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可防可治!協和專家:關於宮頸癌治療,你應該知道這些事兒

宮頸癌可防可治!協和專家:關於宮頸癌治療,你應該知道這些事兒
本文專家

張福泉,北京協和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教授


“宮頸癌在臨床當中其實容易早發現,但是很多女性沒有養成定期篩查的習慣,等到發病以後才來就診。宮頸癌沒有特異的症狀,早期可能會有一些分泌物,有一些接觸性出血,好多人沒當回事兒,最後往往發展成局部晚期的情況。”第29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之際,北京協和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張福泉教授表示,宮頸癌患者大部分都能治癒,但前提是大家一定要重視體檢和預防、接受規範診治。

宮頸癌發病居三大婦科惡性腫瘤之首

宮頸癌發病率居婦科三大惡性腫瘤之首,是導致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2020年全世界約有60.4萬例宮頸癌新發病例和34.2萬例死亡病例,其中我國新發病例10.97萬例,死亡病例5.9萬例。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病因主要就是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張福泉教授表示,“感染病毒後,如果病人免疫功能低下,這個病毒又清除不掉,持續地感染,時間長了就有可能造成宮頸不典型的增生。增生以後,下一步就有可能發展成原位癌到浸潤癌。這個過程可能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

張福泉教授進一步介紹,據國內統計數據,2010年到2014年,宮頸癌的五年生存率是67%,“2018年我院發表了宮頸癌的研究數據,顯示五年生存率是77%,這得益於宮頸癌診療技術的發展和精準治療。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將來病人的生存率還會有明顯提升”。

宮頸癌可防可治,關鍵做好篩查和預防

宮頸癌是一個可防可治的疾病,女性通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宮頸癌的發生概率。規範的應用HPV疫苗和定期篩查,也可以減少宮頸癌的發生概率。

1. 接種HPV疫苗

首先從預防的角度來講,HPV感染是宮頸癌的主要病因,高危HPV感染可以導致宮頸癌,如HPV16和18型。接種HPV疫苗可以很大程度上預防宮頸癌的發生。

2. 定期體檢篩查

定期做婦科檢查,宮頸癌的篩查一般首先是通過宮頸TCT檢查,同時可以聯合宮頸HPV篩查,如果檢查有問題,下一步需要進行陰道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就能治好。

3. 健康生活方式

宮頸癌的發生還與性行為及分娩次數有關,多個性伴侶、初次性生活小於16歲、分娩年齡小、多產等會增加患宮頸癌的風險。

4. 儘早規範診療

很多宮頸癌患者是在婦科門診發現了病情,張福泉教授建議,除了看婦科、做檢查,還可以諮詢放療醫生、腫瘤內科醫生的意見,請醫生評估後進行綜合性治療。

5. 出現症狀及時就診

此外,出現以下症狀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陰道分泌物增多;

接觸性出血;

局部壓迫感;

盆腔下墜感;

大小便異常。

除了手術,根治宮頸癌還可以選放療

對於初治宮頸癌,以手術和放療為主,輔以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手段。早期宮頸癌以手術切除為主;放療適用於各期宮頸癌,特別是局部晚期宮頸癌。復發轉移宮頸癌以局部治療和系統性治療為主

有些宮頸癌病人執著於做手術,實際上,除了手術,很多病人通過放療同樣能夠起到根治的效果。早期宮頸癌的手術與根治性放療兩者的療效相當,5年生存率、死亡率、併發症發生率相似

 

“宮頸癌有一個特點,是以局部的侵犯和區域的轉移為主,淋巴結轉移的幾率相對比較高一些,發生血行轉移相對不是很多,如果能把局部和區域治療好了,病人大部分都能治癒,都能活下來。”張福泉教授表示,“如果病灶侷限於宮頸、沒有遠處轉移、病人年齡不是特別大,首選做手術,手術後根據病理看有沒有危險因素,如果沒有危險因素,病人以後隨訪即可;有危險因素的病人術後還要再做放療、化療等輔助治療。如果宮頸癌的病灶比較大,大於4釐米,或者病灶已經侵犯宮頸的外側,這部分病人優選根治性放療加同步化療。還有一部分老年患者,也建議首選放療,痛苦更少、副作用更小。”

科學高效的自適應放射治療,給患者帶來新的福音

目前宮頸癌放療主要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外照射,射線從人體外邊照,主要解決淋巴結區域的問題;另一個是內照射,把放射源放到宮頸病灶處,貼近腫瘤進行照射,這兩種方式結合在一起搭配使用,治療效果很好。

放療雖然治療效果好,但有一個挑戰是大家不能忽視的,那就是盆腔內器官位置移動的情況。盆腔內有子宮、卵巢、膀胱、腸等器官,膀胱的充盈程度、腸道內有沒有排空,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宮頸位置發生移動。張福泉教授表示,“盆腔腫瘤特別容易受到器官的移動而發生位置改變。膀胱可能每10分鐘就有一些明顯的差異,直腸裡面也是,有氣沒有氣、有大便沒大便也不一樣,膀胱充盈和直腸充盈對宮頸病灶位置的影響變化比較大。”

一種前沿的放療技術自適應放射治療,正在嘗試應對這個挑戰。自適應放射治療就是每次治療前會根據患者治療當天的體位和圖像,重新進行輪廓勾畫和計劃設計,在15-20分鐘內完成整個自適應過程,降低了治療分次間/內各器官移動度影響,為外放邊界的縮小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以達到更精確的治療效果,最大限度地減少周圍組織的放射損傷。


2023年1月,在張福泉教授的帶領下,北京協和醫院率先開始了中國首個在線自適應子宮內膜/宮頸癌術後放療的NIH國際臨床試驗,以探討在全新的放療技術下最優的靶區外放邊界和如何降低危及器官的毒性,這一研究將為中國的子宮/宮頸癌患者的治療帶來突破性的臨床獲益。

“我們科室現在接收了以宮頸癌為主,包括子宮內膜癌、膀胱癌、直腸癌在內的40多例盆腔腫瘤患者,自適應放射治療過程中病人反應都不大,效果不錯,治療以後也沒有太多併發症。”張福泉教授介紹,“未來希望通過臨床實踐驗證以後,把它變成一個標準的治療。在醫師、物理師、治療師強大團隊的配合下,患者能實現10-15分鐘內完成治療。”



參考資料:
①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宮頸癌診療指南(2022)》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