枝、甘草二味,取辛甘化陽;胃脘不舒習用半夏瀉心湯法。三法皆取法於仲師。其中加減運籌,圓通應變,每能取效。本案即是一例。皇甫謐曾雲“仲景垂妙於定方”,先生對此句最為心折,而仲景法往往取其配伍之妙用,謂最可師法者。
葉某,男,38歲。就診日期:1992年8月12日。
病史:患者近5個月來遍身麻木,頭暈頭脹,肩背痠痛,胸悶不暢,煩躁不安,夜寐夢多,手足欠溫,有時有不自主抖動,二便調。患者情緒較緊張,曾經各醫院做心電圖(EKG)、腦電圖(EEG)、頭顱CT、扇超,均無異常發現,經某醫院神經科查血鉀3.6mg%,服中西藥數月未愈。過去史尚健,無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病史。
初診:刻下身體麻木,頭暈頭脹較劇,伴肩背痠痛,胸悶不暢,煩躁不安,夜寐夢多,手足欠溫,時顫動,面色稍黑,情緒頗焦慮,對答切題,心肺(-),BP110/70mmHg,四肢活動好,神經系統(NS)(-),舌苔薄,脈小弦。
辨證分析:引起眩暈原因甚多,概括起來不外風、火、痰、虛四端,更多的數者夾雜為患。本案煩躁不安為虛火內擾之徵,四肢抖動、眩暈時作為風象,渾身麻木乃氣血不和之徵。
黃芪40g,丹參20g,生熟地各20g,川連10g,熟附塊12g,黃芩24g,川柏15g,羌活18g,當歸18g,大蜈蚣2條,炙殭蠶15g,生石決明30g。7劑。
複診:1992年8月19日。全身麻木藥後有減,項背及二肩仍有酸脹感,胸悶耳鳴胸痛,心中悵然恐慌,四肢乏力痠軟,二便調,舌苔薄,脈弦細。取前意,佐以甘麥大棗湯法。
黃芪40g,羌活18g,熟附塊12g,桂枝15g,川連10g,丹參20g,延胡索20g,煅磁石24g,黨參18g,甘草15g,淮小麥30g,大棗7枚。7劑。
三診:1992年8月26日。全身麻木基本消除,胸悶耳鳴,心慌頭脹仍有,眩暈好轉,四肢痠軟,夜寐欠佳。舌苔根部微膩,脈弦細。再以前法化裁。
黃芪40g,防風己各15g,生白朮20g,桂枝18g,生甘草18g,制半夏15g,丹參24g,川連10g,棗仁15g,石菖蒲9g,遠志6g,黨參18g。14劑。
五診:1992年11月11日。頭暈頭脹,耳鳴胸悶均減輕,近2天來胃脘部有悶痛感,按之舒,咽癢咯痰較濃,納尚可,二便調,渾身麻木已除,舌苔薄,脈弦細。證已緩解,改調和胃氣。
生白朮20g,川連12g,黨參20g,高良薑12g,制香附12g,生薑3g,大棗5枚,乾薑15g,黃芩12g,生甘草18g,延胡索18g,牡蠣30g。7劑。
患者麻木、眩暈5個月,久經多項檢查,無明顯異常發現,考慮系神經症可能。從中醫診斷分析,眩暈的成因甚多,丹溪有“無痰不作眩”,景嶽有“無虛不作眩”,虞摶有“血瘀致眩”,但從臨床看,更多的是風火痰瘀虛交相為患,屬本虛標實。
先生治本案以協調氣血陰陽為主,兼以平肝祛風,先投當歸六黃湯加附子、丹參、蜈蚣、殭蠶、石決明等。用附子者,效法仲景真武湯治“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之意。先生每用附子治頭眩頭痛諸症,即使無明顯寒象,經過適當配伍,也能取得較好療效,可見一藥之用,不可妄言什麼情況下可用、什麼情況下不可用。其原則有2條:“有是病用是藥”,適當配伍,所謂“去性取用”是也。
當歸六黃湯原為陰虛盜汗而設,先生用此方非囿於盜汗一症,諸如肝硬化、慢性腎炎及其他雜病等,此方補瀉兼施,氣血並調。本案中伍以附子,則有燮理陰陽、協調氣血之功。是案數劑後諸症顯減,可見一方之用,也不可泥執。治病以方,用方在人,法不必拘,方不應泥,古方今病皆相能也。
本文選自《海派中醫內科丁甘仁流派系列叢書——裘沛然學術經驗集》,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王慶其。轉載請註明出處。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