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和4月,國家醫保局曝光臺連續兩期集中發佈零售藥店違規使用醫保基金典型案例。由於欺詐騙保行為,20家被曝光藥店中,一多半被處以重金罰款,並被解除醫保協議。在推動將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以及談判藥品實行“雙通道”管理的背景下,此舉無疑傳遞出一個十分強烈的信號——醫保定點零售藥店成為醫保部門重點監管對象之一,嚴防醫保基金在零售藥店跑冒滴漏成為一項重要工作。
醫保定點零售藥店數量多,且消費以小額支付為主,單據審核量巨大,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醫保定點零售藥店都是醫保監管的薄弱環節。打擊欺詐騙保的工作重點主要在醫療機構,對零售藥店則關注不多,導致“買日用品也能刷醫保卡”這類明顯套取醫保基金的行為一度變得堂而皇之。
近些年,隨著零售藥店連鎖化和規模化發展,以及醫保改革的推進,醫保基金流入零售藥店的總量在變大。《2021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醫保個人賬戶在藥店的支出已經超過2000億元。隨著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以及談判藥品實行“雙通道”管理等工作的逐步推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醫保基金流入定點零售藥店。如果對定點零售藥店的監管不到位,沒能採取有效措施防患於未然,醫保基金流失的風險會加大。
有醫保專家提示,定點零售藥店具有點多面廣、貼近群眾的特點,這決定了它們的經營行為將直接影響周邊群眾的購藥行為。如果醫保部門疏於管理,定點零售藥店的違法違規行為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破窗效應”,對醫保基金安全以及醫保事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連續兩期曝光零售藥店違規使用醫保基金典型案例,表明了醫保部門嚴管定點零售藥店的態度。真正堵住漏洞,防止藥店吞食“救命錢”,進一步嚴格准入是必要的,特別是針對申請開通“門診統籌”“雙通道”業務的定點零售藥店,更要從源頭加強管理;同時做好用藥費用和基金支出常規分析和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加強日常動態監管。
醫保定點零售藥店點多面廣,善用大數據、信息技術,提升智能監管水平,是提升監管效能的有效途徑。從上述曝光的案例可以看出,定點零售藥店騙保手段並不複雜,主要是串換藥品、虛假刷卡、冒名頂替等。針對這些問題,有的地方在醫保支付過程中採用人臉識別等智能監控手段,有效防止冒名購藥行為的發生;有的地方將藥店藥品的購、銷、存全過程信息與醫保信息系統聯網,杜絕串換藥品、空刷卡等醫保違規行為的發生。這些做法和經驗,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