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半個朋友圈都在討論米蘭。正在進行的米蘭國際傢俱展,被譽為設計界的"奧斯卡",匯聚了世界各地2000多家品牌及設計師的重磅作品。
我們找到兩位身處米蘭的朋友:畫廊主理人堅果兒和設計師ling。她們感慨,無論新舊,米蘭值得一看的文化地標,確實不少。
藉著四月盛會的尾聲,我們與她們一起聊聊,梳理了3條行走米蘭的線路。它們圍繞近年來最熱門的目的地展開,涵蓋新與舊,可作為出遊米蘭、瞭解這座城市如何被設計浸潤的指南。
Bolzan米蘭新空間
進入奇幻的睡夢世界
在新空間中,Bolzan以一個極為夢幻的展覽迎接著米蘭設計週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潮。走進陳列室,粉色的牆壁、安靜的氛圍、柔軟的床頭櫃,讓觀者瞬間沉浸在睡夢和幻想的世界中。
▲
展廳內部
Bolzan在米蘭設計週期間的沉浸式裝置
Porro米蘭新空間
大師Piero Lissoni操刀的色彩空間
Alcova展區:
被設計周“激活”的前屠宰場
在米蘭設計週上,Alcova展區是一定得去看看的。它是一個由獨立設計展覽平臺Alcova承辦的展區,每年的選址都很有意思——從羊絨廠、前軍事醫院到今年的前屠宰場,大多是米蘭城中廢棄的、被遺忘的場地,設計師們參展,就像帶著作品在城市裡“遊牧”。
▲
Alcova的創辦者Ciuffi和Grima
©️DSL Studio
它也是目前在設計週中影響最大、覆蓋範圍最大的。2022年,Alcova展區面積達到了20公頃,吸引來近60000名觀眾來參觀打卡。要知道,這是一個沒有國際大牌的加持,以呈現年輕藝術家、設計師的作品為主的展區。
Alcova的創辦者希望,通過不同的設計去“賦能”廢棄的建築物。這樣一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新地標,“盤活”社區也將助力城市空間的豐富與多元。
▲
2018年的米蘭設計周,Alcova展區首次亮相
圖為當時的主展區:一間廢棄的軍工廠
©️Giulia Piermartiri
▲
這間被遺棄在米蘭城區的羊絨廠
成為了2019年Alcova展區的主場地之一
©️Giulia Piermartiri
意大利設計教母的藝術空間
今年米蘭展,奧赫朗迪攜RO塑料獎再次歸來,有來自五大洲60個國家的1800多名參與者,他們將競爭收藏級藝術和設計、新興科技、進步三個類別的獎項。
▲
手舉寫著RO塑料獎的奧赫朗迪
▲
Spazio Rossana Orlandi畫廊一隅
©️Marsý Hild Þórsdóttir
這家位於Matteo Bandello街區的畫廊,原本是奧赫朗迪作為私宅的空間。原址為領帶廠,留下了一整面都是收納箱的牆,以及一間保存著木製隔板櫃的陳列室。
陳列室、商店和畫廊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區域劃分。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東西,每當有新的展品進來,奧赫朗迪就會變動畫廊的陳列。畫廊一側的餐廳,也是奧赫朗迪親手用石頭和磚塊砌成的,各式植物被她作為裝飾點綴其上,非常醒目。
巴加蒂·瓦爾塞基博物館:
頂級藏家的私宅
巴加蒂·瓦爾塞基博物館,坐落於米蘭市中心的歷史中心區域。博物館的主人是一對兄弟:男爵Fausto和Giuseppe Bagatti Valsecchi。19世紀末,法律系出身的兩人,感興趣於藝術收藏,於是起意將位於VIA GESU的公寓改造成一個用於收藏、陳列古董傢俱、藝術品的“藏住一體”空間。
兄弟二人去世後,公寓繼續由他們的繼承人居住,直到1974年,後人建立了Bagatti Valsecchi基金會,並捐贈了他的遺產和他的祖先收集的藝術品。也是從那時起,公寓改名為Bagatti Valsecchi博物館,展出兄弟倆收藏的大量出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傢俱、繪畫、雕塑。
▲
巴加蒂·瓦爾塞基博物館
意大利的“盧浮宮”
整個美術館包含38個展廳,分別展示了不同時期的多個藝術家的作品,完整呈現了15、16世紀的威尼斯畫派從起源到發展的整個階段。在一些重要的展廳,美術館設有座椅,讓人們駐足回味、思考。
布雷拉美術館
博斯基·迪·斯特凡諾故居:
一間家藏博物館
作為展廳的11個房間,展出的作品,便是當年夫婦倆捐贈的三百多件藏品,涵蓋了卡拉、豐塔納、德·基里科、西羅尼、德·皮西斯和波丘尼的傑作。
博斯基·迪·斯特凡諾故居博物館
逛完了畫廊、博物館,如果還有精力,不妨去市中心的艾曼紐二世迴廊(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看看。
在米蘭幾大著名地標中,它串聯著“地標建築”米蘭大教堂與匯聚時尚、設計活力的Brera區,所在的街區不僅商店林立,購物方便,也擁有不少藝術和文化空間,可作為看展之餘的放鬆選項。
▲
艾曼紐二世迴廊
▲
設計週期間,Galerie Philia畫廊邀請20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設計工作室,共同完成一場位於市中心一座建於11世紀的教堂內、名為Desacralized的展覽。中國設計師ling所主理的Kar是受邀工作室之一
作為意大利的時尚和設計之都,米蘭的建築也具有很高的豐富度,從早期的哥特式、古典主義,再到現代主義,散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成為一部可“閱讀”的歷史。
Aldo Rossi + Carlo Aymonino,1972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剛剛從二戰中恢復過來的歐洲出現了嚴重的住房短缺,米蘭也是如此,大多城市都在外圍郊區建立起衛星社區,或是建立高層建築,也正是當時大規模的建設,讓城市中留下了許多建築大師的經典之作。
羅西與艾莫尼諾的設計希望通過連廊、走道這些系統,將孤立的住宅轉變為更加統一、關係密切的社區綜合體。羅西所採用的設計語言非常完整一致,建築整體呈淺紅的大地色,所有可見的元素都是結構性的,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窗戶和隔間貫穿整個街區的200米,其中每個住宅單元都可以從開放的底層拱廊進入。
▲
建築立面的白色、紅色與棕色系的背景色相呼應
色彩搭配非常和諧
▲
羅西的靈感來自於Giorgio de Cherico的畫作
Bosco Verticale垂直森林住宅
Boeri Studio,2014
普拉達基金會
▲
園區內部
Torre塔樓
採編|一條家居設計編輯部
鳴謝|堅果兒、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