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三環和平東橋邊上,一條名為櫻花東街的靜謐街道深處,坐落著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和平里園區)。在這裡,活躍著一群年輕的科研人員,他們就是“中藥抗新冠藥物篩選及評價研究團隊”。近日,因在過去3年抗疫過程中辛勤工作並作出重要貢獻,該團隊獲得“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故事要從2020年初櫻花綻放前的那段日子講起。2020年1月,新冠疫情警報在武漢拉響,一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如其來。對此,作為中醫藥科研國家隊的中國中醫科學院迅速行動、主動出擊:一方面,從下屬醫療機構抽調精兵強將赴武漢支援患者救治;另一方面,科研團隊同步展開抗疫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
“當時是除夕,已經放假了,我們一接到通知都第一時間返崗。”該團隊領銜專家之一、中藥研究所中藥藥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姍姍說,院裡的部署會開得很緊急,次日臨床專家們就趕赴武漢,“我們團隊留下來做基礎科研和藥物篩選”。
所謂“我們團隊”,是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藥藥理重點學科、三級實驗室、ABSL-2生物安全實驗室和CNAS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的人員組成的9人科研團隊,其中8名為女性,7人有高級職稱。“藥物篩選及評價研究團隊於20世紀70年代組建,經過三代學術傳承,由學術帶頭人崔曉蘭首席研究員帶領,在國內歷次重大疫情期間均承擔了重大任務,尤其在青蒿素篩選及評價研究、防治SARS、H1N1流感、人感染禽流感中藥篩選中發揮了科研主力軍作用,有人才、有經驗、有幹勁。”郭姍姍說,“果然,第二天上班一看,全員就位。”
特殊時期,看著朝夕相處的面龐,大家都有些莫名的感動。“我家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其他同事有的剛當上媽媽,郭主任的孩子才兩歲……”孫靜副研究員記得,不少人家裡有困難,但誰也不說,全身心地投入到緊張而繁重的工作中。
那真是一段前所未有的晝夜攻關和反覆試驗的日子。藥物篩選及評價研究團隊緊急構建4種人冠狀病毒體外感染模型和3種人冠狀病毒感染動物模型,成為國內第一家為臨床用中藥提供動物實驗數據支持的藥效評價平臺。其中,2種動物模型通過中國實驗動物學會鑑定,被國家動物模型資源共享信息平臺收錄,為所有相關中醫藥後續科研提供了參照。在此基礎上,團隊緊急對國家相關診療方案中的推薦方藥、武漢疫區指定用藥、多個省級新冠診療方案推薦的方藥進行評價。說起來是一串項目和數字,但實際是支撐中醫藥參與抗疫的重量級證據:用最先進的國際通用方式和科學客觀的數據,向臨床、公眾和全世界說明中醫藥的診療方案有沒有用、有哪些用、如何起作用。
為此,他們每天平均工作十幾個小時;實驗室工作要穿戴全套防護裝備,平日裡待夠3個小時就得出核心間休息,但那時一待就是大半天,到下午三四點吃午飯時才出來,甚至不到身體實在吃不消就一直幹。“就像個流水線,你是其中一環,不能掉鏈子。”趙榮華副研究員說,實在累了,就等到出核心間後在小院裡跑兩圈,或者做做中醫養生八段錦。“平時我們評價一個藥一般要3個月左右,那段時間我們評價了國內10餘個省級新冠診療方案推薦的42種方藥。”如今回頭看,趙榮華覺得簡直不可思議。
後來,武漢解封伴著櫻花盛開一起到來。最艱難的時光過去了,但該團隊的工作還在延續。3年間,為了給後續抗疫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武器,他們一直在進行抗新冠病毒的相關中藥評價,其中既有基礎試驗,也不乏對臨床數據的分析;承擔完成了著名的“抗疫三方”(清肺排毒顆粒、化溼敗毒顆粒和宣肺敗毒顆粒)的組方優化、臨床前藥效評價工作,為新藥申報提供了重要依據;累計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聚焦中藥抗疫效果的文章75篇,文章被引用785次……
3年在埋頭苦幹中匆匆而過,新一年的櫻花又蓄勢待開。在崔曉蘭研究員提出的中藥抗病毒特色學術思想的指導下,團隊計劃依託手頭承擔的幾個國家重點項目,對中藥有特色的抗病毒理論進行科學內涵的闡釋;再構建一些冠狀病毒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做好抗病毒中藥品種庫儲備,以備再有突發傳染病來襲時,能夠及時提供客觀、有效的模型,更有的放矢地進行相關中藥篩選甚至研發……
文:健康報記者 崔芳 通訊員 馬曉琳
編輯:楊真宇
校對:於夢非
審核:徐秉楠 王樂民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1SBHQKZI】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