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脾“扭轉”尿毒症

治脾“扭轉”尿毒症

小編導讀

慢性腎功能衰竭內科臨床常見的危重症之一,多種慢性腎臟病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治療存在一定的難度。人體各臟腑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治療本病,很多時候不要僅僅著眼於腎,還可以從脾胃論治,脾胃得健,一些問題說不定就能迎刃而解。趙金鐸老師從脾胃論治本病的經驗如下。

“腎衰”一病本虛標實、寒熱錯雜的病機,每使臨證者攻補兩難,治療束手。我每於複雜紛紜的病情中,抓住健運脾胃、斡旋中焦、調整升降之機的方法,以香砂六君子湯、旋覆代赭湯、新加黃龍湯、小柴胡湯互相配合,加減化裁,因勢利導,使中毒症狀得以緩解。

嘔吐劇而大便不爽或秘結者,酌加焦大黃;嘔吐劇而大便溏者,加大劑伏龍肝包煎;溼濁化熱、脘痞劇吐者,先以黃連溫膽湯苦降辛開、宣通中焦升降之機;胸脅苦滿、嘔吐不食者,可與小柴胡湯和解之法。

然後健脾益腎,扶正培本。陽和不敷、血脈瘀滯而血壓升高者,用健脾益氣、活血化瘀之劑,每獲良效。

腎氣衰敗、下元虛憊之證候明顯者,應在調理脾胃的基礎上,選用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益腎藥物,如淫羊藿、菟絲子、枸杞子、川續斷、女貞子、墨旱蓮、巴戟天、桑螵蛸、桑寄生、沉香等;因為此類患者,多屬病程綿長、氣血雙虧、陰陽俱損、虛實互見、寒熱夾雜,故不適用大量辛熱燥烈、滋膩蠻補之品。

鑑於“腎衰”病機的特點,臨證用藥時應注意:清熱勿過苦寒,以防傷陽;祛溼勿過滲利,以免傷陰,滋陰勿滯膩,益陽忌溫燥;總以“保胃氣、存津液”為施治原則。

尿毒症的基本病理特點是以脾腎氣衰、溼濁留滯、精氣化生不足為主。因此,根據《內經》“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基本精神,除了恰當的藥物治療而外,飲食上的調理也是很必要的。提倡每日蛋白的攝入量不宜超過20~30g,並應挑選具有富含必需氨基酸的高生理價值的蛋白質類食物,如雞蛋、牛奶、豆漿等,從而保證人體每日蛋白質代謝的需要,並增加蛋白質的利用,減少病體蛋白分解。這與中醫在飲食上要求宜進清淡之品,避免重濁厚味滯留害胃的觀點是一致的。

驗案

吳某,女,25歲,初診時間1978年2月28日。

患者12歲即罹患腎盂腎炎,拖延失治,病情視日有加。1977年9月,因浮腫、嘔惡、兩目視物不清而收住某院治療,診為“慢性腎炎尿毒症”,住院四月餘,殆無療效,因於1978年2月28日來我院門診求治。

證見全身浮腫,兩目視物不清,頭暈目眩,胸悶嘔惡,心悸短氣,口苦咽乾,大便秘結,小便黃少,兩腿筋脈時感拘急抽掣,脈細滑,苔黃膩。臨床化驗:尿素氮103mg%;二氧化碳結合力35.8voL%;PSP酚紅排洩試驗0%。中段尿培養,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診為慢性腎炎尿毒症。

其病纏綿日久,氣陰兩傷,溼濁久蘊,鬱而化熱,病至寒熱錯雜、虛實互見階段,治必“急則治其標”,以和解少陽樞機、調理脾胃升降之法,俾“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溼熱濁邪得有出路為要。故採用小柴胡湯加味以和胃降逆、清化溼濁。

處方

柴胡6g,黃芩9g,半夏9g,黨參9g,黃芪12g,白朮9g,當歸6g,大黃9g,竹茹9g,麥冬9g,石斛9g,敗醬草30g,白茅根30g。

本方加減迭進,治療3個月,浮腫基本消退,精神日覺健旺,兩目視物清晰,嘔吐止,飲食佳,形體逐漸恢復。化驗檢查尿素氮60mg%;二氧化碳結合力49.3voL%。小便增多,大便微溏,舌苔黃膩少津,脈象細滑而數。改用益氣養陰、清利溼熱之劑,仿清心蓮子飲加減,標本兼顧,與服二十餘劑,病情穩定,欣然返里。

名醫經驗集

涉足杏林50餘年,傳道受業,治病救人。趙金鐸教授的經驗輯於此書,現其學術風貌,展其大醫精神。

  

《趙金鐸臨床經驗集》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主要由趙老平素的講稿、講授記錄、會診記錄和臨床病例整理而成,力求實事求是地反映趙老的學術風貌。這次再版,加入了一些新的內容,包括趙老生前未公之於眾的驗案、醫話,文前補上趙老生前臨床、帶教、參加教材編寫會、與其他名老中醫學術探討等珍貴的老照片。

Scroll to Top